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关键对话》 所属活动: 去掉过激词汇,回归基本事实 三个步骤,打破思考盲区,找到事实真相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去掉过激词汇,回归基本事实 三个步骤,打破思考盲区,找到事实真相

开场:

我是江秀。江山秀丽的江秀,我还有个小名叫江金霖,我希望学习生活能像小精灵一样,轻盈灵动。按照拆书帮的惯例,我用三个标签做个自我介绍。第一个标签是家庭教育讲师,目前,已经支持上万家庭进行科学养育。第二个标签是心理咨询师,咨询时长已经达到上千小时。第三个标签是青少年手机,学习问题的陪跑者,希望能真正地落地支持有困扰的青少年家庭。

我先来谈谈“拆书”和“拆书帮”:(2 分钟)

拆书法在具体应用中有两种场景:

1. 应用于个人学习,学习者应用RIA便签去学习书中内容。其中,R便签是书中技能点拆页原文,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理解的知识点,A便签主要关联自身过往经验,激发反思,规划往后应用的计划。通过这三个便签,让学习者建立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最短路径;

2. 应用于组织学习,在此场景下,由一位拆书家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实现多人的深度学习,效果堪比培训师组织的培训课价值。

那什么是拆书帮呢?拆书帮是一个基于拆书法的非营利性学习社群,致力于培养拆书家,帮助拆书家升级自己的学习力以及促进他人学习的能力。“拆书帮”的使命就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为拆书家,通过拆书法,让每位拆书家成为一名学习的促进者。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关键对话》去掉过激词汇,回归基本事实P85—86

通过关注那些“过激”措辞来审视自己的想法。为避免混淆想法和事实,留心过激的措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例如,在评估事实时你会说“她朝我瞪眼”或是“他挖苦我”。在这里,“瞪眼”和“挖苦”就属于“过激”措辞。因为它们带有判断和归因的性质,会直接引发强烈的情绪。显然,这些措辞只是你的想法而非事实。实际上,“她紧闭眼睛,一言不发”和“她朝我瞪眼”完全不同。在玛丽亚的案例中,她认为路易斯喜欢自我表现,不尊重她的感受,但如果关注路易斯的行为的话(他不停地讲述,和老板一对一沟通),我们会发现这些事实会让人们做出各种解读。例如,路易斯这样做或许是因为紧张、担忧或是缺乏自信。

去掉过激词汇,回归基本事实,这件事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例如,玛丽亚在区分事实和想法的过程中,可能要重复好几次才能完全去除评判。

•第一次尝试(完全是想法)。路易斯破坏了我们共同的计划,抢着讲了好几页本该由我讲解的幻灯片,把我变成“小透明”。

•第二次尝试(有一些事实)。路易斯抢着讲了10页本该由我讲解的幻灯片。在回答问题的环节,自始至终他都没有示意让我来回答。

•第三次尝试(多了一些事实)。路易斯讲了10页原定由我来讲解的幻灯片。在回答问题的环节,他回答了所有问题。

寻找其他事实。一旦我们开始形成一个想法(“路易斯是个一心想往上爬的心机鬼!”),我们便开始有选择地抓取那些能够证实这个想法的证据或事实,而忽视与想法有异的事实。我们相信自己的想法,也不打算改变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只“看到”那些有助于我们继续相信这个想法的事实。在我们反推行为方式,回归事实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看一下所有事实。我们忙于“内心戏”的时候,有没有忽视哪些事实

例如,如果玛丽亚之前对路易斯有想法,她会不自觉地寻找事实去证实那个想法。我们都希望自己正确,所以我们寻找能证实自己想法的数据,同时忽视或不理会与我们的想法有冲突的数据。玛丽亚在寻找其他事实的时候,可能会注意到路易斯和西娜合作良好,而西娜是她非常尊重的一位同事;可能还会想起上个月开会的时候路易斯称赞过自己的工作。

当玛丽亚从维护自己想法的念头中解脱出来,她可能会发现更多事实:

•第四次尝试(发现更多事实)。路易斯讲了10页原定由我来讲解的幻灯片,对此我没有干预。在回答问题环节,他没有问我是否想回答就回答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也没有站出来表达我的意见。

在寻找其他事实的时候,请一定记得问自己:“有哪些事实与我的想法相悖?”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容易忽视想法感受和事实的区分,会为了佐证自己的想法的合理性,使用过激的言语和评价的话,甚至用一些行为事实去佐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让事情进入困局无解。

【why】

不重事实的行为思考模式很容易导致当事人想法钻牛角尖,行为偏激。在人际关系中,不审视自己的想法,只拿事实证明个人想法准确性的情况出现时,将导致成员关系疏离,甚至破裂。

我们若有能力帮助其他人看到更多事实,将会推进成员关系融洽,创造更多的成果!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让对方了解更多的事实,打破思维的限制,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how】

去掉过激词汇,回归基本事实可以分三个步骤

1.当我们听到一段话时,可以区分一这段话里的信息哪些是主观想法和感受,哪些是事实?

2.通过提问,倾听等支持方式,协助对方找到更多事实。

3.观察包含事实的言语中,有没有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忘记了该想法还有其他可能性。

【案例】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一天你家孩子说:陈xx他不是好孩子,我就是要揍扁他,不然我就太亏了!

我们家长会不会说:你不能这样子说陈某某,你不可以老想着揍扁其他人!小孩子要有礼貌!

这个过程里,家长和孩子都没有看到事实,都在拿过激词汇评价的话语佐证自己的想法

下面,我们现在冷静下来,依据“去掉过激词汇,回归基本事实”的原则思考回应方式。

我们会不会说,陈xx做了什么,让你很生气?

孩子会说,他总是插队,所以他是坏孩子,我就要揍他!(有了一个事实啦)

家长还可以继续问:陈某某他什么时候插队了?你怎么想到要在这个时候揍他?

第二次,孩子说:他中午用餐的时候就插队了,现在他又插队,所以我要揍他!

事实增多了,但孩子还是义愤填膺,对同学依然有过激词汇。同时也出来一条他“坚信的想法”——不符合我的规则我就揍他。

家长可以进行第三次事实的挖掘。帮助孩子看到想法本身是否存在不合理性。

“我很好奇,让陈某某不插队方式就只有揍他吗?”

孩子会承认说:我没想到其他方法啊。我只想到揍他,让他知道他错了!

家长:原来你只想到一种方法,如果有其他的有效方法,你愿意试试吗?

这时孩子突破原有只有“揍他”才能解决问题的想法限制,了解到更多的事实真相,。

【where】

回归基本事实法特别适用于家庭以及职场关系的沟通,也适用于个人认知的自我调整。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联系具体经验】2分钟

昨天下午,一位妈妈找我咨询。她说,我家孩子情绪好,抗压强,就是学习动力不足。

没有提到基本事实,都是观点想法,感受。

于是,我就问她,有哪些事情让你认为她情绪好,抗压强,学习动力不足?

妈妈说,她学习都到晚上11点,成绩也还行,平时笑嘻嘻,没有发脾气骂人这种事。就是学习不主动,有问题不问老师。

有些基本事实了,但非常明显这位妈妈还是在用事实佐证自己观点的现象。

于是我继续锚定一个点问:有问题不问老师是动力不足的表现,还有什么事,说明孩子学习不主动?

那妈妈说,她不想着怎么努力提高分数,总说我已经尽力了,我累死了!

后面妈妈一直在举例各种事实说明孩子不努力学习。咨询进入浪费时间耗时的阶段。

这事反思:

前面,我能看到这位妈妈会讲事实,但当她用观点佐证事实时,我没有帮她看到用事实佐证自己想法的问题。

如果直接点明:不想努力提高分数不是事实,这是你的想法哦。

这样就可以帮助家长澄清事实与想法,切断依据个人偏激想法,不断找事实的佐证应对模式。

【A2具体应用】3分钟

依据上诉的经历,我感受到,在日常的冲突对话里,需要刻意练习觉察对话中事实佐证想法的现象,提升日常咨询的效能。

为此给自己制定21天刻意练习找事实的习惯。

分别包含,

1.对方说内容的时候找事实;

2.感知到对方有没有过于重视自己的想法;

3.捕捉对方所讲内容中的事实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