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福格行为模型》 所属活动: 南昌火炬分舵第106期活动—《寻找内驱力》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驱动行为改变的三要素

开场:

自我介绍(1分钟)

大家好,我叫程建琴,大家也可以叫我优雅琴时代,2016年还为此进行了版权登记。

我用三个标签来介绍自己:

1.我是一名初中体育老师。每次别人问我教什么学科时,他们永远都猜不到我教什么。为什么呢?因为我看起来不像体育老师。

2.减肥达人。2023年半年的时间,减重20斤,年轻12岁,同时拥有完美的身材:马甲线、直角肩、蝴蝶背、蜜桃臀。如果在身体年龄18岁和90斤进行选择,我选择90斤(因为一开始我定的目标是90斤),所以,2023年,我实现了90斤的愿望。

3.未来的三级拆书家。2024年,我的唯一目标是成为三级拆书家。

拆书帮介绍(2分钟)

接下来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法、什么是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拆书”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拆书帮便签学习法(英文缩写RIA)即:R阅读原文拆页,I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引导促进,A拆为己用,A环节分为A1和A2,A1指向过去自己相关类似的经验,可以是佐证知识点的有用案例,也可以是不好的反面例子,A2指向未来,规划自己在未来要对这部分知识点怎么去运用。个人学习的应用,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接下来看看我要分享的这本书——《福格行为模型》。《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的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福格博士,同时也是设计学的创始人,这本书是一本畅销书,12万人通过此书,验证了逆转人生像喝水一样简单。

我今天要分享的片段是——行为的发生,需要动机、能力和提示3个因素同时发挥作用。请大家用2分钟阅读一下片段,阅读完成后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福格行为模型》P29-30)(2分钟)

福格行为模型展现了行为的3个通用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模型所依据的原理,向我们展示了这些要素共同发生作用、驱使我们采取行动(从使用牙线清洁牙齿到跑马拉松)的过程。了解福格行为模型,你就能分析具体行为的产生原因,而不会再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错误的原因(比如性格缺陷或不够自律)。你也可以用这个模型设计出一套能促使自己或他人改变行为的方案。

B =   M A P

行动 发生于 动机 能力 提示

同时出现的时候

当动机(motivation )、能力(ability)和提示(prompt)同时出现的时候,行为就会发生。动机是做出行为的欲望,能力是去做某个行为的执行能力,而提示则是提醒你做出行为的信号。

我来举例说明一下。2010年,有一次我在健身房健身,边踩椭圆机边听珍妮.杰克逊的歌时做了一件事,这对一个每分钟心跳超过120次的人来说是一个奇怪的行为:我向红十字会捐了一笔钱。我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我收到了一条募捐短信。把我在那一瞬间做出的行为拆解开来,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行为——通过红十字会的短信,向海地大地震的灾民捐了一笔钱。

动机——我想帮助这场灾难的受害者。

能力——通过短信来捐款很简单。

提示——我收到了红十字会的短信提示。

在这个案例中,3大要素同时出现,于是我做出了行为:捐款。但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没有出现,那我就极有可能不会做出这个行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了,我看大家都已经读完了,那接下来开始我的分享。

What:福格行为模型展现了B = M A P即行动发生于动机、能力、提示同时出现的时候。动机:是指想做某件事的动机;能力:是做某件事需要的能力;提示:是指某个习惯触发了某件事;按照这个模型,去设计这3个要素,当同时具备了这3个要素,行为就能发生改变。福格博士举了自己的例子,他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时候,给红十字捐款。

Why:学习了这个片段方法,能让我们开始行动甚至能形成习惯。

How:《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开始行动的三个步骤:

1.M(motivation[ˌməʊtɪˈveɪʃən] )动机: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早起读书。

2.A(ability [əˈbɪlɪtɪ])能力:找到力所能及范围内很容易做到的小事,比如早起看10分钟的书。

3.P(prompt[prɒmpt])提示:设置提示。比如拿一张便签纸写上“三级拆书家”5个字,贴在书桌前显著位置,早起直接到书桌前坐好。

Where:这个方法主要是适用于想要开始行动,养成好习惯的人。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关联自身经验(2分钟)

经历:

我今年很想养成早起的习惯,尤其是年初的时候,希望今年能好好珍惜时间,尤其是利用早上的时间多看点书,可一直没有养成习惯,基本都是睡得晚,起的晚,每天跟打仗一样。其实从高中开始一直想养成早起的习惯,但一直都没有养成,浪费了20年的时间,蹉跎了岁月。

反思:

1.我有想要早起的动机,但早起没有排在第一位,动机不够强烈。

2.起床到上班前这段时间没有具体规划,总觉得时间很长,想干的事情很多,到快上班时才发现时间已匆匆流走。

3.没有在固定的时间设置早起提示,随机性很大。4.没有营造早起的氛围,比如感恩自己的10万亿细胞们、放一些轻松的音乐等等。

A2具体应用(2分钟)

那为了更好地应对早起读书问题,我运用B=MAP这个方法,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

行为:

4月12日开始早上6点起床看书10分钟,早起1个月。

行动:

1.想想早起的动机:过TF1-2。

2.早起看10分钟的书。

3.一看到桌前贴的“三级拆书家”5个字,开始读书。

伙伴们,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最后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如果我们想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动机、能力和提示,只有三个要素都具备了,改变的行为才能发生。希望今天在场的每个人都可以尝试把这个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