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拆书帮镇江西津分舵20240407次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区分观察与评价,做有效沟通者

开场:

大家好,我是汤敏,是今天TF3-1拆书家。用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已,第一我是地产公司的从业者,第二我植物美肌护肤英树护肤品牌的官方经销者,第三我是二级拆书家拆书法追随者。今天我的拆页选自《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为了方便稍后的讨论和演练,我们先分个组,从我的左手边起,两两一组

(场景)

上周末上午,儿子上完篮球课10:00到家回来就抱着手机在玩游戏,我到家准备睡个回笼觉,告诉他玩半小时游戏后写一页《课时练习》,然后刚好吃饭。他玩着手机爽快答应,让我快快去睡觉。到了饭点,我起来吃饭,看他还在沉浸式玩游戏,说好写的作业安静的躺在书桌上一动未动。

(提问)

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处理?是批一顿还是骂一顿?是听之任之,随他去,还是好言相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影响)

其实,在遇到孩子无节制的玩手机不愿意写作业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心情很糟糕,对应的坏情绪就会上来,那也就很难做到跟孩子好好沟通,长此以往带着坏情绪跟孩子沟通,会让亲子关系很不和谐,而且严重点说,会造成孩子一直跟你对着干很叛逆。

(解决)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作者主张用爱的语言来表达感受和倾听,通过非暴力沟通三步法“观察行为--表达事实--友善提醒”以达到彼此之间的真诚交流,这种不带情绪和偏见的表达,更有助于解决人与人之间因为沟通不畅而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学习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区分(行为)“观察”与“评论”,并运用有效沟通三步法“观察行为--表达事实--友善提醒”(澄清),来让沟通双方都能愉快地接受对方(界定)。

现在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刚刚给到大家的拆页,读完小伙伴举手示意我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P40-41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它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在为一个小学提供咨询服务时,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个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我协调双方的矛盾。我先和全体教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

会谈一开始,我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教师对校长的评价。

在我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教师补充说:“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校长的话太多了!”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随后,第三位教师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我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幷不是一回事。最后,第四位教师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当我说这也是猜测时,有两位教师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接着,我们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一起列出了校长的具体行为。例如,在全体教员会议中,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有时会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我问他们是否已向校长反映问题,他们说,他们试过,但从没有提及具体行为——例如校长在会议中回忆往事。最后,他们同意,在校长参加讨论时,指出这些行为。

与校长的会谈开始后,我很快就发现教师们一直在说的事情。不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校长总是插话:”这让我想到。。。。。。“然后,他就开始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我等着教师们说出他们的不快。然而,他们运用的不是非暴力沟通,而是无声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着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个人直盯着手表。

我忍耐着这痛苦的场面,过了 一会儿,我问道:”没有人有话要说吗?“接着是有些别扭的沉默。后来,在之前会谈中率先发言的那位教师鼓起勇气,冲着校长说:”你是个大嘴巴!”

可见,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幷不容易。最后,教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校长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有人提醒我呢?“他承认他有讲故事的习惯。然而,他接着就开始说与这个习惯有关的故事!这时,我提醒了他。会谈结束后时,我们总结了几个办法。一旦教师们不想听校长回忆往事,就温和的提醒他。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时间到。如果还有伙伴没有读完也不要紧,我将在下面的分享中继续为你讲解。

【WHAT】

这个片段通过作者给小学老师提供咨询服务,化解老师与校长之间的沟通矛盾的经历,提出了在沟通中要善于观察客观现象,提出善意建议,而不是用主观观点评论对方行为。

概念辨析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也是实现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但是这非常不容易做到,因为它特别容易和表达评论相互混淆。那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呢?它们两者该如何辨析?

观察是列出自己看到、听到或用其他感官感受到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事件或行为,用语言表述出来。

评论则是我们对人、事、物的主观判断或者评判。下面,我们来简单举个例子。

例子一:他经常迟到。这是观察还是评论?

拆书家:好,答对了,这是评论。迟到是他观察后的结果,但是经常怎么去界定呢?一周迟到三天是经常?还是一个月迟到五天算经常?

例子二:今天周一,他上班迟到了5分钟。这是观察还是评论?

拆书家:好,很对,这是观察。这是表达观察,因为他只是通过观察之后,不带任何意见的表达目前看到的场景。

例子三:他真是个大嘴巴。

拆书家:对了,这显然是个评论。这句话里“大嘴巴”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换一个人来可能就不会这样形容他了。

例子四:领导给我们开周例会,比原计划结束时间延迟了20分钟。

拆书家:对,这是个观察,我们感受到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事件,会议延迟了20分钟。

【两者区别】通过上面四个例子,相信大家能够比较清晰的辨别了“观察”与“评论”两者之间的区别。观察是给人呈现当下的事实,是客观描述,而评论是由事实让你所产生的感受和想法,带有主观性,这就是二者最大的差异。

how】

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怎么能做到客观描述的表达呢,结合原文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三个步骤:

1、观察行为:通过眼看、耳听等方式观察对方正在发生的具体行为、动作。

2、表达事实:将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如实地表达出来。

3、友善提醒:用对方能接受的语气做出善意的提醒与劝告。

(回到案例)

回到上周我儿子玩手机没做作业的案例,我想我会这么做:

1、观察行为:

看儿子玩游戏的神情,专注、投入,而且嘴里念念有词:一定行、一定行,拿手机的手指,有节奏地、欢快地、快速地动着、突然,非常开心地,一握拳,嘴里喊着:Ye,我赢了、终于过关了。

2、表达事实:

我走到孩子身边,摸着孩子的头说:儿子,你玩手机的时候,太专注了,即使叭着玩,眼睛也没离开过手机。

3、友善提醒:

妈妈担心你, 小小的年纪,眼睛怎么吃得消?你就一点也不担心,小小年纪会近视?妈妈可是非常担心你。

你看,儿子,玩游戏的时候,你会发现,时间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但是作业却没有完成,你说该怎么办呢?儿子看了我一眼,诧异的说:妈妈大气啊,竟然没骂我。我吃完饭就把作业做完。

相信这样温柔且友好的表达客观事实,孩子一定不会反抗,而是与你达成共识,今后认真履行自己定下来的规则。

【WHY】

通过有效沟通三步法“观察行为--表达事实--友善提醒”以达到彼此之间的真诚交流,这种不带情绪和偏见的表达,更有助于解决人与人之间因为沟通不畅而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where】

有效沟通三步法适用于亲密关系(比如亲子、夫妻、好朋友等)的沟通。

(预防异议)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沟通不是太麻烦了嘛,说个话还要想半天这究竟是观察?还是评论?其实非暴力沟通,强调的是使用爱的语言,客观的表达我们的想法。其重点在于,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果没有把观察和评论区分开来,别人只会倾向于听到批评,不容易认同你的言语表达。所以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使用有效沟通三步法”比较容易让对方接受你的言语表达。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下,未来的一个月内时间内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还发脾气不愿写。

跟孩子玩电子产品的约定,孩子不能自觉遵守。

老公天天出去应酬晚归不顾家。

跟同事一起协作完成的事情,停滞在同事负责的那个部分得不到有效推进。

请每位小伙伴各自独立编写一个小故事剧本,具体场景内容要包含时间、人物、地点、事件背景、经过(需要有人物对话、动作,部分对话使用“有效沟通三步法”的技巧)、结果。时间是4分钟。

4分钟后,我们请一个小伙伴来跟我们分享她的故事。

凌老师案例分享:

我分享的事情是在下周五会发生。是我们班有个小朋友,上课讲话,上课下位置不遵守课堂纪律。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老师之前会大声提醒这位小朋友。今天学了有效沟通三步法后,会这样做:

第一步:观察行为:给这个小朋友一些时间,尽力去观察他,看他究竟做什么。

第二步:表达事实: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醒他讲话等这样的行为,会私下里跟他清楚表达上课动了几下,做了哪些小动作,讲话了几次不要以为老师不知道。而且是不带情绪的去提醒他。

第三步:友善提醒:用委婉的方式提醒他,周五时我会这么跟他说:想做什么事情,想玩什么玩具,下课了老师带你去玩,你想跟哪位小朋友讲话,下课了老师会帮你与他沟通好,但是上课我们就好好上课。

好,非常感谢凌老师的反馈,我如果是你班上的这位小朋友,会感觉特别的温暖。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区分“观察”与“评论”,同事运用“非暴力沟通三步法”来表达观察结果,从而远离令人反感的评论,希望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多运用多实践,取得预期的沟通效果。,今天的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