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各位拆书帮的小伙伴,平安,我是苏白,新杭州人,营销共创合伙人,一级拆书家。
【学习目标】希望通过本次拆书学习,学习者能够现场掌握“前因后果”信息分析法,学会辨别信息质量,现场写出筛选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分析便签,加强个人主动思考分析。
【图书介绍】
F(特征):《这样读书就够了》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的精心力作,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籍。拆书法与成人教育学的五大公理一脉相承,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联经验,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即是供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和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
A(优势):①高口碑推荐:多家知名企业千余名员工口碑推荐,阿里巴巴、支付宝、中海油、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腾讯、新浪、百度……;②高级学习法与训练营结合:拆书帮曾服务无数企业、商学院、读书会,它所提供的不只是针对知识的解读,更是对学习者反思力和行动力的催化,搭配相关学习实践体验营、训练营。
B1(书本利益):①破除读书难问题: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②帮助职场人快速转变学习思想:强调学以致用,具备高效能学习力,把知识拆为自己的能力;③打造多维学习力,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让一切学习助力我成为专家,从初级学习者→高级学习者→学习促进者,实现成长蜕变,让你的学习能力增长赶得上GDP。
B2(片段利益):通过今天拆书学习,可以掌握信息分析法,应对“信息大爆炸”时代下的「碎片化信息」,学会分析信息,辨别信息价值,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节约时间,克服思维上的懒惰,学会对学习素材增加上下文。
片段来源:《这样读书就够了》P138-139
那么缺少上下文怎么办?再次回到便签法“在一切跟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的原则:不抱怨学习素材,给自己提要求。我们要提升学习能力,我们自己来给它添加上下文。这就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1.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过渡】原文片段包含了“整理信息”的内容,由于拆书时间有限,为了让大家能够有效吸收知识,先省略该部分内容,下次再跟大家讲解。今天主要给大家拆解的是“信息分析”,接下来,请大家花1分钟时间阅读原文拆页,阅读完的小伙伴请在公屏上回复个“6”。
【What】随着微信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导致“谣言流言传得快,鸡汤鸡血满天飞”。今天的信息环境就像是你在网络问医,难以分清哪些是正规医院,哪些是莆田系医院。通过“前因后果”,可以帮助大家辨别信息的质量,筛选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促进个人思考分析。
【How】面对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各种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前因后果”,进行信息分析:
分析信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
前车——信息从何而来?
可鉴——信息有什么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经验? 对我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因(相因相生):作者认为的相因相生、你认为的相因相生
相因——信息发布者/作者提出了哪些原因/假设?
相生——是怎么验证或排除相关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
以观:顺从信息去做了会怎样?
后效: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
自食:不相信信息,自我独行,不这么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其果:不改变会产生多严重的后果?
温馨提示:以上问题主要是提供思考方向,无需逐一问下来,当大家遇到新信息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灵活调整问题。
【Why】
【一般做法】:大部分人通常看到信息就是凭自己的喜好,纯粹“刷刷看”,没有针对信息进行有效分析,要么就是刷刷过当做娱乐,要么就是天真全然相信自己看到的信息,就是顺从信息去做了,错误的信息或低质量的信息,最终会误人误己。
【一般做法的坏处】/【不这么做的坏处】
①成为信息“奴役”,浪费生命时间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很多人只接收信息,不进行信息分析,成为信息垃圾桶,每天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甚至被困在各种APP的偏好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里,无法自拔,最终成为信息的奴役。
②被信息误导,成为信息受害者
如果没有针对信息进行分析,直接全然接受相信,可能会被虚假错误信息误导,最终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反例】有心脏病的人,不知道不能喝过多水,听信网上专家片面建议“每天要喝8杯水”,将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
③被信息污染,养成庸俗品位
大家如果不主动进行信息分析,将会在无益的碎片信息上浪费时间,甚至养成对庸俗和轰动效应的无可救药的品位。关注某个演员离婚了、谁出轨了、谁生了四胞胎……
④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助推者
各种信息污染充斥在我们生活周围,网络暴力混淆真相,侵犯当事人权益,影响道德价值观,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网络暴力是一种在网上发表诽谤、诽谤、侵犯声誉和煽动性言论。
【这么做的好处】
①成为自己的专家
通过“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信息,可以识别各种信息的有效性,以及辨别信息的质量,结合自身需求进行思考分析,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自己做自己的专家,而不是盲目听从“砖家”建言。
②明是非,辨善恶,识好歹,知良莠
明辨对与错,辨别善与恶,识别好与坏,知道优与差
③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面对各种“小道消息”,可以通过“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保持理性,提高警惕。切忌偏听偏信,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反例变成正例】
从网上看到“一天要喝8杯水有助于身体健康”这个信息,通过信息分析如下:
前(前车可鉴):网络信息传播,对我来说身体健康很重要,所以这个信息对我而言有用
因(相因相生) :这个信息前提假设是基于水对人体的好处,认为八杯水有利于新陈代谢,排除体内废物,使身体里有充足的水分,还可以美容养颜。
后(以观后效):身体健康的时候,一天喝8杯水,增加上厕所频率,可能影响重要会议,喝水时间需要慎重。身体不健康出现浮肿的时候,喝8杯水会危害身体。
果(自食其果):一天不喝8杯水,渴了才喝,久而久之,很可能身体会出现代谢不调,诱发和血液粘稠度有关的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平时我们应该少量多次地主动补充水分,要避免出现口渴现象。
【Where】
适用——个人有主观意愿想要进行分析信息,可针对网络/书籍/视频/音频/杂志/新闻等各种信息、知识、常识、真理等内容,都可以通过“前因后果”进行分析;
不适用——个人无意愿不想思考,就喜欢被动接受各种信息,认为无所谓,看信息就当做消磨时光。
【A1】激活经验(显像提问)
【显像提问之情境法】
最近1周大家是否看到过什么“非重要、低质量”信息占用你的时间与精力,或者通过今天学习,你有对自己曾经信以为真的“真理”/“事实”产生质疑呢?分享下你是怎么看待这些信息的?如果大家回忆不起,可以拿起手机看看自己最近曾经看过/收藏/点赞的公众号文章/视频,分享下你们当时是怎么看待那个信息的?
具体分享要素:
1)信息发生的时间(你看到信息的时间、信息发布的时间)
2)信息的来源渠道(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抖音?小红书?B站等等)
3)信息的内容概述(信息的主要内容)
4)对信息的处理方法(对信息做了什么处理?比如:看完了?划过?收藏?点赞?其他动作/思考?……)
5)对信息的主观看法(感兴趣?重要?有价值?还是新闻?应该了解?还是其他?)
6)信息对你造成影响(让你获得什么?让你失去什么?对你有什么改变?……)
示例:大概3天前看到个信息(来源#二三里资讯#微信视频号):710分!上市公司发喜报祝贺总经理女儿夺“高考状元”,福建省教育厅:有通知不允许学校炒作“高考状元”。针对这则信息,我觉得现在信息环境污染真严重,大部分都是绞尽脑汁蹭热点,就连所谓权威机构也难免陷入俗套。不料看过这个信息后,又被APP“算计”了,接下来好几天给我推了一堆关于高考的信息,比如各地高考状元分数、高考查分数激动时刻的各种短视频等,我内心真的不想关心高考,我的高考都过去十几年了,跟我有什么关系?浪费我的时间!这些视频推送,搞得我比考生还紧张。
由于今天人数有限,我就不分组讨论了,大家直接在会议软件主界面讨论,请大家在3分钟内完成组内分享,每个小伙伴都要积极在小组内分享交流。
(时间到,有哪位小伙伴愿意给大家分享下自己的一个曾经的“信息”分析经验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A:昨晚我通过手机小红书刷到了一条娱乐八卦,关于那个萧敬腾与比他大他14岁的经纪人求婚的信息。信息标题好像是说大龄女生也可以找到小鲜肉。我觉得我也是大龄女生所以就点击进去看,我当时对这个娱乐八卦的信息处理,觉得实际对我的用途不大,所以快速看完就划过去了。正如拆书家前面分享到的APP都是数据算法的。今天早上打开小红书,给我推送了关于萧敬腾求婚的经纪人手上戴的手表的一篇广告推文,点进去看了,我觉得没什么价值,感觉浪费了我早上比较宝贵的时间。本来我每天早上都喜欢打开APP浏览一下有没有什么重要的新闻,可以让自己跟时代不脱节。但是因为看了这样的八卦新闻之后,当时觉得有趣就去看了,其实就是浪费了自己自己的时间,对我没什么帮助。
回应反馈:
谢谢学习者A分享,现在大家都是通过手机了解讯息,随着新媒体与科技的进步发展。我们的个人隐私就会被利用,只要你看过一个信息,APP立即给你推送相关的信息。甚至,很多借媒体借助热点信息会给我们推送各种广告。你以为是萧敬腾跟经纪人求婚信息,其实是在宣传手表。现在很多信息标题吸睛,迷惑我们点击查看,其实我们是被算计了、被营销了。
【A1+反思加工】
假如时光倒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怎么重新对信息进行分析呢?请大家针对前面自己想到的“信息”案例,运用“前因后果”四步法,来做一个信息分析。由于今天线上拆书,没法给大家现场发“前因后果”四步法表格便签纸,大家可以对照公屏上给到的“前因后果”四步法表格,写下信息分析便签,大家可以思考3分钟,等会邀请1-2名小伙伴进行分享。
……
时间到,有哪位小伙伴愿意代给大家分享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A:针对前面小红书看到的“萧敬腾求婚比他大14岁的经纪人求婚,大龄女也可以受到小鲜肉喜欢”进行“前因后果”信息分析。
前(前车可鉴):通过这个信息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是——大龄女生只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保养的好;第二个是自己要拥有能会赚钱的能力。拥有这两个能力,大龄女是能够交到小鲜肉男朋友的。
因(相因相生):信息发布者的假设是基于蹭娱乐热点,运用了“雨神萧敬腾向比他大14岁的经纪人求婚”这个娱乐新闻。
后(以观后效):按照这个信息,我自身也不断努力健身,提升个人工作能力,可以让自己保持健身年轻态,还可以提升职场竞争力。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不按照这个信息去做,那对我会有什么坏处呢?我可能形象会越来越不好,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也会不断下降,交不到好的男朋友。
回应反馈:
谢谢学习者A的分享,不仅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信息分析示范,还把原来相对没有价值的娱乐八卦信息分析出对自己用的内容。通过前因后果的信息分析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思考,认为应该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身材,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对于未来的生活与工作,都会有更好的发展。
【总结回顾】
最后我总结一下今天的拆书。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前因后果”进行信息分析:
分析信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因(相因相生)、后(以观后效)、果(自食其果)
【结语】最后谢谢各位小伙伴的聆听与指导,我今天的拆书到此结束。希望小伙伴接下来继续运用“前因后果”进行信息分析,可以帮助大家辨别信息的质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