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1min
大家好,我是Rainbow许艳虹,鲜艳的彩虹。
我身上的三个标签:
不缺奋斗精神的福建人,探索身心灵合一的内向型销售,追求知行合一的二胎宝妈。
擅长从0到1的渠道开拓,创造过两位数逆势增长的全国优秀销冠,稀里糊涂一堆育儿理念的二胎宝妈。
属于三十而立,奔向四十而不惑的年龄,幸运地遇到拆书帮,看到大家都在上下求索不断精进,期待我自己也能在这里找到持续生长的力量。
【拆书帮介绍】-2mins
拆书帮就是认可通过拆书法进行学习的一群人,组成的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社群,并拥有同样的使命,那就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的。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分舵,也是拆书帮俱乐部。
那什么是拆书法呢,是一种致用型的学习方法论, 他有两大关键点:
1.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比如学习是为了提升能力,解决问题,那就围绕我需要什么,我补什么,拆书为己用。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我把知识从头到尾看一遍,合上书就不知道所云。或者把各种信息放到自己的收藏夹,就觉得自己掌握了知识了。
2. 强调“学”跟“习”分开,结合脑科学的原理,通过运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输出知识点,将短期记忆转变为中长期记忆(包括理解知识的概念与边界、拆解行动步骤),这是「学」(I便签),结合自己过往发生过的案例来关联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制定并践行自己的行动规划,这是「习」(A1A2便签)。
拆书法可用于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组织学习则是拆书家通过拆书,组织现场学习,来引导和促进现场客户把知识拆为己用。
【过渡语】
那现在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拆解一下今天的片段……下面我们花2分钟看一下原文片段,看完后抬头示意我一下。
主题:《好好学习》成甲,P34-35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那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防卫呢?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什么是绿灯思维?让我们先看看和绿灯思维相对的概念——红灯思维。
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这是在红灯思维下大脑所处的状态。比如,一个习惯了粗暴沟通的老板,听到了咨询顾问给的建议:“你和员工沟通的时候,要先倾听,理解员工意见之后再发表你的观点。不要没听完就做判断……”这时候,老板多数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你懂啥?你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的情况!”“我时间很紧张,哪有那么多时间听?”“你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不强硬,这帮人就不动,根本无法推动工作!”“去去去,别拿书本上的东西说教,不接地气!”
类似的场景你见过吗?这就是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比如,同样是这个老板,他听完咨询顾问的意见后,可以这么想:“嗯,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比如,如果我能够先倾听再沟通,就能让员工充分表达意见,可能产生新的创意;而且,充分沟通,也能避免我们讨论了半天才发现大家说的不是一回事儿;还有,理解和倾听,也是和员工建立信任的过程,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如果领导能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那么他就拥有了绿灯思维。他可以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他的进步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
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建立绿灯思维却不容易——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比如,别人同我开会讨论时说:“成甲,你上个项目做得太烂了。”此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思考我的项目是不是很烂,他说得对不对;相反,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回击:“胡说,你做的项目才烂!”这样,我就把别人对自己观点/行为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这个人的质疑,从而激发自己的习惯性防卫。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当有人叽里呱啦在你面前说,你这个不行,那个更好,不知道你的内心什么感受,如果你第一反应是 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甚至后面他说什么你都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这个,就是很典型的习惯性防卫。遇到不同观点或者意见时,习惯性反驳。
就像红灯一样,你对他人不同的观点或者意见say no,这就是“红灯思维”,反之,就称为“绿灯思维”。
那我们如何破除红灯思维,建立绿灯思维呢?分三个步骤:
1)区分我和“我的观点”。当别人指出不同意见时,并非表示不认可你的为人,而是与你持有不同的观点。当你意识到这点,就不会感觉到不同意见和观点是一种对你为人的冒犯了。
2)当别人有不同观点或者意见时,首先去想这个观点可以带来什么价值和优势,对于你有什么帮助呢?想办法去帮助完善它。
3)最后再来考虑,这个观点会有什么问题和风险。这样,我们的进步速度就会很快啦!
我们举个例子,
你今天换了件新的蓝色衬衫,开开心心进到办公室。
同事小A见了你的新衣服,心直口快,“嘿嘿,这件衣服看上去有点像银行职员啊……”
亮起红灯的你,嘴巴会说或者心里可能会想,你才是银行职员,你的衣品也好不到哪里去,每天穿得跟去散步一样。
亮起绿灯的你,心里会想,看来针对我这个穿着,小A有更好的想法,说不定能给我一些好建议,让我看上去更活泼更亮眼。于是,你会说”看来你有更好的穿衣建议(观点和人区分开),我现在这个颜色确实比较单一,你有办法让我看上去更活泼靓丽一点吗?“
“搭配一条金黄色的丝巾吧,职场女王的形象就一下子有了”。
“好主意,虽然需要再下单买一条丝巾,不过可以买一条百搭一点的。”
绿灯思维,可以帮助有一个开放性的心态,帮助我们更快地成长,同时,给予他人倾听与理解,也是建立信任的前提。绿灯思维,不仅仅可以用在工作里,也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个非常好的转念工具。
A1:
过往和领导探讨抖音付费直播间的玩法,因为我自己其实是抖音渠道的销售负责人,那我们行业抖音需要花重金去作付费推广,领导问我今年打算怎么搞这个直播间。那我就告诉他,“按照目前的市场规模、产品渗透率,我们这个直播间90%以上的概率,是要跑付费、很重的推广费用为主的,只能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来实现盈亏平衡。”
领导跟我说,“按照今年的这个情况,那岂不是要亏?按照你的说法,这个就是行业教育的问题,那我这里有几种比较低成本的玩法,我们可以尝试一下。”然后他123列了几种方式。
我原本想告诉他,他的这块方法吸引来的流量不够精准。后面想到这么说可能会引起他更加强烈的沟通方式,我决定先耐心听老板的讲解,针对他的3种逻辑,我说“老板,我来补充下你讲的,你看看我有没有逻辑漏洞。这种千次展现成本比较低,但意味着触达深度不够,我原来只需要每个人5次触达可以作人群转化,现在可能要7次。另外,你的假设是刷了某个品的短视频,平台就会对应给你推直播间。这个我们可以在实际运行中作个验证。”
于是,老板接着给我列出了验证的思路123和对应方法。目前无法确认老板的方法是否可以能够降低转化推广成本,但实践出真知,我觉得可以试一试。然后我打通了代运营客户的电话……
后面看了书之后,我才反应过来,这不就是绿灯思维吗?不急于反驳,多去补充对方的观点,促成事情更好地推进。
A2:
工作中经常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没有看到其他小伙伴的视角,常导致各说各话。要开放性地接受别人与别人的观点,会议时间无限超时,或者最终以匆匆妥协作为处理异议的结果,难以达成目标一致。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开放性地聆听他人观点,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续地刻意练习,在未来1个月,我希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以下的方法,来亮起我的绿灯,如果
1. 听到别人对自己提出不同看法时,告诉自己,哇唔,又有人愿意跟我提意见来帮助我成长了,而不是对我本人有意见,区分清楚对方是在陈述他的观点,而不是对我人有不满。
2. 他的观点有哪些价值呢,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有哪些优势呢?如果要按照他的这个方法,我应该怎么做呢?帮助完善他的观点。
3. 他的这个方法需要规避什么风险呢,有什么不足呢。
未来如果坚持每天践行1个绿灯,就奖励自己一顿美食吧!
【结束语】1min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拆书:
建立绿灯思维,开放地接受外在的观点和建议,而不是第一反应就say no。
区分我的观点和我的行为是建立绿灯思维的基础,过程中协助去完善对方的观点,思考对方观点的优势和价值,可以怎么做等。最后,再来考虑这个方案的不足之处,需要规避的风险等。
建立绿灯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认知,同时也是建立情感账户的关键。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希望这个片段会对各位小伙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