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游戏力》 所属活动: 【线下 南沙】拆书帮广州小蛮腰分舵 第302次 练武场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翻译需求,建立联结

开场:

自我介绍

Hello,大家好,我是Sunny。曾经是一名7年教学经验的英语老师,目前是一位两岁孩子的妈妈。

今天我要过的级别是2-4。先分一下小组:小渔、三午、邓老师一组,剩下的小伙伴一组。

学习目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可测量的行为或动作:总目标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行两个片段的学习。

通过这两个片段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做到在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相处过程中,如果对方出现不合理行为,能够及时调整沟通语言和方式,增进彼此的亲密度。

用FAB法介绍图书,,并清晰分辨出F、A、B

Feature(特征,是什么):

今天我要拆解的这本书叫做《游戏力》,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游戏治疗师劳伦斯.科恩的代表作。本书的重点是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

Advantage(优势,是干什么):。

这本书豆瓣评分高达8.5分,被评为热门育儿图书Top10书籍,入选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100本。

与同类型的其他书籍相比较,本书侧重于用游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作者通过大量的亲子互动实例,帮助父母理解儿童挑战行为,并给出了幽默而效果显著的方法。

Benefit(利益,好处是什么):

B1: 本书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够给育儿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读者深刻的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B2: 不知道你有没有试过,面对亲密关系中对方的一些不合理行为时,感到尴尬、愤怒,委屈,但是自己的沟通方式无法解决问题。今天的片段学习可以帮助你找到应对这些问题的新方法。

第一个片段目标:

首先我们将进行第一个片段的学习。

通过今天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就可以帮助学习者未来在面对亲子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中,对方出现不合理行为时,及时调整语言,找到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并给出明智的回应,从而使双方关系更加融洽。

引导阅读原文:

下面,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阅读一下原文片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片段1

下面,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阅读一下原文片段。

《游戏力》

片段: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翻译机

(微信读书)P129-131

当孩子的行为不合常理时,我们就需要试着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翻译。

在一个课外辅导老师的讨论小组,弗兰克向我讲了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他的一只眼睛是假的,而每当有孩子问他时,他都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段做出不同的回答,告诉他们假眼是怎么来的。

可是孩子们总会一问再问,一开始他会耐心回答,久而久之,他逐渐怀疑孩子们是否带有恶意。

但我猜想,孩子们听到他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故事时,可能感觉自己与他之间产生了深切的联结。而孩子们想重温这种感觉,特别是孩子们比较习惯说“再来一次”,而不是“我们做点儿别的吧”,所以就会要求他重复讲述他的故事。

表面言行:“你的眼睛怎么了?”(已经第四次问了。)

翻译1:“嘿,弗兰克,记得上个月你分享过有关你眼睛的事吗?当你用轻松而诚恳的方式回答我时,我觉得你真棒,因为你并不只是告诉我,这不关我的事。我觉得你是一位可以亲近的人。”

明智的回应:“我已经说过好几次了呀。这次我们一起来做一些其他好玩的事吧。”

翻译2:“我有各种担忧和恐惧,我很害怕听到有人生病或受伤,不管是自己还是我在乎的人,可是又很难开口谈论这些感觉。

我不喜欢害怕的感觉,我也不希望有人觉得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所以,与其直接谈论我的感受,不如再问你一次你的眼睛怎么了。

因为当你谈到你的假眼时,我可以感觉到你既放松又冷静。”

明智的回应:“我知道你对我的眼睛很感兴趣。但是你一直问,是不是有其他一些问题或想法我们还没有谈过?”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原文讲解,包含细化步骤意译原文案例、这么做的好处,不这么做的坏处,预防异议、。

what

每一个行为背后都藏着一个动机,而每一个动机背后又有对应的需求。不论这个行为是好还是坏,捕捉表面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便可以让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的沟通更顺畅,让关系更加融洽。

当我们面对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好的行为时,往往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比如,吃饭时,孩子一言不合就发脾气,把饭桌上的食物丢弃在地上;再比如,孩子重复问一些听起来很愚蠢,很傻气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大多数人要么就想跟孩子讲道理,要么就想把孩子训斥一顿。

哪里有抗争,哪里就有成长。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往往是我们增进彼此关系的时机。如果通过孩子的行为捕捉到对应的需求并予以明智的回应,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关系的增进都大有裨益。

所以,学会翻译孩子的表面行为就尤为重要了。

意译原文案例

原文案例讲的是国外一位拥有一只假眼睛的老师和学生的案例,可能在生活中并不常见。我来举一个大家熟悉的案例场景吧!

我们家小朋友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路上见到成年男性会重复地问我一个略显尴尬的问题。孩子每见到一位成年男性,她就会问我:“妈妈,这是爸爸吗?”

最开始的时候,我都会耐心地告诉她,不是的,这是不认识的叔叔。但是孩子每次重复地问,我会有点没耐心,而且孩子不懂得控制声音,有时候对方听到确实非常尴尬,所以我也有点怀疑孩子是不是在恶作剧。

但我猜想是孩子看到成年男性时想起了自己的爸爸,有些想念,又或者是,孩子想要辨认对方与自己父亲的外貌异同点,通过妈妈的回答,孩子可以不断地确认自己的判断。

翻译1:妈妈,我看到叔叔想起了爸爸。

明智回应1:妈妈知道你肯定看出来了,这不是爸爸呀!你是不是想爸爸了?

翻译2:妈妈,这位叔叔也穿着跟爸爸一样颜色的衣服,跟爸爸差不多高。

明智回应2:这不是爸爸呀!爸爸在上班呢。这位叔叔看起来跟爸爸有点像是吧!但是爸爸骑得车车可是黑色的哟!

细化步骤:

那么,如何翻译孩子的表面行为呢?根据原文片段,我把它归纳为以下4个步骤。我把它称为“翻译行为4步骤”

1. 暂停第一回应:暂停脱口而出的那个回应

2. 找表面行为:确定孩子的表面行为,尽可能用客观语言描述行为(不需要说出口)

3. 翻译需求:根据孩子当下行为及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翻译孩子的内在需求。

4. 明智回应:给予回应。我认为明智的回应是经过思考的。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看到了他的需求,但是是否满足,是由家长自己根据情况来判断和决定的。

预防异议: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我又不是孩子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能做到每次都能猜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一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担忧,但是经过多次的实践,我发现,其实通过这样的4步法,每当我暂停第一回应,放下与对方的对立立场时,双方的沟通都会顺畅起来。

而经过不断地练习,也对孩子的需求捕捉越来越精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学习者联想具体应用场景(显像提问)

现在,我也想请大家来回顾一下,最近一次亲子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中出现不合理的行为的场景。

比如,最近孩子对自己玩具保护意识过强,只要其他小朋友看向自己的玩具,立马挥手打人,并大声嚷嚷“这是我的!”对此你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调整。

再比如,你与另外一半做事情的方式不一样,因此出现了争论和抱怨的语言,对此你觉得很生气和烦躁。

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回想一下相关场景,并花2分钟时间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一会儿请小伙伴来跟大家分享,提醒一下的是只需要做经验的回想就可以,具体的解决方案,我们之后再做。

学习者反馈

学习者1:

小渔:

小朋友每天都很想看JOJO(动画片)

学习者2:

三午:

孩子每次放学都要我抱她

A1+经验反思加工

好的,看到大家都已经回忆起一些场景了,那么如果现在我们眼前有一个时光机,今天学习了这个“翻译行为4步法”的你,回到了刚刚回忆起的那个场景里,运用今天学到的这样翻译行为4步法,你又会怎么来进行沟通呢?

请大家,在小组里花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一会儿我请小伙伴来进行分享。

学习者反馈

学习者1:

小渔:

暂停第一回应:先暂停回应

表面行为: 要看JOJO

翻译需求:孩子想去玩

明智回应:带孩子一起玩或者带孩子去朋友家玩。

学习者2:

三午:

表面行为:总是要妈妈抱着她

暂停回应:先不说抱她,也不说不抱她,不让自己生气

翻译需求:孩子觉得别人抱的行为叫爱,不抱不叫爱,孩子的想法是“妈妈,如果你爱我就要抱我哦,不然你就是不爱我。”

明智回应:不管抱不抱孩子,都马上蹲下来,可以先亲她一下,“宝贝,妈妈爱你,现在天气太热了,我们比赛,看你先到还是我先到。”

片段2

连接语/片段关系:

通过翻译行为4步法,我们可以觉察孩子的内在需求,给予明智的回应。但是,有时候我们在翻译行为后,会发现对方的背后需求是需要你的关注时,这就很可能是因为双方关系出现了联结的断裂。

片段目标:

通过第二个片段的学习,学习者能够在孩子出现不合理行为、挑战行为,比如情绪躁动不安、不愿意沟通、故意不配合家长工作等情况时,能够使用即将学习到的“建立联结4步法”与对方重新建立联结,修复关系。

好的,现在请小伙伴们花两分钟时间阅读一下刚刚发下去的原文片段

R2

所选拆页包含how的内容,且内容不超过2页图书

《游戏力》

片段:建立连接— P170-171

有一位母亲在参加了有关联结的讨论后,和她的儿子有这样一段对话:“我们需要联结,你想要怎么联结?”

“什么意思?”

“你看,我们两个好像没有联结。你想要撒野,我想要休息;你想要引起我的注意,我想要做晚餐;你想要看电视,但是我想跟你在一起。”

“所以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相互抱抱,也可以玩个游戏,或者掰手腕……”

“我可以在你的床上跳吗?”

“好呀,我们把它变成一个游戏吧!”

“好!那我在床上跳,你来抓我。”

他们一起玩得很开心,笑声里少不了许多拥抱和亲热(这个男孩平时很反感同妈妈亲热)。

这体现了游戏力的一个重要原则:大人坚持联结,但由孩子决定联结的方式。这样,效果才能最好。

上面案例里的母亲对孩子指出了联结的必要,但是没有在方式上强迫孩子。她很聪明地先列出了几种可能,解释了游戏内容,最后由儿子做出了决定。

I

好的,看到大部分小伙伴已经阅读完毕了。想问下大家,这个片段提出了一个概念词汇,大家知道是哪个词吗?

I原文讲解,包含适用边界。

【What】

是的,小伙伴们都找的很准确,就是联结。有小伙伴可以说说你所理解的联结吗?

(花费2-3分钟互动)

好的,看来大家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理解。

在原书中,作者说“联结,是一种状态,它容易意会,却难以言传,我们在生命不同阶段要经历不同形式的联结”

在婴儿阶段,联结很可能就是与妈妈的目光凝望,是熟悉味道的怀抱,是妈妈说话的声音。

再大点的孩子,联结可能是与父亲或者母亲共同沉浸的某个游戏,故事。

那么,成年后的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联结呢?可能是一个拥抱,也可能是在疲惫一整天后共同坐着看一部电影的时光。

大家发现了这些联结的共同点是什么吗?

不论是没有语言能力婴儿,还是具备成熟思考能力的成人,联结都需要专心致、全情投入地,共同地去做某件事情。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并且我们都知道。

【WHY】

【常规做法】

在面对亲子或者亲密关系中对方出现不合理行为时,我们往往会着急,不知所措,甚至抱怨责怪对方。

【不这样做的坏处】(《大猩猩》PPT绘本图片)

但在关系里出现联结断裂时,尤其是孩子,是很难有力量去进行主动联结的。

联结断裂会让亲子关系出现裂痕,孩子不仅会出现各种挑战行为,还可能陷入孤独、忧郁情绪之中,而家长如果不能即使觉察,甚至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不听话,便会把孩子推得渐行渐远。

我自己与孩子有很多联结断裂的经历。

【举个反例】

去年我接了一份兼职的工作,带着1岁8个月的女儿寄住在番禺姐姐家里,白天孩子送托管,晚上接回姐姐家,与小表姐一家一起生活。我和女儿面临了适应新的工作成长环境和适应新的家庭生活环境这样的双重挑战。

令我感到痛苦的不是来自工作和生活的辛苦,而是女儿不适应环境改变时的我内心的愧疚和无奈。

小娃娃不仅需要适应白天妈妈不在身边的新体验,更难的是在小表姐家,所有玩具都是表姐的,每次女儿拿到手里的玩具都基本会被姐姐一把夺走。后面的画面大家可想而知了,鸡飞狗跳,不是姐姐喊就是妹妹哭。

我家女儿又是比较敏感的宝宝,对应这些情况出现夜里无法安睡,哭闹不止的情况。

就在我想打退堂鼓时,一位老师告诉我‘你应该提高陪伴孩子们的质量,不仅是与你女儿还是小表姐,你需要与他们进行联结。

【How】行动步骤

那么,具体怎么建立联结呢?根据原文片段,我把它细化为这样的4步骤,我把它成为建立联结4步法吧!。

1. 觉察联结信号

觉察,非常难,但是却在育儿中无比重要。通过不断地练习,相信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那么,当我们发现与孩子之间没有话题时,孩子不愿意沟通时,孩子不配合行为频繁出现,情绪浮动大时,我们很可能就需要停下来觉察一下,是否需要进行联结了。

2. 提出进行联结

提出联结的方式可以像原文案例中妈妈一样,直白地说出来,说出来其实也是联结开始的第一步,孩子会知道他被看见了。

也可以直接提议进行某些互动。

3. 确定联结方式

这一步并不是必要的,如果联结的对方是比较大的孩子,可以进行沟通,那么可以像原文妈妈一样,给予选项,最后商讨决定。

如果孩子比较小,语言能力还不足,家长可以单方面决定进行某种联结互动。但需要在过程中观察孩子反应是否接受这样的方式。

4. 进行联结,按照以上确定的方式联结、互动。

回到我刚刚上面讲的例子吧,我听了同事的建议后,想起游戏力这本书,翻到这个方法。于是我后来是这么做的。

1. 觉察联结信号:我女儿的哭闹多,小表姐对大人处理玩具之争时的方式情绪很崩溃。

2. +3. 提出联结+确定联结方式:由于两位小朋友都是学龄前,我决定采用单方面决定联结方式——下班后单独陪伴小表姐玩耍,回家后单独陪伴女儿玩耍并且尽可能顺从她的意愿。

3. 进行联结。

在我以上的方式下,很快,两个孩子之间的互动趋于平和,姐姐可以接受妹妹玩一些玩具,妹妹也能遵守玩玩具的规则,在后面夜间的哭闹也基本消失了。

【这样做的好处】

我相信,世界上大部分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都是有“爱”的,但是“爱”毕竟是抽象的,对于孩子甚至成人,我们必须让爱具体化。建立联结,就是把爱具体化的方式。通过这样爱的表达,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会更加融洽,而因为这份爱,人的内心会更加有力量和生命力。

【适用边界】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孩子,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中,也适用于亲密关系。

孩子的成长尤其学龄前的孩子会出现一些成长阶段行为,比如执拗期的孩子可能每天都会有无数地“无理取闹”,这种情况下,建立联结4步骤并不是都能够适用,家长要注意分辨和察觉。

A

A2分布催化-规划运用

下面请大家来设想一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亲子关系或者亲密关系联结断裂的场景,比如:

1. 周末好不容易有机会跟孩子全天呆在一起了,原本想着可以度过轻松愉快的一天的,但是孩子情绪却非常不稳定,玩玩具时遇到一点困难就大哭不止,难以安抚,反思起孩子近段时间的状态,你想起近期孩子情绪崩溃比很频繁。

2. 周五晚上约好跟另外一半去看电影,但是出门前却因为一丁点小事吵了起来,约会就此取消,在冷静下来时,你想起近期双方沟通减少,相互抱怨多了很多…

……

请大家先花1分钟时间来想想,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的场景,然后花2分钟时间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需要提醒一下,这个部分的内容可是发生于未来的,是对未来可能发生场景的设想。

学习者反馈

学习者1:

利娜

以前陪孩子时间比较多,现在工作的话陪的时间会减少,小的孩子会更加敏感,孩子可能就会有情绪。

好的,看到大家都已经想到了一些未来可能发生的联结断裂场景,那么,出现联结断裂,我们该怎么办啊?——建立联结。大家还记得今天的建立联结4步法吗?

第一步是觉察联结信号,第二步是提出联结,第三步是确定联结方式,第四步是进行联结。

好,那么,如果刚刚你们设想的场景真的发生了,用这样的建立联结4步法来建立联结,应该怎么做呢?

请大家就刚刚设想场景在小组内进行这个方法的运用练习。需要提醒一下的是,面对联结断裂,或许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但是呢,今天我们是为了练习这个“建立联结4步法”所以请大家严格按照这样的4个步骤来进行练习。

学习者反馈

学习者1:

利娜:

未来场景:因为最近陪伴少,回去后,孩子可能会缠着我,不愿意睡觉。

觉察联结信号:孩子黏着妈妈,以前不会这么黏

提出联结方式:一起读一本书或者玩一个小游戏,设定好时间,5分钟或者10分钟。

进行联结:全神贯注地玩。

好的,看到很多小伙伴都把这个片段的方法运用了起来。

A3促动参与:

接下来我们即将进行的是一个角色扮演的环节,今天的两个角色分别是妈妈和宝宝小红(6岁)

妈妈最近连续一个多月都在加班和出差,跟宝宝小红基本见不上面,连视频的机会都很少。终于这几天可以休息了,今天打算孩子放学去幼儿园接她,给孩子一个惊喜。妈妈原本以为孩子会非常高兴,没想到孩子见到自己并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并且不愿意妈妈抱她,提出只想跟朋友一起玩的想法。

这个场景内容,大家清晰吗?

请大家就以上场景, 请小伙伴在刚刚的分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如果3人以上一组,请另外一位小伙伴做观察)。5分钟。

要求是妈妈需要用“建立联结4步法”来跟宝宝重新建立联结。宝宝如果答应抱妈妈或者开始跟妈妈分享幼儿园事情就为成功。

我的指令清晰吗

学习者扮演: A组:妈妈(小渔),小红(三午)

妈妈:来,妈妈接你回家了。

小红:不回!

妈妈:为啥呀?

小红: 我要跟他玩

妈妈:抱抱

小红:不要,不要,不要!

妈妈:那你们玩什么呀?

小红:你不会。

妈妈:你说说吧,妈妈看看。

小红:跳舞。

妈妈:我很感兴趣哦,你想跳两只老虎吗?哦,你看,两只……(唱歌表演起来)

小红:好吧,一起玩吧!

积极反馈

片段很明显提到的,联结信号在于,孩子不愿意跟妈妈有身体接触了对吧!这可能是真的太久没有跟妈妈见面了,这位妈妈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既然孩子不想跟妈妈玩,想跟其他小朋友玩,那妈妈就加入孩子的游戏了,这就是很棒的联结方式。

非常感谢这个小组小小伙伴的精彩表演。

结束语:

好的,那么到这里为止,今天的学习即将告一段落了,我们最后再来复习一下。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片段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翻译行为4步骤”

这个翻译行为的4个步骤分别是什么呢?

暂停第一回应

找表面行为

翻译需求

明智回应

第二个片段呢?我们学习的是建立联结4步法,这4步法分别是

第一步是觉察联结信号,

第二步是提出联结,

第三步是确定联结方式,

第四步是进行联结。

好的,感谢大家今天的参与,也希望今天的片段可以真正帮助到大家,在未来生活中可以落地实践运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