拆解书目: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 所属活动: 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想把孩子培养得更好,帮助孩子在学习上养成支持他们稳步前进的好习惯。但是我们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呢?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我们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呢?

开场:

亲爱的伙伴们,大家好,我是琴娜,是今天TF2-4拆书家,因为今天会有讨论的环节,我们现在先进行分组,主要分成2组,其中卢四又与高平一组,波尔与三亿为另一组。

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想把孩子培养得更好,帮助孩子在学习上养成支持他们稳步前行的好习惯,但是我们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呢?

【FAB图书介绍】

今天我给精选了一本书是《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也许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F特征:

本书作者是赵周老师,也是我们拆书帮的创始人。这是一本育儿类书籍,旨在帮助父母聚焦孩子学习问题,细致拆解决定孩子学习力的四大模块,12个学习力要素和12个配套工具。

A优势:

该书豆瓣评分达到8.7分,与同类书籍相比,内容结构更为严谨、讲解风格也更加简明、行文生动,案例丰富,阅读时很容易让我们沉浸其中,深受启发。

在我们拆书帮,这本书还受到陈海贤、李松蔚、崔璀、肖知兴等大咖倾力推荐。

B利益: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家长把提升孩子学习成绩这件事外包给补习机构,本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但是却没想到,事与愿违,孩子成绩还是上不去?

你有没有发现,有的孩子学科考试分数虽然不错,但是离真正卓越且内在驱动的学习能力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这本书能让你明确父母在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的角色与空间,提醒你分数背后更积极的各种学习力的提升。若你还想在学习力提升的同时促进你们的亲子关系,这些都可以从书中得到一些启发并进行落地实操。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拆页有2个:

拆页1是父母如何协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拆页2是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成长性思维。

两个拆页是递进关系,拆页1重在孩子的行为,拆页2重在孩子的思维,两者拆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今天的学习目标是:

拆页1的学习目标是当孩子培养自已学习习惯时,父母能够运用“三个要点”中的任何一点引导孩子,鼓励孩子;

拆页2的学习目标是当孩子遇到“不会做,害怕做,做不好”的事情时,父母能够运用成长型思维启发孩子,教育孩子。

现在请大家阅读我刚才分发给大家的拆页1,给大家2分钟,读完请举手示意一下。

R1片断:父母如何协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来源于赵周老师《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P194-195。

关于习惯养成,父母主要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目标“宁少勿多”。

无论孩子还是自己,一年能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话,那么十年十个,三十年就是三十个!身怀三十个好习惯的人,几乎可以说是圣人了。一年养成两个新习惯,这是个了不起的目标。

可能很多人听过“21天养成一个新习惯”的说法,但这句话并没有科学依据。不同的事情固化成习惯的时间差别很大,且因人而异。如果一定要有个时间作为阶段性目标的话,那么暂且可以用70天作为一个时限。比如说,每天使用番茄作业法,第一阶段的目标时限定为70天。第一阶段坚持下来后,下一个阶段就没有那么难了,但一般半年内仍然需要提醒,直到“习惯成自然”。

第二,反馈“可停不退”。

无论孩子还是自己,在养成新习惯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这时,不要给消极反馈,批评、嘲笑或讽刺只能适得其反。

不如这样反馈:一个月31天,有四五天没做,这叫暂停;一年12个月,有四五周没做,这也叫“暂停”。暂停没什么大不了,回来就好。

一位妈妈说,“暂停”的说法让她大得安慰。半年多前,她捡起了每天冥想一刻钟的习惯,但在三周前她又因故停了下来。本来一直在自责“怎么这么没毅力”,现在知道该怎么给自己反馈了,她满心喜乐,相信能够跟这个习惯伴随终生。

第三,难度“宁轻松勿咬牙”。

身体会记忆和累积做一件事的感觉。如果每次都咬牙坚持,下次会更难开始。让身体记得做一件事是轻松愉快的,就不用不断消耗意志力。

我自己在慢跑了几个月后,报名参加了一个十公里比赛。因为是第一次参赛,我去咨询了一位跑步教练参赛的注意事项。出乎意料,她给我的建议是:一定要跑得舒服。大部分人会想着,跑比赛嘛,一定要比平时成绩好一些,于是拼死拼活地跑到岔气,跑到要吐,跑到眼前发黑。其实也就只快了几分钟而已,没有太大意义,不如让身体记得跑比赛的感觉是舒畅和痛快的。毕竟,还有几十年的比赛可以跑呢。

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改掉一个坏习惯那么难。因为每次跟坏习惯做斗争,我们都要咬牙坚持,感觉越来越痛苦。所以最好换个思路,我们不是去除坏习惯,而是用一个新习惯替代旧习惯,这样难度就低多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好,我看到大家都读完了,这段拆页讲了什么呢?

这段拆页讲述了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作为父母如何对自已的孩子进行学习习惯加持,提供了3个要点供大家练习,帮助孩子提升自主学习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

【WHY】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难以自控,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是孩子的常态,要想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并不容易。每逢遇到这个情况,作为父母,如果不会运用以上3个要点,轻则将会给孩子贴标签,“你就是自控力特别差的人。”重则气急败坏,惩罚孩子。

如此一来,家里容易鸡飞狗跳。

如果运用以上3个要点,我们就会协助孩子,锁定一个目标,即使在坚持的过程中,孩子一时做得不好,我们也会以更加宽容,更加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行为,如此一来,孩子才会真正进步,自主,越做越好,越学越棒。

【失败案例(反例)】

说到此,我举一个发生自已身上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我陪伴孩子写作业,到最后核查作业的时候,发现孩子的写作业习惯不好,有些作业不仅漏做,而且其中还有一份语文阅读作业既然空着好几格,当我问他为什么空着的时候,孩子只是回答:不会做。

我当时的直接想法是,这孩子不要好了,还有救吗?哪哪都不行。学习习惯如果是这样的话,成绩怎么可能好呢?真是越想越让人心烦,感觉这孩子怎么这样,以前不这样啊,想想就是焦虑和崩溃。

【HOW】

说到这,让我们先回到拆页1,看看拆页1父母是如何运用“三个要点”养成孩子习惯的呢?

我把这个拆页的方法统称为“习惯养成3可法”:

第一、可少:指的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目标可以少,但不可贪多。

(1) 这个少,指的是习惯目标要少,不是指学习目标;

(2) 这个少,指的是在一学期内或者一年内,孩子只要养成一个父母最在意的好习惯即可。

第二、可停:指的是孩子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允许孩子停一停,歇一歇。

(1)这个停,指的是一个月或者一年,允许孩子必要时可以暂停四五天或者四五周。

(2)这个停,指的是可以让孩子适当时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不至于一直紧绷自已的神经。

第三、可松:指的是以一种能够让孩子感到舒服的方式,而不是咬牙坚持的方式培养自已的习惯。

(1)这个松,指的是孩子身心要放松,有利于好习惯的长期养成;

(2)这个松,指的是去尝试做一些新的事情,让孩子的新习惯替代其旧习惯

【加工成正面案例】

若一切可以重来,运用今天所学的习惯加成3可法,将以上案例,加工成正面案例,我可以这样做:

第一、可少:

当孩子作业空着几行不做的时候,我不会再想“这孩子有救吗?”这样的问题,而是跟孩子说“儿子,碰到不会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已养成从书中找答案的习惯,妈妈要求也不多,我们这个学期就培养这一个习惯,好不好?”

第二、可停:

当孩子坚持没多久,又不想费神去书中自已找答案的时候,我会跟他说:“儿子,这次的题目确实比前几天更难一些,你一时在书中没有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今晚你已经尽力了,时间也不早了,我们今天先休息一下,明天我们再想想这个题怎么做,好不好?”

第三、可松

当孩子学习感到越来越吃力,学习情绪烦躁时,我会有意识地同其互动,我会跟他说:“儿子,我们换一个学习方式,我说前半段内容,你来接下半段的内容,或者我有意识地提示一下,让其能迅速地接下去。

如此一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就可以始终把握3个要点同孩子互动,陪伴其茁壮成长。

【预防性讲解】

大家可能会问,这样的方法不是为“躺平”寻找借口吗?

确实,乍一看,似乎有道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孩子去养成好习惯,一定是好习惯助力孩子的生活,给孩子带来便利。

那当我们用这样“松驰”的方式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时,孩子一定能感受到好习惯所带来的力量,当孩字尝到新习惯的甜头后,孩子自然慢慢就有了自主学习力,这不就是我们所希望看到了吗?

【WHERE】

“习惯养成3可法”非常适合担心孩子不学好或者学不好的父母,让其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法可依。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显像提问)】

分享到这里,大家回想一下,过去的1个月内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比如:比如:孩子不想使用错题本,或者从学校带回的物品总是丢三落四,喜欢边玩边做作业……

现在给大家1分钟时间,一起来回想一下,可以把你们想到的场景内容写在便签纸上,然后小组内分享。稍后我会邀请一位小伙伴现场分享。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只讲当时发生了什么就可以,不需要说其它的。

经过1分钟的小组讨论,三亿老师分享自已的个人案例如下:前几天朋友圈分享的,我的孩子抠指甲,近几个月没有剪过指甲,都是小朋友自己抠掉的。

【A1+反思加工经验】

感谢三亿老师的精彩分享,若一切可以再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方法,我们又会怎么做呢?

这里我继续给大家2分钟时间,大家可以根据运用“习惯养成3可法”来表达你与孩子的相处方式,2分钟后,我将请一个小伙伴来分享。

2分钟后,我再次邀请三亿老师分享自已的做法如下:对于好习惯坏习惯的定义,关键看父母,学着不要太看重它,这是一点。可少,可以把它不定义为一种坏习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允许他少量地抠没有关系,可停。太过硬性要求,没有什么效果,顺其自然。可松的状态下,让孩子对这件事情上不会觉得太紧张。靠家长调节出松驰感。现在相对来说,可以不那么拧巴,就当是孩子的一个缺点,眼光放长远,就随他去吧。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一个拆页:

“习惯养成3可法”:第一、可少:习惯目标要少,第二、可停:习惯坚持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暂停一下,第三、可松:以放松的方式养成一个新习惯代替一个旧习惯。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第2个拆页:成长型思维,看看会有些什么启发。

现在给大家2分钟,阅读我刚才分发给大家的拆页2,读完的伙伴请举手示意一下。

拆页2:成长型思维,这个片段摘自《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的P159-160。

有一个周末,女儿在家里找到一副瑜伽牌,拽着我们要玩。瑜伽牌有点像扑克,只是正面印的不是花色,而是各种瑜伽动作,玩法大概就是抽到什么牌就要做牌面上的动作。儿子正在看书,头也不抬地说不玩。

女儿问哥哥:“为什么?”哥哥说:“我柔韧性不好,才不玩瑜伽牌呢。”

我在旁边,注意到这句话是儿子对自己的一个评价,他给自己贴了一个消极的标签。这是一种固定型思维的体现。

我跟哥哥说:“当我们不想玩瑜伽牌的时候,不要说“我柔韧性不好'。”

“那说什么?”

可以说:“玩瑜伽牌需要柔韧性,而我没有锻炼过柔韧性,也不认为现在有必要锻炼柔韧性,所以我不玩'。

哥哥听完,琢磨了几秒钟,扭头对妹妹说:“那就玩一会儿吧。”

他们玩了大约半小时,妹妹有点累了,正好她又抽到一张动作难度比较大的牌,她就扔下牌说:“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不玩了。”

我跟她说,不要轻易放弃,总要尝试一下。她就哭,怎么都不肯做。

这时妈妈过来拥抱着妹妹,说:“确实很难啊,我上次也被一个动作难倒了,后来是换了个法子,分解练习才成功的。我陪你一起练这个动作好不好?”

妹妹仍然不肯。妈妈就把同一个意思又换了一种方式说,不生气也不放弃,温和又坚定。

十多分钟后,妹妹来到书房拽我的衣服。我问,怎么了?

妹妹扬起脸:“我做出那个动作了,坚持了十秒钟!”

玩不玩一个游戏,一点儿都不重要;哥哥的柔韧性好不好,一点儿都不重要;妹妹是不是能做出那个动作,一点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次这样的小事,把两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往成长型思维推进了一点点,又让妹妹体会到了刻意练习带来的成就感,挑战自己成功之后坚毅的经验。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好,我看到大家都读完了,拆页2分享了一个什么内容呢?

成长型思维当我们面对孩子“不会做,担心做不好,直接拒绝去表现,甚至给自已贴上我不会,我不行”等固定型思维标签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换一种方式,让孩子意识到“你可以,你行的”成长型思维来启发孩子、鼓励孩子,积极尝试,勇于突破。

【WHY】

如果我们面对自已的孩子,任其说我不会,我不想,我害怕,以固定型思维的方式学习与生活,那么长期以往,孩子就容易养成自卑、自怜、多疑、孤僻的性格,这是我们家长所希望看到的吗?

显然不是,所以我们要学会成长型思维鼓励孩子,学会让孩子迈出心理害怕的一小步,换一种方式表达,让其走上“我可以,我也行”人生自信的一大步。

【HOW】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拆页2,让我们总结一下拆页2父母是如何运用成长型思维启发孩子的呢?

以下我简称为:“成长思维三步法”。【细化步骤】

第一、识别:指的就是识别孩子的思维是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

(1)听孩子说:孩子话中是不是含有“我不行,我不会,我不好”等固定型思维的词语

(2)看孩子脸:脸上是不是有害怕,拒绝,排斥、或者我不想等略带负面的退缩情绪。

第二、讲解:指的是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对待自已“不行,不会,不好”的事情。

(1)告诉孩子不要说“我不行,我不会,我不好'等否定自已的话;

(2)鼓励孩子说:“做……时需要……,而我目前没有,而我希望……,所以我的决定是……”。

第三、示范:指的是父母必要时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1)举例:举一个与孩子当下的情景相似的成人事例;

(2)尝试:陪着孩子,再次尝试做认为“我不行、我不会”的事情。

【意译原书案例】

说到这,我们再看看拆页的案例,其亲子的相处方式,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我和孩子的事情:

暑假,四年级的儿子打算学习篮球,他一周花三天时间,共6小时进行专门的训练,打得也很努力。暑假结束的时候,机构进行内部的篮球比赛,教练需要进行球服的统计,孩子提出来不想参加比赛。

我问孩子:“你那么喜欢打篮球,为什么不去参加比赛呢?”

儿子回答:“我打得不好!比赛时我肯定会受伤的。”

我注意到,这句话是儿子对自己在篮球技能上的一个评价,他给自己贴了一个消极的标签,这是一种固定型思维的体现。

我说:“你确实有你的担心,当你不想去参加比赛的时候,你可以不这样说,试试看另外一种说法。”

儿子问:“什么说法?”

我说:“你可以说,我才练习一个暑假,技术上目前暂时没有那么好。对于对抗性很大的篮球比赛来说,我担心自己会受伤。

儿子想了想,当时没有做出反应,但是看起来在琢磨。

晚上,老公回家了,我和他沟通了这件事情,我们都认为,在这件事情上需要推他一把。

临睡前,爸爸和儿子沟通。

爸爸说:“妈妈和我说了你的担心,但是总是可以尝试一下的。爸爸全程比赛都陪着你,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好吗?”

儿子仍然不肯。

爸爸继续耐心地聊,不着急不指责。“你看,咱们现在家里打球的有三个了,比赛是最好的促进技能的方式,你想提高技能,比赛是无法逃开的,也是和队友享受竞技的过程。你看看每周六哥哥的大汗淋漓就知道了。”……

最后爸爸来睡的时候,说儿子报了球衣,选了号码,答应试试看。

现在,距离那个暑假快一年了,儿子已经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场比赛,最近还领着班级球队取得了校篮球联赛的亚军。最后一场比赛后,我还听着他眉飞色舞且滔滔不绝地讲,他的鼻子是怎么在比赛中差点被撞没了。这次暑假回去又要积极准备参加浙江省的阳光赛乙组的比赛。

参不参加比赛,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次这样的小事,把儿子的思维方式往成长型思维推进了一点点,也让儿子体会到了挑战自己成功之后的经验。

【WHERE】

所以,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非常适合于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场景演练】

我们刚刚学习了成长型思维。现在一起做一个演练,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

假设你有一个三年级孩子,这个暑假,孩子很想养成运动的好习惯,你们共同给孩子定了一个目标:每天跑1KM。可是第一个星期,只完成了3天。你督促孩子努力跟上,可是第2周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好转。孩子认为自已做什么都不行,很是沮丧,本能地拒绝,我再也不跑了。

如果我们来到这个场景,运用刚才所学的成长型思维三步法,作为父母,你应该如何跟孩子说呢?现在,请按我们事前的分组,组内进行演练。

一人扮演孩子,一人扮演父母,运用刚学的内容进行谈话。

组内演练的时间为5分钟,稍后我会至少邀请一组伙伴来表演一下。

好,5分钟到,哪组伙伴愿意扮演一下如何使用成长型思维三步法?

【现场三亿和波尔进行表演:

A:妈妈,我不想跑步了。

B:为什么?

A:太累了

B:你是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感觉的?

A:第一天跑的时候就这样想了。我是我们班跑得最慢的那一个,

B:可是你坚持了9天了。

A:是你逼我的啊。

B:当时你同意的啊,我们每周每天跑步,每次1KM。

……

B:我们怎么作一下调整?

A:怎么个调整法?

B:我们一起把1KM变成900M?

A:才100米啊?你也很胖,为什么你不跑?

B:那我们一起跑吧!】

【点评与总结】

拆书家点评:掌声给到他们,特别棒哦!整个过程中,孩子是自然反应状态,波尔扮演的妈妈在整个过程中,大家有没有发现?她用到了成长思维三步法,第一步直接识别孩子的固定性思维,只是第二步讲解的时候,第一次用这样的句式去引导孩子有点难。你可以这样说“现在让我去跑1KM,我需要很大的能量,我希望能够减少一点,或者减少到900M,或者减少到一周一次,所以我决定怎么样。”你最后是做了这个工作的,但是如果用这样的句式,孩子以后就有一定的模版进行自我对话了。这可能也是我们希望孩子养成积极性思维的方式。波尔扮演的妈妈第三步,陪伴,你跑我也跑,你想休息,我们也可以暂时休息一小会儿。这给到孩子的反馈也特别棒,是多么好的一个示范啊!再次掌声感谢两位的精彩表演。

【A2:分步催化应用-1】

分享到这里,接下来,在座的各位伙伴们,对成长型思维三步法有所了解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你可能还会碰到需要运用成长型思维三步法的场景:

比如:正在放暑 呢,孩子每天的办法及时完 ;或者再一提醒他整理自己的的培训班日程,孩子总是记不住;又或者拿着个手机不肯放手,没有节制……

设想一下,未来一周内,你会不会遇到类似的情景呢?

在此给大家4分钟时间,大家可以把想到的场景内容写在便签纸上,要求场景内容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要素,稍后我会邀请一位小伙伴现场分享,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只讲你想到的那个场景就好,不需要具体说会怎样去做。

好,4分钟到,哪位伙伴愿意用2分钟时间来分享一下自已想到的场景呢?

其中邀请四又老师分享的场景如下:下周的某个早晨,孩子在家里不愿意出门跑步。

波尔老师分享场景如下:7月25日,家里,孩子对于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每次碰到会避而远之,不想做。

【A2:分步催化应用-2】

非常好的案例,非常感谢波尔老师的分享。那我们现在就运用成长型思维三步法,对接下来自已一周内遇到的此类场景,如何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现在我继续给大家5分钟时间,在小组内分享讨论一下?

5分钟后,我将再次邀请伙伴来分享。好,时间到,哪位伙伴愿意用2分钟时间来分享一下自已的运用呢?

我们邀请两位老师分享如下:

孩子说死也不跑步了。

四又老师识别出来是固定性思维了,我知道跑步需要很多时间,突然增加的运动量也会让你感觉到不太舒服,那你希望我怎么做呢?或者你跑300M,或者妈妈陪你?所以你的决定是?【跑两圈】一开始我们一起跑200M,和孩子一起来跑。妈妈跑两圈,孩子跑一圈。我们比比看。

波尔老师分享:孩子不愿做数学,识别是固定性思维。讲解给孩子听,你不想做是的原因,可能因为你目前还不太会,因为做这些数学题需要很好的基础和大量的时间,你目前不具备这些能力,自然不太愿意付出这些时间。那我们可以做什么,来让这件事情能够启动呢?是找个好的数学老师来一对一帮助你?还是通过询问你们数学老师降低题目的难度,慢慢往上攀升?

【结束语】

谢谢小伙伴的倾情演出和分享。

让我们最后再回顾今天两个拆页的知识点:

拆页1:“习惯养成3可法”,告诉我们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主要是把握3点,第一、可少,第二、可停第三、可松。

拆页2:“成长思维三步法”,说的是当孩子遇到“我不会,我不行,我不好”时,父母要采用的应对方式是运用成长思维启发孩子,鼓励孩子。

今天的拆页助力大家成为更好的父母,助力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谢谢大家,今天的拆书活动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