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看来今天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哈。我是Lydia。我有三个标签。标签一是职场搬砖人,我从事过教师、数据分析师等职业,目前在企业中从事行政工作,我擅长从工作中寻找心流时刻;标签二是孩儿妈,我和一个小姑娘斗智斗勇超过13年,饱尝个中滋味,至今斗志昂扬;三是向内探索者,我渴望更加深刻地直面自己,来拆书帮打怪升级就是我向内探索的重要方式之一。
今天一共有两位学习者哈。那我们就直接成一个小组,等下展开小组讨论。
今天我选择的拆书原页来自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的“反思”。希望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能够使用“反思”这个思维工具认识并纠正自己的潜在问题观点,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F(特征):如果大家用过“得到”APP的话,那么对成甲就会很熟悉。他是“得到”里音频节目《成甲说书》的主讲人。在“得到”上,他被评选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好好学习》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个人知识提升的管理路径。
A(优势):这本书区别于一般的讲授知识管理的书籍,全书的关键词是“临界知识”,讲授的是能够联结知识碎片,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启发人们去行动的知识。书中讲述的“临界知识”,犹如一根线,把我们学习到的具体知识联结转化为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提升认知深度的基础上获得普遍规律和底层知识。而且特别让人高兴的是,书中用语通俗易懂,案例和故事信手拈来,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
B1(这本书的利益):在读书这件事上,小伙伴们有没有读过就忘的烦恼?大家读书的目的是不是渴望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那么这本书值得一读!这本书会改变你对知识、对学习的看法,提升你的学习认知层次,构建你自己的学习能力。
B2(本主题的利益):想摆脱“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吗?想彻底解决“不假思索”式的无效行为吗?今天将要分享的思维工具“反思”能够帮你觉察自己和他人沟通时的隐形前提,清除你的潜在问题观点,净化你的认知系统。
下面请大家阅读拆页。请大家读完后抬头或举手示意。
【R】原文片段《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第二章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P47-48
前面提到,要真正快速学习,不是一上来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练内功。内功的基础,便是反思。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与此类似,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经历中缺少“反思”这一重要能力的训练,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把总结当成了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What】
如原文所述,反思是个思维工具,用于训练思维肌肉,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假设进行校正。
关于“假设”,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位妈妈观看自己孩子的汇报演出时,看到前排的两个观众不停地讲话,很生气。演出结束后,她忍不住跟旁边的人抱怨:“前面的人真没素质,老是讲话!”旁边的人回答道:“不是的,那两个人有一个是外国人,旁边的是他的翻译”。这个妈妈瞬间觉得不好意思。这位妈妈之所以感觉不好意思,就是因为她之前有个“假设”——看表演时不停讲话是没素质的表现。这就是假设,它是潜在的、隐形的观点。
【Where】
隐形观点是否一定正确呢?所以如果你对发生过的事情有一颗探究的心,那么就可以使用“反思”。当然,如果还没发生或不想烧脑,就不必执着用它了。
【Why】
反思能够让你深刻而准确地辨识自己和他人存在的隐形观点,实现顺畅沟通、高效解决问题。大脑的保护机制总是习惯让人直接展开行动,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假思索地复制行动。如果不使用反思,就不能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隐形观点,一遇到相似的情境,就像被按下按键的复读机,画地为牢,没有进步。
给大家分享一段我读书的经历。今天在场的都是爱学习的人,有没有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我读这本书时,字字句句都读得很认真,核心观点有笔记、重要段落有笔记、章节有总结、读完全书通过目录做回顾、做复盘,后面还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安排过复习计划。时至今日,这本书讲的阅读方法我基本上没记住,更谈不上使用了。其实不止是读这本书时有这样的问题,只要不是小说休闲类的书,我都有习惯通读全书和做笔记的冲动,就好像不这样就对不起谁似的。
回想起来:《如何阅读一本书》作为一部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著作,其实在序言和目录就说明了阅读是有层次的,我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进行阅读,而不必逐字逐句阅读。如果当时我认真反思一下就好了。
【How】
根据原文,反思有三个步骤,第一,观察结果(现象);第二,研究原先假设;第三,反思校正假设。
下面我就这三个步骤对我的这个读书行为做了个分析:
(一)观察结果(现象)
现象1:字字句句都读得很认真,习惯通读全书
现象2:核心观点有笔记、重要段落有笔记、章节有总结、读完全书通过目录做回顾、做复盘。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安排过复习。
现象3:如果没有通读全书、没有认真做笔记就会产生愧疚心理。
(二)研究原先假设
通过以上三个现象,我发现我对这本书表现出尊敬甚至崇拜。也就是说我把这本书当成了老师。所以,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的隐形假设是“书是老师”。“书是老师”这个假设相对于现在浩如烟海的书籍而言显然并不完全准确。比如,我对思维类书籍感兴趣,但只是在现象层面的泛泛而谈的和用语晦涩艰深的高等专业进阶书籍就都不适合我,遇到这种书我会暂时丢弃。再如:应该没有人把《新华字典》当做老师,一字一句全部记住吧?
(三)反思校正假设
研究了原先假设后,我在读新书之前加了一个步骤:预判我对待新书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基本取决于我的读书目的和书的主题的契合程度。自此,书于我而言,可以是老师、医生、闺蜜、工具......现在,我已经没有读不懂、读不完的烦恼了。
【预防异议】
关于反思,有几点要澄清:
反思VS总结VS复盘:就我读书的例子而言,总结是书白读了。复盘是由于我对书的错误认知导致书白读了。反思是对于阅读,我曾经有一个错误假设:书是老师。
反思VS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对司空见惯或约定俗成的主流观点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强调的是主流观点的对立面;反思聚焦的是隐形观点。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逆向思维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或“成功是失败之母”,而隐形观点是“在确保方向正确并不断总结和改进的前提下”,失败是成功之母。
(一)A2:分步催化1
想想看,未来一个月在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中有什么场景会让你想要去反思?
想到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牟牟:我是做社区工作的。今天有个居民过来给女儿办居住证,她办居住证的目的是拿着居住证去办医保。但是她女儿出生不满半年(居住满半年才可以办理),我们现在是无法办理的。她很生气,说是要投诉。这样的事情很多。估计我后面还会碰到。我觉得这个事情我值得去反思。
(二)A2:分步催化2(6分钟)
下面请大家再前进一步,把刚刚分享的的场景加工一下,运用今天学习到的“反思”工具分析一下你的做法。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牟牟、绮韵:
第一,观察结果(现象):居民很生气,要去投诉;
第二,第二,研究原先假设,居民的原先假设是只要去了居委会就一定能办成居住证;
第三,反思错误假设,事实上只有在规定的条件下才能提供办证服务。 由此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医保局的问题,医保局没有把这些前置条件说清楚。我们居委会可以把这个作为个案向有关部门提议改善,争取实现各部门联动,而不是所有压力下沉至社区。
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假设进行校正,一般分为观察结果、研究原有假设和反思校正假设三步。希望各位学习者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多多使用,不断破除自己的认知局限!
以上是本次过级的全部内容,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