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学习》 所属活动: 拆书帮广州小蛮腰分舵 第323次 练武场【线下 天河龙庭阁】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黄金思维圈

开场:

大家好。看来今天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哈。我是Lydia,与《傲慢与偏见》里面的莉迪亚同名。关于自己,我有三个标签。标签一是职场搬砖人,我从事过教师、数据分析师等职业,目前在企业中从事行政工作,我擅长从工作中寻找心流时刻;标签二是孩儿妈,我和一个小姑娘斗智斗勇超过13年,饱尝个中滋味,至今斗志昂扬;三是向内探索者,我渴望更加深刻地直面自己,来拆书帮打怪升级就是我向内探索的重要方式之一。

【分组】

刚才听了大家的介绍,有关注职场问题解决的,有关注家庭生活质量及亲子教育的,今天一共来了6位学习者,那我们就根据大家的关注点分为2组吧。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含了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

今天我选择的拆书原页来自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的“黄金思维圈”。希望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能够掌握一个简洁明了的思维模型,学会用“黄金思维圈”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进而收获“四两拔千斤”的解决策略。

【用FAB法介绍图书】

F(特征):如果大家用过“得到”APP的话,那么对成甲就会很熟悉。他是“得到”里音频节目《成甲说书》的主讲人。在“得到”上,他被评选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好好学习》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个人知识提升的管理路径。

A(优势):这本书区别于一般的讲授知识管理的书籍,全书的关键词是“临界知识”,讲授的是能够联结知识碎片,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启发人们去行动的知识。书中讲述的“临界知识”,犹如一根线,把我们学习到的具体知识联结转化为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提升认知深度的基础上获得普遍规律和底层知识。而且特别让人高兴的是,书中用语通俗易懂,案例和故事信手拈来,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

B1(这本书的利益):在读书这件事上,小伙伴们有没有读过就忘的烦恼?大家读书的目的是不是渴望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那么这本书值得一读!这本书会改变你对知识、对学习的看法,提升你的学习认知层次,构建你自己的学习能力。

B2(本主题的利益):电影《教父》里有一句很扎心的台词: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想获得一秒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吗?想摆脱“隔靴搔痒”的痛苦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黄金思维圈”能够帮到你!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原文片段《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第四章 “黄金思维圈”章节(节选)

我们公司在帮助员工成长的过程中,会传递很多思考工具和方法。但我不止一次的听到同事们的反馈,对他们而言,印象最深、影响最大、帮助最立竿见影的方法是——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作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情;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如果你想要和别人不一样,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那么你一定要比别人能够更快更准确的抓住问题的关键,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要更好地看透事物的本质,你应该培养问“为什么”的习惯。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询问自己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更好地思考问题。通过问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你开始获得普世的智慧,有更深刻的洞察力。

比如你是一家水果店老板,你的特色是水果新鲜。所以在店里墙面上张贴着“新鲜水果,快速送达”之类的宣传语。可是你的生意并不是那么好,因为周边还有不少水果店,怎样才能让你的水果店脱颖而出呢?

我们可以用问“为什么”的方法,来洞察顾客的深层需求——我们在水果店询问一位购买水果的典型顾客:下班后的妈妈。

问:为什么大家喜欢新鲜的水果?

顾客:我觉得新鲜的水果味道最好。

问:为什么味道对你这么重要?

顾客:因为味道好,我的小孩就喜欢。

问:为什么孩子喜欢吃苹果,对你很重要?

顾客:苹果对他的健康好。

问:为什么孩子健康对你这么重要?

顾客:因为我想要做个一个好妈妈。

问:为什么照顾家庭对你很重要?

顾客: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我们可以发现,购买新鲜水果这一行为的背后是妈妈守护家庭安全、健康,做一个负责任好妈妈的底层价值观动机。因此,我们可以将原先what层面描述“新鲜水果,快速送达”的宣传语,更换成类似“我们与您一起守护家人健康”的观点。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看到大家基本上都看完了哈。

【What】

很明显,黄金思维圈就是一个思维模型,告诉我们应从“为什么”——目的和意义层面认识问题,以便洞悉问题本质,更好地解决问题。

【Where】

如果想快速洞悉事物本质,运用“黄金思维圈”去思考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只是想休闲娱乐和放松情绪,就不必执着用它了。

【How】

那么如何运用黄金思维圈呢?通过拆页中对水果店顾客的追问可知,运用黄金思维圈的步骤如下,第一,追问“为什么”;第二,认识到本质,关联到深刻且相似的愿景或目标层面,比如把“新鲜水果,快速送达”关联到“我们与您一起守护家人健康”;第三,行动验证,修改,再验证。当然,这里的验证改进和再验证,是需要一个长期观测和持续改进的过程的,这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

【Why】

这么做的好处:这个模型的好处拆页用了三个“最”来说明。(印象最深、影响最大、帮助最立竿见影)

不这么做的坏处: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习惯从what和how层面认识事物。如果不能从why层面认识,就无法洞悉事物本质,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成为职场和生活中的“杨白劳”。

【反面案例分享】

在我家,曾经有个场景上演了很多年:回到家,先生和孩子习惯将钥匙、没用完的纸巾、饭卡、墨镜等小件东西随处放。每次看到后,我总会提醒他们不要这样随处放东西。可能次数多了,他们对我的提醒不反驳但还是想放哪就放哪,情况始终没有改善。为此有时家里不太和谐。

回想一下:我只是在口头上要求家人作出改变,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改变的难度。实际提供的帮助不多。

【正面案例分享】(用知识点的how加以改正)

为了摆脱这种无力和挫败,我用黄金思维圈的三个步骤做了个改进,具体如下:

(一)追问“为什么”

我问了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问:为什么要提醒家人不要随意放置常用物品?

答:随意放置会导致家中杂乱无序,让人心烦。

问:为什么讨厌杂乱无序?

答:家中杂乱无序让人不得安宁。家中安宁有序才能放松身心。

问:既然家中安宁有序很重要,为什么家人没有改善呢?

答:如果要改变,他们需要给物品找家、记得家的位置,每次记得固定放置,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很困难。

(二)理解本质并关联到深刻而相似的理论层面

问题问到这里我观测到了什么呢?既然守护家庭安宁有序是我和家人共同的责任,在家人改变遇到困难时,我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这就是家庭生活的意义。

(三)行动验证、修改、再验证

那么我和家人在随意放置常用物品这件事上都可以做出更多改进。我把一个没盖儿的月饼盒子放在进门的鞋柜上,并告知家人这是常用物品的“家”。家人进门时一眼就看到这个盒子,手上的东西可以轻松找到“家”。

至于对家庭生活意义的理解,那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和行动上的持续改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一)A1:大家想一想,近期有没有纠结犹豫的时候?例如:

工作成果多次被要求修改……

或者面对两件风格不同的衣服不知该入手哪件……

或者暑期旅游多个目的地不知该去哪儿……

回想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每位分享时间控制在1分钟哈)。提醒一下,分享的时候注意说明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说当时发生了什么,不用说应该怎么改进。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万卓:前两天我侄女来我家,需要带她出去玩,但到底去哪里玩没想好。我侄女想玩刺激的,比如欢乐谷,她想玩大摆锤、过山车,可是我岳父年纪大了,如果去这些地方就只能看看,什么都玩不了。这个事情有点纠结。

万俊:我家孩子在跟琴行老板学吉他。后面买吉他的事情就拜托琴行老板了,但是我又很担心老板以次充好,担心我买到的不是正品,这个事情很纠结。

(二)A1+:请学习者反思加工经验

下面请大家想想看,如果时光倒流让大家回到当时,你可以怎样运用黄金思维圈去优化自己的行为?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万俊:

1.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我要怀疑他呢?因为老板一开始提出要买36寸的,而不是42寸的。还有我收到的吉他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后面老板告诉我是因为孩子比较小。

2.追问本质,关联到相似且深刻的理论层面:我潜意识认为,只要我报了名,只要是老板让我买的,就是想从中收取利益,我不信任老板。我发现这是我思维上的一个认识,而不是说老板真的给我一个非正品的东西。

3.行动:就这个事情来讲,如果我有怀疑,就不要这么轻易地把买吉他这件事交给他做,我可以自己去对比购买,自己去了解清楚我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之后,再决定是由老板去买还是自己选择品牌商品购买。

感谢万俊的分享。在本次拆书结束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小王子》里的一段话,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所以,请大家在认识问题时,首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记得站在目的和意义层面思考问题哈。

以上是本次过级的全部内容,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