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慧娟,欢迎大家来参加拆书过級活动,自我介绍一下三个标签1:学前教育工作者2:运动达人喜欢跑步、跳舞、瑜伽。3:未来的三级拆书家。
接下来为方便方便后面讨论,我们需要分二人一组,分组完毕。
今天RIA现场学习的目标是:学习者能够运用三个指标选定一件想做的事,并且做出一个向目标迈进的动作
F:《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这本书作者是斯蒂芬•盖斯。他本人天生是个懒虫,为了改变这一点,他开始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结合自己从所谓的懒虫到习惯养成专家的经验、教训,汇集成了这本书。
A:本书强调了微习惯策略与其他主流成长策略的不同之处,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实现持久改变。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小到几乎不可能失败。由于其小规模的特性,微习惯不会给人带来负担,具有超强的“欺骗性”,使其成为一种极具优势的习惯养成策略。
B1:如果你想长期有效地去培养一个新的习惯,但你发现自己在培养一个新习惯的时候总是难以坚持,或者常常突然就不想做了,这本书一定有你想要的答案。
B2:书中也给了一个 “一小步+想做的事”的公式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小的目标做起,慢慢培养,就可以长期的坚持做事了,久而久之达到扩展我们舒适区的效果。
请小伙伴们阅读一下片段,阅读完的请举手示意我,时间2分钟,现在开始。
微习惯如何拓展你的舒适区
你现在有一个心理舒适区(comfort zone),把它想象成一个圆圈。在圆圈里时你感觉最舒适,而圆圈外是你想达到的目标。你可能会看到圆圈外的自己身体变得健壮了、体重减轻了,也许会想象圆圈外的你写完或读完了某本书,也许会看到自己消极的思想更少、更加幸福,或者更常在家做饭,或者看到你感兴趣的一切都在趋于完美。因为这些目标都要在经历不舒适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因为偏离了基底神经节目前的程序),所以他们都在舒适区外。
通常人们处理此类变化的方式是投入,采取“只要能成功怎么做都行”的策略。这就好像你全力冲刺到舒适区外面,拼命挣扎的想留在那里,这是你的潜意识会说,“有意思,可这么剧烈的变化真让我不舒服”,然后,当你的动力和意志力不足以支撑你停留在那里时,潜意识就强迫你回到圆圈里面。
而微习惯策略就像走到圆圈的边缘,然后向外迈出一步,这是一个相对不舒适的地方,但因为你知道走一步就可以回到舒适区里,所以差别不会很明显。也许在前几次尝试时,你可能会退回舒适区里。,可当你继续向圆圈外走去时,你的潜意识就会逐渐适应,接下来你的圆圈就会拓宽。与前面例子中的全力冲刺不一样,这种拓宽能永久改变你的舒适区的界线,靠的是微习惯的力量。我希望你在向外迈出第一步后有继续向外探索的强烈冲动,即使你没有这样的冲动,最终也会养成向新行为迈出第一步的愉快习惯。在该领域,它可以充当进一步行动和个人成长的最佳基础。
以俯卧撑为例,微习惯策略通常的目标是每天做1个,你不仅会适应做1个俯卧撑的想法,而且总体来看,你会更适应做俯卧撑这项运动,适应每天做若干个俯卧撑的行为,所以这一小步带来的影响比你预想的要大得多,这样一来,逐步加大运动量就会变得非常轻松,。的确如此,运用微习惯策略,最糟糕的情况也只是没有超额完成目标而已。
你偶尔可能会超额完成目标,这种现象的原因可用基础物理学知识来解释。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包括:
1.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静止的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
2.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物体的速度不会改变。
你能看出其中的联系吗?一旦你迈出了第一步,就算处于运动状态中了。你会像我一样发现正如牛顿的运动定律所示,没有什么比亲眼看到自己采取行动更能激励和鼓舞自己的了,把所有这些融会贯通,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新等式:
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看到有些小伙伴已经阅读完了,如果没有读完没关系,我会详细讲解。
What:在舒适圈里的是我们习惯的行为,思想,以及喜欢的事物等。我们在做舒适圈的行为是不会感到难受,压力大。这个片段不是教我们如何跨越舒适圈,而是教我们如何扩大舒适圈。因为在舒适圈外的行为,永远都不会是习惯,只有把它纳入舒适圈里,它就会成为我们永远的习惯。
Why:这样做的策略是要求我们向舒适圈外一次迈一小步,因此大脑不会抗拒,当你将这一小步重复乃至最终变成习惯后,你的舒适圈就被扩大了。然后你就可以继续通过提高微步骤养成微习惯来不断扩大舒适圈。
不这样做的坏处:我们想建立的新习惯则是我们舒适圈外的目标,要实现目标,就必须先跨过这个舒适圈。跨过舒适圈必然要经历心理的不适应期,当我们选择以大家目标,大动作去建立习惯时,由于一次消耗的意志力太大,大脑就会抗拒,并努力把我们往舒适区的行动里拽。这样,我们就重新被拉回了舒适圈里。
那么我们如何扩大自己的舒适圈呢?片断中给了一个“一小步+想做的事”的公式法。告诉我们要一小步、一小步地慢慢离开舒适区的边缘,这样做对意志力的要求几乎为零,慢慢养成习惯后,变成我们永远的习惯。
那么我们知道这个公式后,具体要怎么做呢?
【细化行动步骤】【HOW】
那为了方便大家使用,我梳理出2个小步骤:
第1步,找到想做的事
培养习惯,是需要时间、精力投入的。我们不可能针对任何想做的事,都培养一个习惯。因此,要找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么,如何找到真正想做的事呢?可以把自己想做的事列在一张表格上从紧迫性、热情、可执行三个方面进行打分得出结论。
第2步,一小步
同样,在向目标迈出一小步的时候,也可以细化为更小的动作:
(1)锚定时刻,设定一天中的某个时刻,用来提示我们去执行微习惯。例如:早上刷完牙、中午吃完饭、每天必然存在的时刻。
(2)迈出一小步,非常容易实现,小到不可能失败。
(3)及时庆祝:及时给予自己鼓励让自己产生积极的情绪。
【预防性提问】,估计有伙伴会问,这样定义步骤有用吗?这样的用处有两个:1、微步骤太小了,我们基本不需要消耗意志力,就可以完成。虽然小,但是总比不去做事要强。2、完成了微步骤,我们就完成了任务,心里不再自责了,并且,我们会超额完成任务。
例子:根据表格判断我最想养成跑步5公里的习惯来减肥却无法坚持下去。可以先迈出一小步:第一步锚定时刻:早晨起床洗漱后。第二步:迈出一小步,散步100米。第三步:及时庆祝,告诉自己比昨天进步一点,自己很棒!
【预防性提问】
说完了例子,有的伙伴可能会问了,如果我安排的微步骤有时没有完成怎么办?
如果是因为意外情况或者不可抗力的因素干扰,那么也没有关系,不要责备自己,以后继续执行微步骤就好。
如果是因为自己心里有抵触情绪才完成不了,那么要考虑缩小定义的最小任务量了。
适用范围:
在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养成新习惯的时候可以用“一小步+想做的事”的公式法,通过一步一步微小的动作慢养出来新的习惯,如果任务重时间短可以考虑其它方法。
例子:根据表格判断我最想养成每天阅读40分钟的习惯却无法坚持下去。可以先迈出一小步:第一步锚定时刻:晚上洗漱完坐在床上。第二步:迈出一小步,把书打开读一页。第三步:及时庆祝,告诉自己比昨天进步一点,自己很棒!
【预防性提问】
说完了例子,有的伙伴可能会问了,如果我安排的微步骤有时没有完成怎么办?
如果是因为意外情况或者不可抗力的因素干扰,那么也没有关系,不要责备自己,以后继续执行微步骤就好。
如果是因为自己心里有抵触情绪才完成不了,那么要考虑缩小定义的最小任务量了。
适用范围:
在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养成新习惯的时候可以用“一小步+想做的事”的公式法,通过一步一步微小的动作慢养出来新的习惯,如果任务重时间短可以考虑其它方法。
我们现在就来通过一个具体的场景演练一下。小王在2023年给自己定了很多学习的目标,读书、写作、健身样样都想做。可是他的计划是读书要一周读一本书,每天就要读30页。写作要求自己日更,健身也是一天50个俯卧撑。
结果哪件事他都没坚持下来。自己很苦恼、抱怨自己不努力、不坚持。假设你是小王的好朋友,请你根据我们今天学的理解了“一小步+想做的事”公式法,展开与小王的对话,运用使用今天讲到的2个步骤,引导小王改变学习的策略,慢慢扩展自己的舒适区。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一会我们请2个小组来说一下他们的讨论结果。
【学习者演练】
清颖老师扮演小王的朋友,金莲老师扮演小王
清颖老师:小王,我听说你给自己设定了很多目标呀,读书呀、写作呀、健身呀,最近怎么样了?
金莲老师:都没完成的很好,太忙了,都没有做。
清颖老师:我最近在读一本叫微习惯的书,我觉得里面的方法非常的不错,可以给你一些分享。你这些目标里,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金莲老师:我最想做的是养成阅读习惯吧。
清颖老师:哪你健身想通过什么样的形式?
金莲老师:每天晚上洗漱完坐在床上吧。
清颖老师:哪你以前有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每天读多少呀?
金莲老师:我以前是每天读30页。加班太忙,或太累了,就不想读了。
清颖老师:如果定目标很难坚持。根据微习惯书的建议,可以每天把书打开读一页。
金莲老师:太少了。
清颖老师:不不,每天去做一个微小的动作是打破你舒适区的一个步骤,你完成每天打开书读一页,一天的目标就实现了,不会因为目标未完成而自责。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读2页、3页或更多。这样你每天的数量就随时间的增长,变多起来。
我相信,随着长时间的练习一小步养成习惯,你每天读30页书的目标早晚会达到。你可以试一试。
金莲老师:如果每天做1个,我可以试一下,还有其他的建议吗?
清颖老师:另外,自己每天休息前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否完成了这个目标。
很感谢,两个伙伴的分享,把今天学习的两个步骤都应用上了,非常的好。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当我们做事遇到半途而废的情况,先不要抱怨自己不努力,不坚持。很可能是自己的策略有问题,采用“一小步+想做的事”的公式法可以让我们,游走在舒适区的边缘,慢慢扩展我们的舒适区,达到逐渐扩展舒适区的效果。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