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喻佳颖。我今天要拆解的书籍是《让未来现在就来》。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可以使用结构拖延法,让自己即使没有按时完成紧急重要的事情,也没有将时间浪费。
斯坦福的约翰.佩里(John Perry)写了一本新书叫《拖拉一点也无妨》,我看到书名就决定买了!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这么义正言辞的说拖延没什么大不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呀,应该支持!
佩里教授提出了一个方法叫:结构拖延法。
为某人必须完成的那些任务梳理出一个结构来。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照重要性列一个清单,在脑子里想想也行,或者专门写下来。
你甚至可以称之为“优先级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排在前头,但是也要有一些其他值得做的事情排在后面。
于是完成后面这些任务变成了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任务的一个手段。
借助这种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症患者变成高效能人士。
比如我自己的奇妙清单(Wonderlist)里面,明天的工作有这些 :
优先级最高的标记出来,然后再列几个同样值得做的事情。
明天如果第一件事情我不想做,想拖延,我就会在清单中从排第二位或者后面的工作中挑选一些事情来完成。
再比如编辑大人给我列了一个新书里面待补充的章节清单,我同样排了一个优先级。
然后发现第一篇不想写,想拖,那就换第二篇看看能不能写,还是想拖,那就继续换,最后发现列表上都不想写(原谅我,编辑大人),最后一看自己的待办清单,咦,原来还有很多篇文章之前积累的一些素材一直没写呢,不如先写这些吧。
于是就开始写起了跟新书无关的文章……(原谅我,编辑大人)
最后怎么样呢?效果很好啊,虽然新书是拖稿了,但是我却在三天时间里写了近10篇文章,在简书首页疯狂刷屏。
你看,这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嘛!
结构拖延法就是将自己要做的事情进行一个梳理,按照事情的紧急性和重要性列一个优先级清单,把紧急重要的排前头,但是也要排一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在后头,如果第一件事情不想做那么换一件,或者在清单里挑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先做,那么即使没有按时完成紧急重要的事情,也没有将时间浪费。
每次下班回来,我都会想上床睡觉,刷剧,但是我又要学英语、写简书,也有很多想做的事情。那么我就会列一张单子,看看我有哪些想做的。今天不想学英语,我就写简书或者看电影写影评。虽然也许你会认为我没有坚持去做一件事情,但是时间始终没有浪费,对于我这种有拖延癌的人,也不失为一种成就感。
那么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问:“这个只是针对一些不紧急的事情,如果真的很紧急我们却想拖延这个方法不就没有用了?”这个方法确实是针对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来设定的。不过试想想,如果你有重要而非常紧急的事情,比如说这件事老板马上就要,比如说这个人马上就要送医院,这种紧急的事情需要你去做的时候,想想后果,不做会扣钱,不送医院就会出人命,我相信你自己也不会去拖延,除非你不在乎这个后果。
【A2】催化应用
上了一周的班,终于到了周末了,想睡觉、想刷剧、想逛淘宝。但是给自己设定的任务却还没完成。说好的这周要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写一篇文章、衣服还没有洗、房间还没有收拾!!哇靠,这么多事,不愿动,先刷会儿微博吧,一下两个小时过去了,肚子饿了出去吃个饭,顺便逛个街,回来已经天黑了,好困,事情明天再做吧。
大家设想一下在生活中类似情境,根据今天拆书的内容,说说你们将会如何使用结构拖延法来处理这些烦人的事情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我觉得这个方法在生活中我平时已经会使用了,比如说改变了计划我就会在家里做做家务然后一天时间也没有浪费。但在学习和工作中,我就会想睡觉,想刷剧什么的。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试着使用结构拖延法,将自己要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挑出自己想做的然后也比较重要的事情,让自己一天时间不在荒废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