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非暴力沟通-线下过级拆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当你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哪4种选择?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菜心,在进行今天的拆页分享之前,我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我本职工作是一名市场部-品牌经理,近5年主要负责青少年户外教育产品推广,本人也很喜欢户外运动以及户外旅行。此外,也是一名深度阅读爱好者和非暴力沟通实践者,近2年持续学习NVC中文网主办的非暴力沟通通识课,以线下工作坊和社群支持来做深化练习。未来,大家如果有品牌推广上的沟通需求,或者非暴力沟通实践的练习需求,都欢迎随时找我交流,我会很开心可以支持大家。

【学习目标】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讨论,当听到不中听的话,产生愤怒、自责等负面感受时,你可以怎么办?我们会先后聚焦两段拆页的分享交流,第一段会帮助大家回忆起,日常生活里会听到哪些“不中听的话”?掌握识别和应对的基本方法,避免冲突升级。第二段则会聚焦某个让你感到“自责”的冲突场景,掌握一种有效识别自责、转化低落状态的行动步骤。

【FAB法介绍书籍】
今天我选的拆页来自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经典之作《非暴力沟通》

【F】本书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原则和方法。目前,在全球40多个国家中都有人使用非暴力沟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领域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
【A】微信读书上有87%用户推荐,好评如潮;豆瓣评分也高于8.5分,既经典、也畅销。个人认为,这本书不同于其他沟通类书籍,除了分享改善日常沟通的实用建议,也着重分析“沟通”究竟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从更加深刻的视角,来点明改善沟通对于重塑生命价值的重要性。
【B】如果你当下正被人际关系里的“冲突”困扰,非常推荐你阅读本书,书中包含大量具体的沟通案例,以及包含非暴力沟通4要素的实践方法,结合自身状态、持续去做沟通练习,可以有效减少同家人、同事之间的关系困扰,找回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

以上是对书目的介绍
接下来用2分钟的时间,我们先来阅读一下第一段拆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要我们意识到的是,他人的言行举止或许会激发我们的感受,但绝非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感受源自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的言行以及我们当时的需要和期待。
当他人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向我们发出负面信息时,我们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方式来接收:
第一种选择是指责自己,将错误归咎到自己身上。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如果选择认同对方的评判并且自我指责,我们也许就会表示:“哦,我应该更体贴一点。”如此这般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内疚、羞愧和压抑,我们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
第二种选择是指责对方,将错误归咎到对方身上。这时,我们也许会反驳对方说:“你没有资格这么说!我总是考虑你的需要,你才自私呢!”此时我们通常会感到愤怒。
第三种选择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会感到伤心,并发现伤心的感受来自内在的需要——渴望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这时,我们也许会回应:“听到你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我感到伤心,因为我渴望得到认可。我也在努力体贴你,希望这一点能得到你的认可。”
第四种选择是关注对方想要表达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问对方:“你感到伤心,希望你的喜好能得到照顾,是吗?”
通过关注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价值观或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是为自身的感受负责。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段拆页帮我们清晰梳理出,人在应对负面语言时的4种行为上的选择,以及每种选择背后,会对双方的沟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我相信这段拆页很容易唤起大家的某些回忆,当你「听到不中听的话」,是直接骂出去?开始回怼、狡辩。还是被对方的话影响,开始责怪自己?你之前有没有意识到,也许你还可以有其他观察和应对方式?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想到上周听到了一句来自路人的指责。
当时我在苏州河骑行,有一段路需要把自行车推上桥,但我着急赶路、一个不小心,上错了口,上桥之后发现“我逆行了”……因为赶时间、不想多折腾。我慌慌张张地硬着头皮往前走。走到半路,被迎面走来的电瓶车小哥不停鸣笛警告⚠️然后他大声冲我说一句:不能逆行!

听到那句话,我一瞬间感到很委屈、自责,尽管我不是故意逆行的。
之后又突然感到气愤,立马冲那位小哥的背影,回怼了一句:“我也知道不能逆行啊!你以为就你懂?”
我在听到那句“不能逆行!”的指责时,我采用了拆页里的前2种选择去回应。先是责怪自己,后是指责对方。

难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就只能停在自责或愤怒的感受里么?
关键是这两种感受都并不令人愉悦。
因此,拆页里提到我们还可以有另外2种回应的选择:
关注我的感受和需要,或者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那怎么样才叫关注到我的感受和需要呢?

【How-Where】
我回到处理“桥上冲突”的这段故事里,大家会看到,我听到对面路人那声指责后,我先后给出了3种选择。
第一,攻击自己(责怪自己太粗心,怎么能上错路口?)
第二、攻击他人(你喊什么喊?我不知道不能逆行么!)
第三、同理自己(我感到担忧,所以抓紧赶路、早些下桥,不要让自己太长时间处在逆行风险里)

我在当时的情境中,我做不到同理他人。而当我第二天写拆书稿回忆起这件事,发现对面的路人只是“提醒”我,并不一定是指责。他或许也有些担心,和我一样,他希望路人遵守秩序、保障安全。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理解了第4种选择。

第四、同理他人(原来他也有些担心,希望少一些逆行的违规行为,多一些交通安全的保障)
【Why Not】
当我同理自己,看到自己担忧背后对安全、秩序感的需要。
我瞬间释然,尽管有不中听的话说了出来,我还感到过委屈、自责、愤怒,但我最终清晰地看见自己感受背后的需要——安全感、秩序感。那么,当对方提醒我“不能逆行”,其实并不违背我的需要。
而如果我们不尝试调用4种选择,很容易像那个在桥上左右为难的我,被委屈、焦虑、生气包围。这种状况下,我的行为也会受到限制,我做不出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
因此听到不中听的话,可以调用的4个选择,是一套有效的行为提示。帮助我们快速跳过想法层面的拉扯,聚焦到寻找“你的需要”,避免在人际冲突中拉扯消耗。
【预防异议】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这4种选择是否有先后逻辑?或者一定要全部做一遍么?
我分享一下我在实践中的理解,每个人的同理心阶段是不同,意味着每个人对自己的感受、对他人的感受,敏锐程度也不同。如果你在经历某一次关系冲突时,可以完整地体验一遍4种选择,每一步都在加深你在同理心上的练习,这是非常推荐的训练,可以多多尝试。

而以上4种选择,其中第一、第二偏向于人的本能反应,冲突发生之后,要么指责自己、要么指责对方。建议这两种选择,都要试一下,可以修正某些讨好型人格在指责自己上的行为惯性。与此同时,强烈建议继续练习第三种「同理自己」,这一步是看见自己的感受、探索自己的需要,不妨暂时忘记一些社会人的道德限制,只是去看见自己在冲突里的不开心、担心、委屈等感受。这一步“同理自己”的沟通练习,就是自己给到自己的陪伴,会非常珍贵。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下面我想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在你过往的生活中,你曾经听到过怎样一句“不中听的话”,让你每每想起来,都会有较大的情绪反应?给大家1分钟时间,请把它这句不中听的话,写在自己的便签上

好的,现在请一位伙伴分享一下自己写的便签:


阿牛:我想起我姐姐每次见到我,都会说一句:“你怎么还是这么胖!胖的像一头猪……”
菜心:谢谢牛老师。我们收到这句话了

A1+反思加工

那现在再来看看便签上你记录的这句话,回到当时的沟通场景中,带着今天分享的4个选择,你会如何回应对方?

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围绕今天分享的4种选择,记录一下你再次听到这句不中听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下面我们再请一位伙伴分享自己写下的便签:


牛老师:我听到这句话就想反驳她,胖怎么了?
菜心:所以是攻击他人,反驳她。那同时,你觉得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牛老师:觉得伤心,我也希望自己可以维持健康,身型更好一些
菜心:看到你有在做“同理自己”的选择,很棒!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过渡


通过刚刚的练习,一方面我希望帮助大家回忆起,日常生活里存在的那些“不中听的话”,会让我们真实的看到种种令人感到自责、感到愤怒的冲突场景。而接下来第二段拆页,则会聚焦让你感到“自责”的冲突场景,让你更进一步看到,我们可以如何有效识别自责、并且转化自责。

接下来阅读下一个拆页,预计2分钟时间,看好了请和我示意一下。

R-阅读原文

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将使我们“更像椅子而不像人”。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
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无益的事情,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的转变:
(1)符合我们的心愿;
(2)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是非常简短的一段拆页,本质上是从第三方视角,帮我们还原了“自责”的原貌。
“自责”相比于“愤怒”,不太容易被看到、或者被意识到。打个比方,工作上如果同事拖沓,导致我今晚加班,我会指责、攻击他人,因为他的行为,影响了我下班休息。这时候我的状态是“愤怒”。而如果是我自己工作拖沓,我会指责、攻击我自己了,这种状态才是“自责”。

打个比方,我们到了深夜看到好吃的甜点,容易控制不住想吃,可是吃过之后,又回因为深夜饮食不健康的念头,我会习惯性地自己骂自己两句:真是不中用,就不该贪嘴!
而这时候如果已经晚上9点半、10点,临近入睡时间,我要是一直陷在自责的情绪里,很容易影响到我接入去的入睡。所以如果一旦碰到类似的情绪困境:吃完甜食-自我指责-持续指责、影响睡眠,在这样类似的因为情绪困扰的冲突中,我们非常需要及时转化自责,避免自我攻击的发酵。【强调不这样做的坏处】

【意译案例】
那么,怎样可以有效地转化“自责”,这段拆页原文也给出了具体步骤,
我结合深夜贪嘴的案例,来尝试转化“自责”,这里大概有3个步骤:
第一步:意识到/确认自己开始自责
要想解决问题,往往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所以你知道自己开始说什么、做什么的时候,意味着自己感到自责了么? 比如 我是会直接骂出来,自言自语地骂自己“真是不中用,怎么就管不住嘴!”,而有些人开始感到自责,是胸口感到憋闷,或者是脑子里会浮现一堆小人、一堆声音……
那么,你感到自责会有什么下意识的反应?当这些反应开始出现,也许就意味着你开始感到自责
第二步:开始自问自答,找到“心愿”
我非常建议大家多做“自问自答”的练习,比如,我不希望自己深夜进食,不希望自己贪嘴……那我希望看到什么呢?希望做些什么呢?
对应到原文拆页“让转变符合自己的心愿”
其实我的心愿,在我下意识指责自己的时候,有浅浅地出现过:我希望饮食“健康”,甜食本来就不健康,深夜吃东西也不利于消化。那我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饮食、作息更规律,身体更健康。
第三步:基于心愿,做出转变
我非常喜欢原文的表述:让我们的转变,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因此在回到深夜贪吃的场景里,在我吃了甜食以后,我会停止骂自己,同时提醒自己,深夜进食不太健康,我下次注意。另外,好好睡觉,增强运动,让身体保持健康有活力。这句“提醒”正是出于自我关爱而做出的转变。

因此,转换自责的重要性,更在于我们可以更快地停止无意义的行为,继而可以看到需要,并作出满足自我需要的行为。说句大白话,爱自己,就是要去关注到这一件件小事儿、满足自己一次次暴露出来的需要。
【where & 预防异议】
关于步骤二,我提到“自问自答”,这里并不是指一定要出声的对话。也许有些伙伴会习惯出声的“对话”方式,也有伙伴习惯用笔去“记录”,文字记录是一种不出声的对话。自问自答的过程,更强调在一来一回中,更便于让“心愿”浮现出来。当然,也有伙伴也许会找人聊一聊,有时候倾听者会给出更直接的观察,让自己看到“心愿”是什么,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步骤二找出“心愿”的练习。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促动参与

【场景描述】
现在我们做一个场景演练:随着天气慢慢热起来,你想着继续保持运动,这个月特地花钱办了张游泳馆季卡,立起flag,坚持运动。今天周五,刚忙完工作到家,你就收拾泳衣、泳帽,要去游泳馆运动1小时。大概晚上8点,你赶到游泳馆,结果游泳卡忘记带,没法进场馆……折腾出来已经晚上8点半了,回家路上路过烤羊肉串的摊位,实在太香了,你就去买了5串,吃完不过瘾,又加了碗面,这时候已经晚上9点多,看着自己居然吃了这么多,再想到原本是出来游泳的,你瞬间感到自责不已……

那么请大家进行一个5分钟的分组讨论,围绕这样一个场景,你会如何运用「转化自责」的3个步骤,来调整你的低落状态?

等下我们请一位伙伴来分享自己「转化自责」的心路历程。我左边的小伙伴是第一组,右边是第二组,现在我们开始:

下面我们开始分享,先请第二小组来进行角色扮演:


丹丹:我想到吃完5串羊肉串,一大碗汤面,我又觉得不应该吃,好后悔,不自觉地骂自己(开始自责了)。第二步,我就尝试自问自答,我不希望自己吃这么多,是因为我觉得吃太多容易长胖,而且没有运动,太不健康了。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些有益于健康的事。第三部,基于我的心愿,我希望做些有益于健康的事,那么首先,少吃一点,比如吃一串(替代吃5串),这样既不饿、又不至于吃太多。同时,我吃完东西,可以继续散步、快走,不能游泳,也还是可以做些其他运动。
菜心:非常棒,谢谢丹丹的练习示范。找到了自己的心愿,希望健康,也基于心愿,给自己创造了更多一些的选择:少吃点、找其他运动方式。

A2-分布催化1

刚刚的促动参与我们可以是看做一次热身,大家是在一个虚拟的场景中进行演练,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回到我们自己。在你们各自的生活家庭里,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就你对自己的了解,是否会碰到某个人?聊到一些事?会让你感到自责?
先请大家再次在便签上,记下相关事件的关键词:

好时间到了,我们请一组的伙伴来分享


【学员分享】
鹏仔:下周,要交年会的设计物料,可能会被人提意见:这个设计稿不好看!
我预计会心情低落,一旦心情低落持续,通常就是感到自责。

我的回应:(描述和提炼出沟通场景)
好的,谢谢鹏仔的分享。这是一个在职场环境里,比较常见的协作冲突,对方对我手头的工作不满意,让我感到自责。

A2-分布催化2

感谢伙伴的分享,现在我们再来思考和讨论一下,对于刚刚伙伴提到的这个场景,如果使用我们刚刚学到的「转化自责」的3个步骤,你会主动做那些调整?
请按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以后回来

好的,我们继续请伙伴来分享,你会做那些调整,让自己尽快走出自责的低落状态?


【学员分享】
鹏仔:
1. 我意识到我的低落情绪在持续,意识到我陷入自责了;
2. 我尝试自问自答,我不希望听到同事的拒绝,让我感觉很没用,也许我想要的是肯定、尊重;
3. 基于我想要的肯定、尊重,我尝试多问一句:这个设计具体是哪里有问题?可以交流一下,我们看看怎么调整。平等的交流,会让我感到尊重。

我的回应:(关联How)
菜心:谢谢鹏仔,非常清晰的转化过程。我听到自问自答时,你提到一些关键词,肯定、鼓励、尊重,也许还有成长感的需要,因为职场协作是为了合作、共创,如果对方能说出更有建设性的调整建议,我相信你也会很积极地去调整,然后,拿到更好的设计稿时,除了对方会给到你肯定,你自己也会更加肯定自己。

(强有力的结束语)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从「听到不中听的话」开始切入分享,了解到一旦遇到负面的人和事,我们可以有4种应对方式?指责对方、指责自己,同理自己、同理对方。
而当你因为选择指责自己,而陷入低落状态时,又学到「转化自责」的3个步骤,可以帮助你看见自己的需要,并出于关爱和尊重自己,做出行为上的积极转变。


感谢大家的参与,希望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尝试运用以上沟通方法。
今天的分享和练习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