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Roger,我的三个标签:
1)前大学教师、现公司工程师,喜爱钻研学习方法,自己曾经在两周内准备考研并考取成功,对如何高效学习有经验和体会;
2)摄影爱好者,酷爱儿童摄影和生活摄影;
3)2013年认识拆书法并初步实践,2023年真正实践拆书法并加入分舵,目标是在拆书帮内“慢”成长,3年内成为三级拆书家。
非常高兴认识大家,希望以后能与各位共同成长,陪伴赋能。
【拆书帮介绍】
“拆书”不是说把书拆散了,而是针对成人不知道学什么、学了也记不住、记住了也用不上的痛点,以学习者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将书本中的知识点与自身经验关联并反思,规划目标和具体行动,最后落脚到解决学习者遇到的问题。
拆书的方法分为用于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两种。
个人学习是采用RIA便签法,首先针对学习者遇到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原文片段,接下来R是reading——阅读原文片段,即学习知识;I是Interpretation——即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从(what、why、how、where)四个方面复述出来,这一步的目的是要求学习者深入理解并内化知识,避免死记硬背;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即把知识迁移到个人实践中,这一步的目的是促使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思考和应用知识,从而实现学以致用。A又包括A1和A2,A1——关联经验,是对过往相关经验和教训的复盘;A2——规划应用,是根据新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明确的行动计划,去解决学习者遇到的这个问题——形成闭环。
组织学习就是像今天这样由拆书家组织活动、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可将一本书拆成一堂培训课。
拆书帮则是用拆书法学习的社团,是一种非营利性的青年自组织,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拆书家,以帮助更多的人学会学习,学会用书中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实体形式就是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比如我们这里是北京宇宙中心分舵。
【过渡语】
那现在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拆解一下今天的主题,来自《沟通的方法》第一章的P8-P9:结构化倾听。
下面我们花2分钟时间看一下原文片段,看完后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R原文片段:
结构化倾听是指你在接收到对传达的信息以后,要习惯性地在头脑里画三个框,分别放三件东西:沟通对象的情绪、事实和期待。
第一个框:情绪
情绪是我们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高兴、悲伤、恐惧、焦虑、愤怒……都是情绪。但对方通常不会直接表示“我很生气,我很焦虑”,而是把情绪隐藏在话语里面。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时把对方语言里隐藏的情绪识别出来,分清何为事实,何为情绪。
比如,“领导总是让我加班”,这句话是事实还是情绪?
是情绪。“总是”这个词,表达的只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事实。当我们这样表达时,或多或少都有夸张的成分。
很多情侣经常为这种词吵架。一方说,你为什么总是忘记我们的纪念日?另一方就会很生气地驳斥,哪有总是,我不就是去年忘记了一次吗?你看,这么沟通,吵架就要升级了,最终很可能以“你不爱我了”和“你无聊不无聊”而告终。其实,对方要表达的只是“我觉得你忽略了我,我没有安全感,所以很难过”,但身在亲密关系中的他/她并没有将此识别出来,当然也就不可能说出什么对症下药的话。
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出现“总是、老是、每次、经常、永远”等类似的词,你就可以立即告诉自己,对方是在宣泄情绪。我把这样的词叫作“情绪路标词”。
“情绪路标词”一出现,你就要意识到,对方没有在陈述事实,而是在发泄情绪。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跟他辩论事实真相,而是安抚他的情绪。只有把恶劣的情绪先降下来,双方才有沟通的基础。
第二个框:事实
什么是事实?对方不带情绪陈述的信息都是事实吗?不见得。和情绪刚好相反,我们只有在表达那些不受主观判断影响,可考证、可追溯的内容时,才会说它是一个事实。
当然,从对方丢给你的一堆信息里判断哪些才是事实,是最考验侦探能力的,需要你调用自己的经验和对事件本身的了解。
我们可以借用新闻记者核查事实的方法,在对方的描述中考证以下几个要素:who( 人物)、when( 时间)、where( 地点)、what( 事件 )。如果能用4个W 还原实际场景,那么对方所言大概率是事实。相反,如果对这些要素语焉不详,而仅仅从诸如“我觉得”“我判断”“我认为”的主观推论岀发,那我们听到的陈述很有可能不是事实。
第三个框:期待
什么是期待?就是找出对方内心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
了解了情绪和事实,我们需要结合二者来判断对方的期待。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我是客服,接到一个用户的电话投诉,说收到的商品有破损,很生气。我该怎么反馈?是不断跟客户道歉,说“你别生气,你别着急”吗?显然不是。如果被对方暴跳如雷的情绪带着走,就没法听懂他真正的意思。越跟他说别生气,就越是在火上浇油,把一起针对公司的投诉变成了私人恩怨。
实际上,我应该在头脑里画出三个框,分别放入事实、情绪和期待。
事实:对方收到了一件破损的商品。
情绪:他很生气,也很着急。
期待:赶紧换货,最好还能补偿他的损失。
所以,不要跟他在情绪上纠缠。首先承认他不应该有这样的遭遇,然后承认错误,道歉,紧接着跟上一句:“我马上给您补发新的商品,并且同步发您一个小礼品,希望能弥补一点点您的损失。”
发现对方真实的期待以后,我们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反应。
I拆书家讲解引导:
【I重述知识点】
1、什么是结构化倾听方法?
结构化倾听,重点在“结构化”:是指有意识地将听到的信息进行“拆解”,在结构上划分为三个部分:沟通对象的情绪、描述的事实以及TA的期待,从而听懂对方在说什么。
2、为什么要学习结构化倾听方法?
因为倾听是沟通的起点。
(1)如果识别不出对方信息中的情绪要素,就可能就会被对方情绪带着走,或战或逃,都无法做到真正有效沟通。
(2)如果不能分辨出哪些是事实,就可能或完全否认对方的信息,认为对方在罔顾事实、无理取闹;或是完全接受,认为那都是事实,自己简直大错特错。这两者就不可能展开有效的沟通。
(3)最后如果不能够识别出对方的期待,我们就无法确定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去沟通和行动。
3、结构化倾听方法的步骤
第一步:识别情绪。
首先识别情绪路标词,去判断沟通中是否带有情绪。一般,如果对方的表达中出现了“总是、老是、每次、经常、永远”这些词,这就是一种情绪“路标”,我们需要通过寻找这些“情绪路标词”,把对方语言里隐藏的情绪识别出来,分清对方是在陈述事实,还是在发泄情绪。如果对方是在发泄情绪,那首先就需要安抚TA的情绪,建立双方沟通的基础。比如,妻子跟我说:“咱们出去旅游,为什么每次都是我准备路书?”,这里面用了“每次都”这个“情绪路标词”,表达的就是情绪。
(2)还原事实。
对方说的信息很多,是不是事实?哪些是事实?我们可以通过4W法,在对方的描述中考证以下几个要素:who( 人物)、when( 时间)、where( 地点)、what( 事件 ),看是否能用4个W 还原实际场景,从而判断对方描述的是不是事实、哪些是事实。比如:“每次都是我准备路书”这句话中,这时,我需要分析以往出行经历,提炼4W要素。
(3)找出期待。
怎样找出期待呢?
首先,需要结合情绪和事实推断对方真正期待的东西。比如:妻子抱怨每次都是她准备路书,我推断,她可能是希望我在出行乃至生活中,多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多做些谋划和决定,分担她的辛劳。
其次,如果无法推断或者不确定自己的推断是否准确,可以真诚地去和对方确认、核对。例如,可以说:“你这些话,是希望我……吗?”只要你真诚、认真地去问对方,一般可以得到真实的答案。
4、适用的范围
在工作、生活中,如果你收到带有偏负面情绪的表达,都可以尝试用结构化倾听的方法去进行“拆解”。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联系具体经验】
去年11月,一个周五晚上,我在帮孩子把错题输入电脑。妻子看了,说了一句:“你怎么总是代替孩子做应该她做的事?”,我听了之后也很不高兴,觉得这是在否定我的做法,争吵收场。
用结构化倾听分析:
(1)识别情绪。妻子的表达中用了“怎么总是”这个“情绪路标词”,说明不满,我当时没有对这种情绪进行响应。
(2)还原事实。仔细想想,生活、学习中,我确实代替孩子做了不少事——比如帮她规划时间、帮她报课、帮她选书、帮她跟老师沟通,算是事实。
(3)找出期待。根据以上的情绪和事实,可以推断妻子的期待:我少一些代劳,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她自己负起责任。
【A2具体应用】
下周准备去四川出差,如果儿子对我说:“老爸,这个月你都出了几次差了?怎么老是出差啊?”
用结构化倾听分析:
(1) 识别情绪。儿子的表达中出现了“都”、“老是”,说明他有些抱怨,需要适当化解。
(2) 还原事实。“这个月你都出了几次差了?”,有时间和事件,统计了一下,当月出差3次,共10天。儿子说的是事实。
(3) 找出期待。根据以上的情绪和事实,可以推断儿子的期待:少出差、多陪伴他。
【结束语】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拆书。倾听是沟通的起点,如果我们无法听懂对方表达的意思,或者听不全对方提供的信息,就不可能展开有效的沟通。所以,让我们从最基础的倾听开始学习沟通的方法,学会结构化倾听方法,习惯性地去思考话语背后的情绪、事实和期待,像侦探一样把所有的隐藏线索都挖掘出来,做出正确的回应,达成沟通的目标。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希望这个片段对各位小伙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