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即兴的智慧》 所属活动: 当即兴遇上熊孩子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开场:

大家好,我是Amy,二个标签介绍一下自己:
第一个是IT测试,是我的本职工作;第二个是孩子的妈妈,家有一男娃7岁,平时在和娃斗智斗勇,一直努力在提升自己做妈妈的能力。
今天我要带来的是2-4的拆书过级。

今天会给大家带来两个片段的介绍,一个是鼓励孩子合作5技巧,另一个描述性赞赏三步骤。
这两个片段关系是递进关系,大家在学会了如何利用鼓励孩子合作的5技巧纠正孩子的行为后,可以使用描述性赞赏三步骤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向反馈。

【FAB法介绍书籍】
今天我选的拆页是来自于《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这本书。
F 〖Feature特征〗(以书为核心来满足好奇心)
它这本书作者是阿黛尔和伊莱恩,她们是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书中讲了从关注感受到鼓励合作,赞赏以及注重解决问题,还有代替惩罚,鼓励孩子自立等六个方面亲子沟通话题. 帮助我们建立和孩子的快乐交流平台.
A 〖Advantage优势〗(用比较建立安全感)
这本书是亲子教育中的非常畅销的一本,书中涵盖的沟通技巧可操作性强并且配有小漫画解释,任何文化环境当中的父母,都可以学会有效使用,建立和孩子愉快的沟通方式和亲子关系。
B1(学完本书可得利益)
B1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父母可以学习"如何听“,”怎么说“的30多个技巧,就可以和孩子建立美妙的沟通,能够走进孩子的心里,孩子就会在我们的引导下身心健康的成长.
B2(学完此片段可得利益)
父母希望孩子的行为符合你一定的社会规范(规矩),将来可以更好的去适应社会。
家庭是个需要规矩而又充满爱的地方,为了通过爱来引导孩子遵守规矩,那么父母就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今天我挑选了两个拆页片段,大家可以学习到鼓励孩子合作的5个技巧和“描述性赞美”三步骤。通过这些技巧和步骤的学习,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两个拆页是递进的关系。


【拆页1 学习目标】
咱们今天第一个拆页的学习目标是希望学习者能在孩子不良行为的场景中,运用鼓励孩子合作的五个技巧,去进行引导纠正孩子,让孩子愿意和我们合作。


【拆页2 学习目标】
第二个拆页的学习目标是希望学习者在遇到需要赞赏孩子或者他人的场景时,能够用描述性赞赏三步骤去替代评价性赞赏去有效赞赏孩子或者他人,让对方能够接受到你的赞赏.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摘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P57


第2章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吗?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和我们配合,而不至于伤害他们的自尊,也不会让他们有逆反的心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家长少付代价,又好操作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非常有帮助的五个技巧。不是每一个技巧都适用于每个孩子,也不是每个技巧都适合你自己,这些技巧也不是每次都见效。但是,这五个技巧帮助我们 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台,而互相尊重正是合作的开始。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个技巧
1.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2.提示。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4.说出你的感受。
5.写便条。


下面我们先来阅读一下相关拆页,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看完大家可以抬头示意我一下: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拆页介绍了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5个沟通技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有时候是命令与服从,但更多时候是彼此的合作,这一点相信做过父母亲的都有体会,那么用怎样的姿态才能更好地促进这种合作呢,我相信,鼓励一定比命令更有效.


【Why】通常的做法,这么做的坏处
很多时候,当孩子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时,父母会控制不住的会以命令,责备,挖苦方式,要求孩子做或者不做某些行为,比如 今天作业没写完,就不要睡觉了;你怎么这么墨迹,快点穿衣服。。。
孩子长期在责备,问罪,谩骂,威胁,命令的环境中,会怎么样尼?
-过度的责备和谩骂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无助,从而降低自尊心。
-长期受到威胁和命令的环境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和压力,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出现逆反,叛逆等行为问题,甚至产生偷窃,吸毒等不良行为。


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案例。
【反例】
某天晚上下班回到家,我去书房放好背包,看到孩子的书桌上一片凌乱,我和孩子有了如下的对话:
我不耐烦的大声说:炜炜,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做完作业看完书,把东西收拾一下。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尼。
孩子一脸的不开心,极不情愿的开始去收拾。
很显然当时我们的对话,我言语表达了指责,埋怨,孩子很不爽,气鼓鼓的,看起来是跟我合作了,但是消极的,他心里是不情不愿的,最后看到是敷衍了事,桌上书是收起来了,但是在书架上是乱摆放的.


【how-行动细化】/【反例变正例】
那么具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配合我们尼?原文片段中给到了5个技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刚刚介绍的孩子不收拾书桌的例子,我们分别用这五种技巧看一下具体怎么用。

1.描述事实:描述已经发生的事实,只描述不评价。当大人不断指出孩子做错时,孩子会有抵触情绪的,不太愿意去做应该做的,如果大人只描述事实,孩子会更容易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这时你可以对孩子说:书摊在桌上,而不是说“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又没收拾书?”。


2.恰当提示:与孩子交流时,适当的给予提示,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意图。这时你可以说:看完书写完作业,要检查一下东西有没有摆放在正确的位置。其实当我们给孩子提示,孩子就知道怎么做了。


3.简单表达:这个技巧是指在和孩子交流时,使用简单的语言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一个短语,在事发地,帮助孩子更容易理解你的意图,你可以对孩子说: 书,这个时候孩子会思考 书怎么了?。。。应该摆放好,随即就会把它们放回书架上.

这里用简单的词语“书”表达去代表了强迫的命令“立马去把书放好”,会给孩子一个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这个技巧对于父母,省时间,不费嗓子,又能避免单调乏味的解释。 对于孩子,他们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4.说出感受:与孩子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孩子知道。在说出感受之前我们首先在心里做两步思考:

(细化行动步骤)
(1)首先,识别情绪成分我们需要通过觉察自己,识别自己的负性情绪成分。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想必你的心情一定不会好。
(2)其次,择掉抱怨指责择掉你的坏情绪中对孩子抱怨和指责的那部分情绪。对孩子的抱怨和指责只能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在这里我们只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感受就好了。
完成以上两步思考,那么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去跟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了。比如:看到书没有收拾,我很生气,妈妈提醒你很多次。
当我们表达清晰的感受时候,我们是诚恳的,孩子也可以感受到我们的诚恳,进而愿意去理解父母:父母因为这件事,都生气了,会去思考这个事做得是否不妥,进而愿意去改进。

5.写便条:用文字形式写到便条上。

比如:在书桌上,贴上便条提醒:书/文具使用完,请放回原处,谢谢!有时,我们尝试采用不一样的方式,会更有效。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夫妻之间的例子,我和我老公两个在一起生活因为习惯不同,会需要磨合,我老公之前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他每次挤不管洗面奶或者洗发水,按压的时候,出口会留一坨,我觉得很浪费,多次沟通,他都改不了,有一天,我又进卫生间,又看到有一坨,我心中那个火就往上窜,平复了一下,说了,“洗发水”。 他就跑过来了,把瓶口迅速清理干净了。整个过程沟通很顺畅,没有留下任何负面情绪。其实这里就用了第三个技巧:简单表达。

这五个沟通技巧是基于非暴力沟通去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尊重的交流。首先父母可以通过观察事实,体会我们的感受积极去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而说出来的言语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这五个技巧,是并列的关系,它不是五个步骤。大家可以根据遇到的实际场景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用。


【预防异议】
可能有小伙伴会认为这些技巧太过简单,是不是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和情况?
这些技巧的简单性并不影响它们的实用性。实际上,这些技巧正是因为简单,才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运用。比如,描述事实这个技巧,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非常实用。例如,当孩子做错事情时,我们可以用描述事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察,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注。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更愿意与我们合作,一起去解决问题。


【where】
这些鼓励合作的沟通技巧不仅可以用于大人和孩子之间,还可能是职场上的上级和下级、师父和徒弟、老人和新人,夫妻之间。
当孩子或者对方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沟通技巧去进行沟通,鼓励激发他们内生的动力,与我们合作,纠正这些不好的行为。

接下来,因为我们会有小组讨论环节,先分下组,因为人比较少,就一组吧.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大家想想看,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经历,比如:
和孩子约定好,吃饭前要洗手,结果孩子一到家不洗手就去吃饭了。
和孩子约定好,刷牙,至少刷一分钟,结果孩子20秒,就刷完了。
和老公约定好,洗完澡,就要立马把内裤,袜子洗了。
与下属约定好,每次他组织开的会,开完发一个会议摘要出来。
等等这些情况,都是你和对方,沟通了多次,甚至运用了命令,责备等方式沟通,结果适得其反,苦不堪言。
你当时的经历是怎样的?经历包括时间,地点,对方做了什么行为?你说了什么?
给大家1分钟时间小组内讨论一下,待会大家只需要分享经历即可,不需要分享怎么解决这个经历问题哈



好的,现在请一位伙伴分享一下自己写的卡片:

大纯:这件事情发现在我和供应商之间,就某件谈好了的事情,在某个时间节点交方案,他们不配合去完成。
拆书家回应:好的,谢谢大纯的分享。这是个供应商不配合交方案的例子。

A1+反思加工
那现在假定时光倒流,我们回到当时的场景中,沟通过程中,使用我们今天介绍的五个技巧,你会产生什么新的行为尼?我们再小组讨论一下,写在卡片上,给大家2分钟.

下面我们继续请XX分享一下:
大纯:可以选择其中的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技巧去和对方沟通。描述事实:时间节点到了,没有按时交方案。表达感受:说好的,这个时间点要交付的,最后没有,我很生气。
拆书家回应:谢谢大纯!挑选运用了其中的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技巧,去鼓励对方和你合作。很赞哈。其它的技巧大家之后也可以去尝试运用哈

好,以上就是第一个拆页的内容。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过渡

我们刚刚学习了鼓励孩子合作的五种沟通技巧,我们明白,当我们发现孩子存在问题,需要让孩子改变的时候,可以用鼓励的方式更有效地推动。
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觉得孩子做的很好,需要他坚持的时候要怎么办呢?当然也需要鼓励啊,那么这时候的鼓励仅仅是一夸了之吗,还是也有什么技巧呢?
第二个拆页


我们一起来看第二个拆页,给大家1分钟时间,看好了请大家抬头我示意一下。

【原文】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P183
我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实践这个理论的经历。我四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是些铅笔涂鸦,放到我眼前,问:“画得好吗?"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非常好!”但是又马上意识到:不行,我得描述。
我开始纳闷:怎么去描述一张孩子的涂鸦呢?
我说:“你画的一个圈,一个圈,又一个圈……一个拐弯,一个拐弯,又一个拐弯……点,点,点……线、线、线!”
“咿”他狂点头。
我说:“你怎么会想到要这么画?”
他想了一会儿,“因为我是个艺术家!”
我心想:“这真是个历史性进步。成人描述之后,孩子真的就会赞赏他们自己。”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意译案例】
原文片段讲了一个亲子关系的例子。下面我再补充一个工作中的案例,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方法:

那是我第一次使用描述性语言表达赞赏的经历。当时,我们组来了一个实习生,她需要发一个报告,写好了,问:Amy,你能帮我看一下不?
起初,我想直接回答:“很好,没啥问题!” 但随即意识到自己应该更加具体的描述出具体哪里好的细节。
于是我开始思考:怎么去寻找一些细节,去描述尼?
最终,我说到:你在报告中体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首先,你在开篇突出了重点,标出了当前遇到的阻塞问题以及一些你认为需要标出的重要信息,帮助大家了解目前有哪些严重的问题存在。
其次,你以图表的形式给出了当前的用例的执行数据,以及进度和计划的对比图,大家一目了然就知道现在的测试进展。
她边听边点头,完后表示赞同。
我进一步问她:你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做报告的呀?
她思考片刻笑着说: 因为我是一个用心的人呀。
我发现当我用具体描述细节的方式告诉她在报告中所做的优秀之处后,她真的就会赞赏她自己。
【what】
由此可见,用描述性语言去表达对孩子的欣赏,并询问孩子的想法。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肯定,同时也会表现出自信和自我认同的态度。使用描述性赞赏孩子,可以让你对孩子的赞赏更加有效,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how-行动细化】
如何做才能有效去赞赏孩子呢?根据原文,可以把他细化为以下三步骤:

1.转变思路

如何转变?要转变思路,首先要意识到笼统的评价性赞赏不够有效或者有意义,需要进行改变到描述性赞赏,要描述细节。在片段中的那位父母,看到孩子的的涂鸦,第一反应是想说 非常好,但是立马意识到评价性的赞赏会不够有效,就提醒自己要描述孩子涂鸦的细节给予更具体的赞赏。然后,作者开始纳闷如何去描述孩子的涂鸦,通过观察思考,作者找到了一个具体的描述方法。

2.描述细节

如何描述?要描述细节,首先,对于孩子好的行为,用心观察和分析其中的细节,片段中,作者仔细观察了孩子的涂鸦,观察到了:圈,拐弯,点,线。。。等细节,然后用具体的,准确的词来描述这些细节, 这样对方听到后,会觉得你懂他,你重视他,也有可能觉得你是个行家,因为你能讲出来他创作的过程步骤和思考,很多细节和套路(当然前提要求你真能讲对而不是乱讲), 你的所表达的言语非常具有说服力,孩子打心里觉得你是在肯定他的具体行为。
句式可以用“我发现。。。。”。

3.提问引导

首先为什么要提问?好的提问会让对方有好的感受,比如他会觉得你对他(的作品)有兴趣,因为没兴趣你不会有问题;会觉得你把他摆在更高的位置,因为你在请教他;会觉得你是个行家,因为你能问一些专业的问题(前提当然你要做到),也有可能会觉得你懂他,因为你能问到他的心坎里(前提当然你要真的会问).
那么如何提问引导尼?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比如你希望习惯的塑造:我发现你每次赞扬的时候都能描述细节,请问你是怎么做到每次都一样的?
比如你希望创意的培养:这次活动里的互动环节的设计太棒了,你是怎么想到的?
比如你希望技巧的训练:这里画得/写得特别到位,你是怎么做到的?
片段中,作者问:你是怎么想到要这么创作画?然后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孩子在回答之后,作者心想孩子真的能够赞赏自己的作品。这也是提问引导思考的效果之一。
提问可以用”你怎么想到/做到。。。“句式。


有一点要注意一下:
关于第一步,转变思路,当我们熟悉了描述性赞赏,它就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我们的潜意识,思维方式中,这种转变就在在大脑中自动完成,以至于你可能不再有意识到“转变思路”这一步骤了。


【预防异议】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如果向孩子提问引导了,孩子没有回应,怎么办?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思考组织自己的想法;
尝试换个角度或者方式问,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思考;
如果还是没反应,可以选择稍后再尝试或者寻找其他的沟通方式。


【where】
不仅适用在亲子之间,也适用在成人之间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接下来我们进入现场演练环节:


【场景描述】
根据刚刚学到的描述性赞赏三步骤,模拟下面的这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场景如下
在白领驿家,线下拆书活动结束后。
一位徒弟将参加下周的线下晋级活动。徒弟完成了3-2的逐字稿,拿给师父看并且请他审查是否合格。结果师父看完,感到很惊喜,徒弟准备得很充分,超出了师父的预期。为此,师父想表达对徒弟的赞赏。

提示信息:

  1. 师父是资深的三级拆书家;徒弟是个文艺青年,平时热爱读书。
  2. 超预期可能的原因:

技能点标注一目了然,前后对应,内容顺畅完整。
从拆页中提炼的量表自测题很清晰,描述的语言很精简,不会引起读者不同的理解。
逐字稿中的和小伙伴互动设计很好。

  1. 参考句式:

描述细节:我发现。。
提问引导: 你怎么想到/做到。。



清晰指令,扮演要求:

  1. 两个角色:一位扮演李师父,一位扮演张徒弟
  2. 师父要用到描述性赞赏的三步骤来赞赏徒弟,徒弟表示赞同;徒弟回答师父提问引导的问题,师父意识到具体的描述赞赏方式可以让徒弟更加赞赏自己。
  3. 给到大家4分钟时间的思考和讨论,稍后请伙伴来分享。

下面我们开始分享,先请第X小组来进行角色扮演:
师父Joyce:看了你的逐字稿,有几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首先技能点标注很清晰;其次A1的显像具体很有画面感,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自己的案例。
徒弟大纯:是的尼
师父Joyce:你是怎么做到呀?
徒弟大纯:平时多研究手册,学习他人,多拆书。我是个有心的人。
拆书家回应:谢谢Joyce和大纯,刚刚两位的角色扮演里运用到了描述性赞赏三步骤,首先思维转换,师父Joyce直接在脑海中转换的,其次描述细节,Joyce师父描述了首先技能点标注很清晰;其次A1的显像具体很有画面感,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自己的案例。徒弟也表示认同。最后Joyce师父进行了提问引导,你是怎么做到呀?徒弟大纯思考后回答,她是个有心的人。表达了对自己的肯定。

刚刚的促动参与我们可以是看做一次热身,大家是在一个虚拟的场景中进行演练,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回到我们自己。请你思考,在未来的的几周工作生活中,你有没有需要用到描述性赞赏的场景呢?
请给出: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对方的具体行为是什么?只要分享这个场景即可。
比如:
老公主动做了一顿午饭;
孩子主动打扫了自己的房间;
孩子主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鼓励他人。
给到大家2分钟进行一下思考,稍后我们会请伙伴来分享。

好,请Joyce来分享一下。

【学员分享】
Joyce:某一天的晚上,我看到我的下属在办公室里加班工作。我想对她表达赞赏。
拆书家回应:谢谢Joyce的分享。
A2-分布催化2
接下来,请大家想一下,你刚刚想到的场景中,当对方有好的行为,我们如何使用描述性赞赏的三步骤去赞赏他们尼?
给到大家3分钟的思考时间哈。大家可以把具体的三个行动步骤和赞赏话术用文字写下来,之后我们邀请伙伴来分享。
【学员分享】
Joyce:首先意识到要用描述性赞赏而不是笼统的评价性赞赏,然后我对她说,这么晚了,看到你还没回家,在全神贯注的看教学课程,学习制作工作中需要常用的PPT,并且我经常看到你加班学习。她点了点头回应了我。 我说,你是怎么想的呀?她思考了一下回答我说: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她想快速的精进自己,她是个不惧怕挑战的人。听到她的回答,我发现当你用描述细节,提问引导去欣赏他人,她人也会认可肯定自己。
拆书家回应:谢谢Joyce。你在这个案例中很好的运用了描述性赞赏的三步骤。

【强有力的结束语】

好的,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今天的两个拆页,分别是鼓励孩子合作的五技巧和描述性赞赏孩子三步骤法。
鼓励孩子合作五技巧包含:描述事实,恰当提示,简单表达,表达感受,写出便条;
描述性赞赏三步骤:转变思路,描述细节,提问引导。
合作五技巧是通过鼓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说“不”+ 描述性赞赏三步骤是通过鼓励对孩子的好行为说“对”,可以促进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倾听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