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前辈大家好,我是张丽。我的三个标签就是三重矛盾“集合体”:
一是外在方面:从上大学身边就有很多人觉得我是个南方人,但其实我是个地道的东北人儿!
二是内在方面:我看起来像是那种人畜无害的类型,但其实我从事纪检工作,十分有斗争精神!
三是现状方面:我其实更擅长写,但现在走上了一条要让自己更擅长“讲”的拆书晋级之路!
有想去“尔滨”玩,或对纪检办案以及公文写作感兴趣的小伙伴,咱们可以私聊~
下面,我的拆书晋级之路就正式开启啦!首先要介绍一下拆书法和拆书帮。
“拆书法”是一种学习方法。强调以学习者自我为中心,以提升自身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具体有两种方式: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拆书法表现形式是便签法,学习效果可媲美参加一场同主题培训;组织学习的拆书法是拆书家在培训现场,引导和促进参与者们把书中的知识拆为己用。
“拆书帮”就是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的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比如郑州轩辕分舵。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今天要拆的书,来自脱不花的《沟通的方法》。脱不花,她没有上过大学,最终却成为了重量级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的联合创始人。这本书也没有采用“秘籍”或“法宝”等更“博人眼球”的书名,用了朴素的、接地气的“方法”二字,从中就可以看出,她是讲人话,办人事的那种风格。所以,这本书分享的沟通方法,一定是来自于实战,并能应用于实战、冒着热气儿的“温馨提示”。今天要分享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沟通“小帖士”。请大家阅读原文片段,看完后,可以示意我,我们继续交流。
所谓反向叙述,是按照自己理解的逻辑,重新描述一遍前面结构化倾听获得的信息,请对方做个确认。
这个方法,我是从得到App的程序员那里学到的。你知道,我作为得到App的CEO,完全不懂技术,是绝对的外行领导内行,而且还天天开脑洞,提需求,真是想想就讨厌。我发现,在我提出一些技术需求的时候,有经验的程序员一般不会当场答应;他会隔一两天再来找我,用他们的语言进行一次反向叙述。有时是他们理解错了,我的需求和他们的反向叙述有出入;有时是我说得不太确切,那么我会把需求重新梳理一遍,试着再描述一下。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我意识到自己提的需求不靠谱,放弃了原先的想法。但是,我会因此更感激他。通过反向叙述的过程,双方有机会把对方的信息彻底听明白,更知悉彼此的意图。
那么,反向叙述的时候,具体的操作要领有哪些呢?你可以按照这三个步骤走。
第一步:响应情绪
这是一个“排雷”的步骤。我们在沟通中之所以会不清楚对方到底想要什么,很多时候是因为情绪的阻隔。对方的情绪会影响他的思考和表达,进而增加我们倾听的难度,因此,我们应该预先排除干扰信息,提前处理情绪这个地雷。
然而,情绪是对方的,就算我们识别出来了,怎么帮助对方把它从沟通中剥离呢?
最简单的方式,其实是点破和接纳对方的情绪。
这一点在三四岁的小孩身上同样适用。孩子如果情绪失控,大哭大闹个不停,你只需要问他:“你现在是很生气,还是很着急?”孩子就会立马安静下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此刻他需要切换状态,审视、分辨自己的情绪。而只要他从原先的状态中跳出来,就远离了“情绪地雷”。
这里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说“你别生气,你别着急”。因为这是在否定对方的情绪。对方会把这种否定视为对他本人整体的否定。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更生气。
你要做的,是点破:“我知道,这个时候你肯定特着急。”对对方的情绪给予正面的回应。对方如果感觉到他的情绪被你接纳了,就会慢慢回归到理性状态。
就这么一句,不要纠缠,立马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确认事实
信息挖掘主要是在这一步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听到的事实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您刚才说的这几点,我的理解是……,不知道我的理解对吗?”
如果正确,对方就会给你个肯定的确认,如果不对,那他就会补充更多的信息。
这是一般情况。但有时,对方表达的信息,我们可能压根儿就没有听懂。这时,不要逃避,可以借由一系列提问的技巧去追问,比如:“您能跟我再展开讲讲吗?”甚至,再诚恳一点,直接说:“不好意思啊,这里我没听太明白,您能再跟我说说吗?”
很多人怕对方不耐烦,不好意思追问。确实,很多时候对方的耐心是不太够。但请你试想一下,追问/不追问带来的两种后果:一个是他现在稍微有点不耐烦,另一个则是你完全做错了。你选哪一种呢?
通过追问拿到信息之后,就进入了反向叙述的第三步。
第三步:明确行动
所谓明确行动,是按照前面的所有信息,把对方的期待翻译成接下来可实施的行动,让对方清晰地感受到,你确实听懂了他的意思,并按照他的期待规划出了行动。到这一步,就完成了反向叙述——拿到所有信息,也让对方放心的全过程。
why: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工作或生活的沟通场景中,遇到或听到过由于沟通“信息”不对称不准确,导致最后“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的现象发生。概括来说,就是信息没对齐,行动必偏离。
what:
所以,今天要分享的“反向叙述”法,就是上述问题的一款“解药”,能够做到在日常沟通中“磨刀不误砍柴功”,通过保证沟通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对称性,从而做到精准落实、有效执行。
how: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响应情绪,排除情绪的“雷”。既要看破又要点破对方的情绪表现,并简单明了的表达出来。比如:“我知道,你现在特别着急。”
第二步:确认事实,反复强调要“yes”。别怕麻烦和啰嗦,一定要与对方确认自己的理解就是她想表达的信息。比如:“您看,我理解的对不对,是不是这样……”
第三步:明确行动,终极目标是“do”。思想统一后就要行动,把反向叙述后达成的共识化成可实施的行动计划,让对方放心,安心。比如:“接下来,我先……,然后……,再……”
where:
“反向叙述”法,非常适用于对方只表达出一小部分信息,让人完全get不到“要干啥”的情况,也很适用于对方一大堆信息输出,却没有明确到底“怎么干”的情况。所以,通过反向叙述让双方把信息补齐拉齐“一小步”,完全可以实现沟通效率提升“一大步”。
A1:下面我分享一个我自己之前没有学习运用“反向叙述”法之前的失败案例。
事情是这样的:我是**部门标准体系管理员,近期分别在部门传达了6月份上级标准内审的相关要求和5月份企业内部自查排查的通知。因为对基层党支部的廉政教育工作是我们另一位女同事的主要工作,教育制度的内审资料也由她归档备查。但有一天她针对这个工作,在部门有点抱怨地说:“这还得让下面各支部把资料交上来,5月一次,6月还得一次,真折腾!”。我当时感觉她想的可能和通知上要求的不是一回事。我边走向她工位边给她说“我来给你减减负,这回内审审的内容就只涉及教育计划和教育台账。跟我们部门相关,跟基层各支部无关。”但是,这位同事当时突然有点激动,对我说:“你还是不了解制度,当初我在公司,参与标准制定的时候,明确写的有需要基层填报的东西”。当时,我急于想改变她的思路,没有理会她的“情绪”。我就翻开她桌上那份制度,把里面的相关规定指给她看,念完我说:“这跟年底考核要查的东西不是一回事,你不要搞混了……”后来,她应该也是明白过来了,没有再争论。
反思:
一是当时这位同事的情绪激动,是我没有提前预判到的,我没有做到先响应她的情绪。
二是我没有跟她进行确认,到底她是不是真的要给基层发通知,要求基层给我们报资料。
我当时就只想着要把内审的准确要求传达给她,防止她按自己的理解给基层发通知,安排基层提报资料。
A2:6月份,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沟通场景中,我要用反向叙述与她沟通,至少做到一次。
当孩子带着情绪让我签字免写当日口算作业时,(晚10点后,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可不再写)我要这么做:
1.响应情绪。跟她说:“我知道,你写作业写到现在,肯定特别累。”
2.确认事实。跟她说:“你看,我理解的对不对,你是觉得这本口算题其实你都会做,每天都做没有必要?每道题除了计算,还要验算,你是觉得浪费时间吗?还是因为要一口气做一页,很累?”
3.明确行动。跟她说:“因为现在很晚了,我可以签字让你免写。但以后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怎么办呢?你看明天这样行不行?把口算作业带到学校,在作业课做,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批改;或者把一页口算分成三次做完,每次只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