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杨玉梅,三个标签分别是:16岁双胞胎男孩妈妈,12年教育创业者,2年阅读演讲教练,接下来我们分个组,需要小组讨论时,大家就在组内分享讨论。
今天我要通过的级别是TF3-3,片段来自《非暴力沟通》,片段一:区别感受与想法,片段二表达需要。两个片段之间是递进关系。先区别感受,表达感受,再找到感受背后满足或为满足的需要,从而表达需要。
事件场景:一周前,我给自己点的减脂餐,看到儿子的牛肉饭,忍不住夹了一筷子,味道很不错,夹了一块又一块,儿子说,你都吃完啦。我愣住了,儿子好小气,我才夹了三筷子,我被嫌弃了。
提问: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儿子评判我三筷子就吃完了,我评判他小气,我还将自己成功打入了被嫌弃,不被爱,不被尊重的负面想法里。在这个案例,大家觉得儿子是嫌弃我吗?还是提醒我在减脂中呢,被嫌弃是事实,是感受,还是想法?这是一个想法,一个认为他人嫌弃我的想法,如果要求证,对方一定会说我没有嫌弃你。
影响:当我们有了自己被嫌弃,不被爱,被冷落,不被尊重的想法时,我们的内心戏很多,联系过往,一点点证明自己就是被嫌弃,不被爱,被冷落,不被尊重。我们会攻击对方,或逃避或隐忍。当我们攻击的时候,会跟对方大吵大闹,关系更糟糕,当我们逃避的时候,我们会跟对方越来越远,关系变得薄弱,而当我们隐忍的时候,我们不会快乐,还会积累成定时炸弹。
解决:要怎么样说才是有爱的表达,才有利于关系的稳固而非疏远呢。那就是关注感受而非想法,表达感受,再关联未满足的需要,看清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会让自己的状态好起来。
【学习目标】相信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区分(行为)“感受与想法“,可以三步法表达感受;且关注到感受背后的需要,再三步法表达需要。(澄清)在日后的沟通中,准确表达感受和需要。
R【原文片段】:区别感受与想法
【学习分目标1】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区分感受和想法,学会应用表达感受三个步骤完成现场练习。
现在请大家花2分钟阅读原文,读完的小伙伴可眼神示意我。
在一次工作坊上,一位大学生提到他的室友在夜晚将音响开得很大声,一整夜他都无法入睡。我询问他对此事的感受,他说:“我觉得晚上把音乐放得这么大声是不对的。”我提醒他,虽然他用了“觉得”这个词,但他所表达的是他的想法,而非感受。我请他再次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我觉得,那样做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一个想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激动地大声说:“我对这件事情没有任何感受可言!”
很明显,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感受。遗憾的是,他体会不到感受,更不用说表达了。对许多人来说,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对律师、工程师、警察、企业经理人、军人尤为困难,流露情感与他们的职业形象相冲突。而在家庭中,家人之间无法交流情感,是很悲哀的。乡村歌手瑞芭·麦克英特尔(Reba Mc Entire)在父亲过世时写了一首歌,名为《我未曾认识的伟大人物》。许多人渴望与父亲建立情感连结,却从未能做到,她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份感伤。
下面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阅读原文片段,阅读完以后请举手或眼神示意我。
I拆书家讲解引导:目测小伙伴们读完了,现在注意力先跟上我的节奏。
[What概念]大家刚才阅读的片段是区分感受与想法。
这个片段涉及一个重要概念“感受”,感受指的是接受外界的刺激(事情、语言、行为、动作等)产生内在情绪状态或身体感觉的变化,包括心理情绪和身体感觉,如快乐、欣喜、悲伤、失落、愤怒等。比如:我感受到朋友的友好。这里的友好是感受。
想法指的是接受外界刺激(事情、语言、行为、动作等)后经过大脑思考加工出来的评价、判断、观念等,比如说对错,好坏等,或模糊或绝对,不具有当下的真实性。我的朋友很友好。这的友好是评价的想法。
我们来看关于感受与想法在语言和对象两个维度的对比。
【Why不这么做的坏处】我们回到前面的例子,我吃减脂餐时,夹了几筷子儿子的牛肉饭,儿子说我快吃完了,我说儿子小气,我还觉得被儿子嫌弃了。
我夹了三筷子,我儿子说我快吃完了。这里有什么样的语言特征?
夸大事实,同不同意?
我说儿子小气,形容对象是我还是他?明显这句话是我对儿子的暴力评价和指责。同意吗。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
最近火爆全网的温州舅妈说新娘子五年从没喊过一次舅妈,说新娘子没教养。
五年从没喊过一声,这里有没有绝对性?
说新娘子没教养,这里的对象是谁?新娘子。 这是典型的指责新娘子没教养,对吗。
【how】怎么表达感受呢?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关注事实。关注当前发生的事情,将看到的,听到的事实描述出来,特别是感觉不爽的时候,停下来,看看是什么事,什么语言、行为、动作让你不爽了,把这件事(语言、行为、动作)客观的描述出来。回到我和儿子之间的那个例子,儿子,我吃的减脂餐,很馋你的牛肉饭,我吃了三筷子,你说都被我吃完了。
第二步:寻找感觉,透过情绪对应的身心反应来匹配感受词。
例如: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等。
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等。
儿子说我全吃完了,我愣住了,有生气,有难过。
第三步:表达感觉。记住:这里的感受是“我的”。而不是对他人的要求和绑架,他人是导火索,我才是本质。
我跟儿子说,听到你这么说妈妈,妈妈刚开始很生气,现在还有点难过。
表达感受三步法,知道了吗。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这就是表达感受三步法。
注意:感受是对“我”状态的描述,感受跟需要有关,分为需要满足后的感受与需要未满足的感受,大胆表达感受,别人不能满足,还能自己满足呢!
【适用边界】
在意你感受的人际关系里,当有冲突、误会等消极情绪时,区分想法和感受尤其重要,人类想象力太丰富,想都是问题,不被想法绑架,尤其是预测不好的评价及结果。走出想法,表达感受,才能引起重视,因感同身受和在意你关心你而稳固你们的关系。
而对于不在意你的陌生人,不会在意你的感受,也不会在意你的想法。当然你也不需要在意ta的感受。
但如果你需要在意对方,就反过来关注他的感受,去建立一段新的关系吧。
重点难点:
有人说,我不知道我的感受是什么,怎么办?
这就是表达感受三部曲里的特别重要的第二步,寻找感受。收集感受词汇,从感受词汇中找到一个能匹配你当下情绪感受的词语。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应用“表达感受三步法”,我们接下来做一个小练习,实际的演练一下。
【编剧本】
请大家各自独立编写一个小剧本,可以是自己的事,也可以是其他人的事,剧本中要体现出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的角色要用到刚才的“表达感受三步法”,来对应刚才学到的技能内容,时间5分钟,大家可以参考手上的模板: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大家写剧本的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举手示意我。
5分钟时间,看到大家都在奋笔疾书,每个人都有想要表达的,现在5分钟时间到,谁想来分享呢。 好的,有请晶晶。
谢谢晶晶的分享,表达感受三步法,非常清晰,使用丝滑,还没提出需要和请求,就已经达成所愿。
寻找感受的三步法:关注事实,寻找感受,表达感受三步骤。大家都学会了吗。基于事实的感受,具有当下的力量。
感受清晰了,接下来怎么做呢?
感受都跟需要有关,感受背后都藏着满足或未满足的需要,所以接下来的片段,我们学习表达需要,两个片段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关系。表达感受之后,再表达需要,才有机会达成所愿啊。
【学习目标】
片段二学习目标:运用表达需要三步法,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
【A1】自测题 1分钟
为了更好的了解在表达需要这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做一个测试,这里有6个测试题。在这份自测题中,“1”代表很不符合实际情况,“6”代表非常符合实际情况;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圈出对应的得分,然后把所有分数加起来。
测试时间是1分钟的。
自测题 评分:1分完全不符合--6分完全符合
【解释自测题】A1的讲解 1分钟 大家都测试完了吗,24分以上(含24分)的请举手示意,恭喜你们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更上一层楼。请总分13-23分的小伙伴举手示意,你们也有一定的能力表达感受和需要的习惯,进一步加强,会让自己更坚定更幸福。
有12分及以下的小伙伴吗,要抱抱你们,相信今天的学习会带给你启示,爱自己从大胆表达需要开始。以上小测试是对自己过去的评分,我们相信,通过今天的拆书以及后续的刻意练习,我们可以改变,会成为一个擅长表达需要的幸福人。
现在请大家翻到片段二。
【原文阅读】片段二
36年来,我一直生你父亲的气,我认为他不在乎我的需要。此刻我才意识到,我从没有清楚地告诉他我想要什么。”
是的。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未直接向父亲说出过她的需要,而是以各种方式暗示或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
我们试着了解为什么这对她来说如此困难。母亲回忆起,她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想要什么东西时,哥哥和姐姐们就会责备她:“你知道家里很穷,怎么还这么贪心!你以为家里就你一个人吗?”于是,长大后的她因为害怕遭到反对与评判,便不敢再说出她的需要。
那年14岁的母亲也梦寐以求有那样一只绣着珠子的美丽钱包,却不敢开口。猜猜她接下来做了什么?她假装肚子痛。家人带她看了几个医生,都无法给出诊断,于是决定做开腹手术。这是一场多么大胆的赌博啊!最后她如愿以偿得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小钱包。尽管还带着手术的剧烈疼痛,母亲却欣喜若狂。此时两位护士走进病房,一位将体温计放进她的嘴里。我的母亲发出唔唔的声音想把钱包展示给另一位护士看。护士对她说:“这是给我的吗?为什么?那谢谢了!”随即收下了钱包。我的母亲顿时陷入了茫然,又不知道如何说出心里话:我并没有要给你的意思,请把它还给我。这是个如此不幸的故事,一个人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会造成何等痛苦的后果。
I拆书家讲解引导:互动
问:读完这个片段,大家觉得需要重要吗?
答:重要。
问:文中的母亲为什么不敢说自己的需要。
答:害怕批评,指责。
问:拐弯抹角,36年的亲密爱人不知道她的需要,文中的母亲感受都有哪些?
答:悲哀,愤怒,伤心,难过……,五味杂陈
问: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后果怎么样?
答:痛苦,代价惨重。
what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人类有需要。需要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参照马斯洛需要层次,有生理需要,还有社交归属,尊重,精神,认知,美和自我实现等需要。
why:人们明明有需要又为什么不清楚或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是因为曾经经历过批评和指责。现在我们会批评指责他人的需要吗?相信不会!希望大家都能正视他人或自己的需要,尊重需要,彼此成全,做彼此的天使,好吗。
当我们没有明说自己的需求时,我们会指责他人不善解人意。
当我们没能满足他人需要时,别人会指责我们冷酷无情。
How 怎么才能知道需要,表达需要呢。
首先能够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并且真诚、具体地向对方表达,相信会有机会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即使对方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请求,但结果也会有其他办法,可以协商并达成共识的。
达成需要三步法:
1.找事实,拉回事实,让彼此的对话更聚焦。而如果你说A事实,我说B事实,陈年旧事都回忆起来,就说不清楚了。
还记得温州舅妈的案例吗。温州舅妈大闹婚礼现场,说新娘子五年没有喊过她舅妈,说新娘子没教养。
事实部分就是在婚礼上,新娘子没有喊她舅妈。
2.表感受
基于上一个片段的感受三步法,找到自己复杂的感受,表达出来。
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等。
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生气,恼怒,恼火,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等。
温州舅妈说自己有不被尊重的感觉。这里我特别想说,不被尊重是想法,尊重是需要。没有满足尊重的需要的感受是什么呢?是恼怒,恼火,生气,大家看看什么样的感受更贴切。
3.说需要
所有的情绪感受都是源自于需求是否被满足。参照马斯洛需要层次。尊重需要而未被满足就是温州舅妈恼火,发火,闹翻婚礼现场的原因。温州舅妈明明需要尊重,但是她没有学过非暴力沟通,反而正话反说,外加对新娘全家的批评指责,没教养,最终闹翻婚礼现场。
温州舅妈怎么说,才是表达需要呢?
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想要……”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回到温州舅妈的婚礼现场,可以这么说
刚才在婚礼上,你没有喊我舅妈,我很生气,恼火,我需要尊重。
你看,表达需要难不难,很难,因为怕拒绝。但是需要是生命的原动力,是人类幸福生活的本源。非暴力沟通表达需要,有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彼此成全。真诚表达感受,坚定表达需要,让爱流动,彼此成全,幸福和谐。
【where】适用边界,当你有需要时,大胆的表达出来,向宇宙下订单,关心你的人,跟你有缘的人,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帮你实现,还有你自己可以满足你的需要。
不适用的场景,当对方跟你不熟悉,或不在意你需要的普通关系,或是没有语言行为能力或是失控的人群时,就不会适用。
【预防异议】
1.可能有小伙伴会说,我表达了需要,对方还是没有实现我的需要。
我们不能说我用了这个办法就一定会让对方满足,但是说出来后,最起码可以明确的知道,有进一步协商的可能。我们要根据对方的能力,提出合理的需要。
2.有些女性可能会说,我就觉得伴侣如果猜不对我需要什么,就说明他不了解我,我就希望心有灵犀的浪漫。每一对能心有灵犀的伴侣,都经过了大量磨合之后的结果,表达需要三步法的使用能让磨合的时间更短,速度更快。
接下来是基于“表达需要的微行动”现场分为2个小组。
步骤一,3分钟, 小组分享各自的案例,且推选案例。
每个人联想一件过去发生的事,比如说10岁的男孩,一只苍蝇都不敢自己打,还要喊你。公司的同事天天蹭你的车等等,常常困扰你,让你难以表达的事。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说一件生活中的具体事,事情涉及时间,地点,任务,事件起因,事件包括有冲突,或不愉悦的情绪感受,然后小组内投票确定将哪一个事例拿出来进一步讨论。小组讨论3分钟。
好的,时间到,大家讨论很热烈,现在请各组推选一个事例,在大组内分享。
1组文子,晚上小孩写作业,从七八点搞起,到晚上十点都搞不完,为了让他控制在两小时里完成,我就着急,烦躁,不喜欢,我需要我的孩子能独立又高效地完成作业。
2组燕子,前几天晚上在跟老公聊八卦的时候,老公突然上纲上线说我很轴,我不喜欢老公这样评价我,评价我也改变不了。要么就说事实。
步骤二:确定案主
请全体投票,来确定一个事例,伸出你的大拇指,点赞你想讨论到事例。
好的,谢谢大家,我看到大家都对燕子的事例有兴趣。燕子的事例具有普遍性,燕子,你愿意将你的案例拿出来讨论吗。
燕子:可以。
好的,谢谢燕子,愿意分享自己的案例,其他人还有疑义吗。
好的,一直通过。现在请燕子再来描述你的案例。
燕子:前几天晚上在跟老公聊八卦的时候,聊着聊着,老公就给我加标签,说你太轴了。我一下就情绪上来了,这样的场景也发生了很多次。 所以我很反叛,我就说聊天就聊天,你不要评价我,评价我也不会改变,只会让我不开心。你这个评价是无效的。
好的,感谢燕子详细的描述。请大家就燕子描述的事例来提问,提问时,引导为开放式以关爱案主为初心的提问,避免封闭式提问。可以询问事件中涉及人物的感受需要等,提问控制在3轮以内。
双红老师:当你听到老公说你轴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燕子:生气。
双红老师:除了生气,你还有什么情绪
燕子:主要是生气。
双红:你生气的原因是因为你没有得到?
燕子:肯定。
晶晶:那你有委屈吗?
燕子:有委屈
meya:当先生说你很轴的时候,他是什么状态
燕子:很放松,好像是在聊陌生人
meya:先生否定你的时候,他是否也有什么需要?
双红:你怎么看到“轴”这个词
燕子:我觉得“轴”是负面评价
小丹:什么时候聊什么事会聊到轴
燕子:银河系,元宇宙,都是聊别人的事聊过来的
玲玲:有没有其他的事其他的人会说你轴
燕子:肯定也有的,
玲玲:还要其他人会说你轴吗
燕子:其他人没记住,但是我就记住了老公这么说我
玲玲:如果先生觉得你轴,但没说出来,你会是什么感受
燕子:如果这会影响他的心情,我希望可以摆出来谈谈,也不要压在心理。
双红:那你觉得先生在什么场域里,你能接受先生说你轴
燕子:在一个专门的场域,专门聊轴,我可以接受
双红:先生会不会是看你执着在某个点上,觉得你轴,你觉得先生怎么说,你能接受
燕子:举一个例子,在具体的事实上,我能接受。
双红:如果先生在一个现象重复五次的表达负面态度时,他换一种方式,换一种什么方式,你是不是会容易接受一点。
xd:在你老公说你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meya:你理解的轴是什么样的。
燕子:昨天晚上我们打车去吃饭,走了一段打车的时候,我说往这个方向,他说往哪个方向,但我说听我的就好。结果错了,果然是他说的方向。 在车上,他还在说,现在又多绕一圈了,要你听我的,你又不听。这就是轴。我就生气了,我的核心目标就是多走一回,多陪一会。
步骤三,讨论本质问题,
刚才我们通过提问和信息还原,了解了很多情况,现在回到小组,3分钟时间,小组内讨论燕子描述的这个事件的本质问题,得出结论。
步骤四,返回大组,小组代表定性本质问题。
1组确定的本质问题:燕子就先生说她轴的本质问题是燕子需要认可和接纳。
2组确定的本质问题:燕子就先生说她轴的本质问题是燕子需要认可和接纳。
拆书主持人:两个小组达成高度一致啊,那么请问燕子,我们来确认一下, 当你先生说你轴的时候,你的问题是需要先生的认可和接纳,你同意吗。
燕子表示同意。
拆书主持人:那么请问你希望这个问题要解决到什么程度。
燕子:刚才有个姐姐对我很有启发, 当先生说我轴的时候,我也可以再问一下,他为什么说我轴,我去关注他的需要和想法,而不是因为情绪掩盖过去。
现在有请大家就燕子确认的本质问题“当先生说我轴的时候,我有需要认可和接纳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步骤五,回到小组,讨论本质问题的解决方案。
请大家再花3分钟的时间来讨论解决方案。
1组解决方案:首先列明事实,比如说,就认错路这一段,我认错了路。我的感受,有些尴尬,我的需要是被认可和接纳。 同时,多出的这一段路,我们还能满足陪伴的需要。
2组解决方案:大部分情况跟1组相似,在表达事实之前,我们还会跟老公先有个共情,然后描述事实,表达感受以及需要,还会去探索他的感受和需要。
现在有了两组的解决方案,请问燕子,你接下来愿意采纳哪些方案呢
燕子:我会要去做共情, 还要去深挖他评判我轴时的原因以及他的需要。 然后做好表达我的需要三步法,
拆书主持人:请问燕子,就你刚才承诺做到的方案,会做到几分呢。
燕子:我都会去做。
主持人:看来对这个微行动是十分满意啊。
非常感谢。
感谢两个小组的集体智慧,燕子表示也很有启发和收获。相信今天的微行动,带给我们每个人都有触动和启发。为大家鼓掌。
A2催化应用
今天我们学习了“表达需要三步法”,从知道到做到还需要刻意练习,现在请所有小伙伴,在未来一周内,去找到一位朋友或是家人,开启“表达需要三步法”, 让她做你的陪练,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分享到我们群里,我们一起刻意练习,一起见证需要的生命原动力。
晶晶:周末一拖二在家,我安排女儿跟着同学妈妈参加活动,让妈妈有机会留在家里照顾哥哥和哥哥的同学。
宝贝,这周末爸爸不在家,妈妈一拖二。你想要要去参加湘阅户外的活动,哥哥邀请了同学来家里了做客。妈妈真想分身为二,能同时陪伴你们俩啊。
妈妈感到很为难,还有些无助。妈妈需要理解,支持和帮助。曦曦妈妈说可以带你去参加湘阅户外的活动,妈妈留在家里照顾哥哥和他的同学,好吗。
经过表达感受和需要的三步法,女儿虽有些不舍,但还是同意了。
感谢晶晶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