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1分钟
大家好,感谢大家来参加今天的活动。我是园子,田园风光的园。我是一个热衷于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方面的学习者和积极践行人,也是一名正面管教的家长讲师。
(阅读让我成长,让我蜕变。)3年来通过看书学习,我从一个充满无力感的职场妈妈,变成了内心充满力量,勇敢探索人生可能性的自由讲师;从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变成了情绪稳定的妈妈;从一个喜欢唠叨的妻子,变成了懂得夸奖的妻子;从一个不看书的人,变成了通过自媒体来分享读书收获的博主。
期待与渴望生命成长的伙伴相遇。如果你想要在育儿、育己的路上获得支持和陪伴,育儿更轻松,欢迎链接我。
【拆书帮介绍】2分钟
接下来我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用什么方法来拆书,拆书帮又是什么。
拆书是能够帮助我们把书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成人的学习方式。
“拆书”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RIA便签法,通过三张便签,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再规划落实到具体的运用,让知识切实地变成自己的;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拆书帮是一个训练拆书家不断精进拆书法,帮助学习者了解和应用拆书法的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目前在各地共有58家正式分舵,会定期举办拆书活动。
【过渡语】
那现在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拆解一下今天的片段。这个片段选自《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这本书。
社会情感学习大家可能觉得比较陌生,也可以简要地理解为情商,这本书由三位在儿童社会情感学习领域耕耘多年的导师联合著作的,结合了国内外多年的研究成果与本土案例,为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情商,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和技能。
接下来,我们花2分钟的时间来看一下这个片段,学一个在家培养孩子情商的方法,看完后请抬头示意我一下:
【R阅读原文拆页】2分钟
主题:父母如何避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让孩子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自己。
原文片段P90-91:
标签会限制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父母和老师作为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评价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尤其是自我评价,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撕掉标签,才能帮助孩子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父母如何才能做到不给孩子贴标签呢?
①将评价性语言改成描述性语言
评价性语言是我们主观的评判,比如觉得孩子懒惰、自私、娇气、好哭、粗心、爱打人、没耐心,或是乖巧、懂事、听话、聪明等。描述性语言是我们观察到的事实可以用“我看到/我听到/我注意到……”来表达。例如:用“我看到乐高玩具撒在了整个客厅里,地上还有吃剩下的巧克力……"替代“你怎么又乱丢东西,不爱收拾,搞得家里乱糟糟的!"
用“我注意到你放学回来看电视一个小时了,作业还没有做”替代“你怎么这么不自觉,就知道看电视,这么懒怎么能学习好呢?"
②使用“标签清零表”
如果觉得孩子“没礼貌”,就想一想孩子有没有表现得很有礼貌的时候,然后把孩子有礼貌的事例写出来;如果觉得孩子“没耐心”,就想一想孩子有没有表现得有耐心的时候,然后把孩子有耐心的事例写出来;如果觉得孩子“胆小”,就想一想孩子有没有表现得很有勇气的时候,然后把孩子有勇气的事例写出来。
其实当父母想出或写出这些事例时,就是在提醒自己,把这些标签从孩子身上撕掉。
只需要几分钟,孩子在我们眼中就可以变得更灵动、更立体了呢。父母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共同来完成“标签清零表”。
【过渡语】我看大家都看完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片段:
【I重述知识点】5分钟
What-
在我们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经意就会这样跟孩子沟通:看到孩子哭不停,你说你真是个爱哭包!看到孩子拿到吃的自己一个人吃,你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快把吃的分给其他小朋友!看到孩子的试卷,你说你太粗心了,计算题这么简单都做错!其实家长总把这些话挂在嘴边,会有意无意中就给孩子贴上了“好哭”、“吝啬”、“粗心”等等这样的一些负面标签,想要让孩子用成长型的思维来看待自己,就要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why-
当长期用语言给孩子贴上标签,这会使孩子产生心理暗示,从而慢慢影响他们的行为往标签靠拢,形成负面的自我认知。
他一旦相信了这个"标签",这种心理暗示,不仅会让孩子只看到自己的毛病和问题,忽略了自己好的品质,造成孩子严重的自卑;而且你越批评孩子行为越差。
How-
怎么避免日常交流中给孩子贴标签呢?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
1、我们要用描述性的语言来代替评价性的语言。用“我注意到、我看到、我听到......”来表达观察到的问题,而不是对品质和性格做评价。
比如:“我注意到今天客人来家里的时候,你没有跟客人打招呼。”就避免了给孩子贴上“不讲礼貌”的标签。
2、制作一张“标签清零表”,分三栏填写:第一栏写我过去给孩子贴的标签、第二栏写跟这个标签相反的品质或者特点、第三栏写上标签反面的具体事例。通过回忆把表格填写完整,清除过去给孩子贴的标签。
例如:你觉得孩子“自私”,标签的反面就是“大方”,你回忆一下孩子“大方”的时刻,具体事例比如:孩子把喜欢的书籍捐给了山区儿童。
Where-
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家长,如果你过去在纠正孩子行为或者跟别人谈论孩子的时候,容易给孩子贴标签的话,今天的方法能帮助你避免。
【A1联系具体经验】2分钟
关于贴标签,给大家讲一个我家发生的故事。
今年清明假期,带孩子出去和朋友家孩子一起露营,刚见面一两分钟就有个不太熟的朋友当着孩子的面问我,我家孩子是不是内向,不爱说话。我笑着回复朋友说:不是的,可能她还没准备好,上次出去玩她跟小朋友聊学校的事情聊得很开心的。大约十分钟后,孩子四处转转,就自己开始主动找别人打球玩了。
(反思:)在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发现,其实那天我就用了书上的标签清零法。
1、当朋友评论我家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就在贴标签,当时孩子也听见了。
2、为了避免孩子被贴标签,我举了一个标签反面的事例,孩子挺爱交流的事,来清除标签。
3、最后孩子没有被内向的这个标签暗示,开始自己主动找人玩。
【A2具体应用】2分钟
看到这个方法能帮助孩子不因为别人的评论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我就想好好和孩子爸爸一起,从家中做起,清除孩子内心的标签。
(目标)我打算在下周日,邀请孩子爸爸和我一起,制作一张标签清零表格,完成5条关于孩子的负面标签清除。
1、留心记录这周内孩子的闪光时刻。
2、跟孩子爸爸一起回忆过去孩子表现与标签相反的5件事。
3、制作完成三栏的标签清零表。
4、然后在轻松随意的合适时机,跟孩子说说我们回忆起来的一些她的正面标签小故事。
5、在孩子有过去负面标签行为的时候,跟孩子说她的正面标签小故事,慢慢改变她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6、在接下去的一个月,我打算刻意提醒自己避免贴标签,特别是想批评和纠正孩子行为的时候。
【结尾】1分钟
关于这个片段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今天我们通过这个片段,共同学习了如何避免给孩子贴标签,让孩子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自己。我们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来代替评价性的语言。用“我注意到、我看到、我听到......”来表达观察到的事件,还可以制作一张标签清零表来清除负面标签。
最后,想把著名儿童教育家阿黛尔·法伯说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共勉:“永远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希望今天标签清除的方法,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