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所属活动: 《深度思维》&《只管去做》&《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等五书同拆——上海申活分舵 线下过级拆+自由拆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学习如何培养孩子成长性思维

开场:

大家好,我是Amy

首先三个标签介绍一下自己: 我是一名IT测试从业者/七岁男孩的妈妈/一位拆书新手。

我在工作和生活辅导娃的过程中深感持续学习的重要性,非常认同终身学习的理念,来参加拆书帮,期待在拆书帮跟优秀的伙伴们一起学习,精进自己。

在正式分享书的内容之前,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法?什么是拆书帮?
之前看到网上有个关于读书的调查问卷,看到有相当的比例的人表示: 读了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拆书法就可以解决这些人反映的这个问题。
什么是拆书法尼?
它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强调要把书中看到的知识点关联自己的经验,并且规划具体的应用,真正的去解决我们实际的问题。
通俗地讲,拆书法就是用RIA便签法来拆解,首先R就是阅读原文片段,在读书时遇到重要的、喜欢的就截取下来,其次是I的部分是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方式重述一遍。 最后A的部分,是拆为己用的过程。包含两方面内容,A1是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A2是以后我怎么用。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是非盈利性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忙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片段来自彭凯平 闫平《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本书的作者之一彭凯平是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这本书里包含了很多重要的人生课题内容比如亲子的介绍,可以帮助父母在迷茫和不安中寻找向上的力量。

当孩子经历点挫折就一蹶不振;
孩子因为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惧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新鲜的事物。
会让父母很闹心,纠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缺乏成长性思维。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今天想跟大家的分享的片段(在电子书P363-365)就是教我们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

好,接下来,请大家花两分钟看一下这个片段,看完之后,可以抬头视意我一下:

P363-365 摘自《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第六章
R片段如下-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培养成长型思维呢? 家长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

家长如果专注于表扬孩子聪明,则会激发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因为孩子会认为聪明非常重要,它是家长爱自己或尊重自己的原因,所以他们会想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很聪明。一旦孩子遇到用聪明才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就会担心自己失败而显得很愚蠢,因此惧怕挑战,选择较为“安全”、保守的道路。正确的做法是,比起“聪明”“美丽”(与生俱来,无法改变),家长要多表扬孩子“努力”“用心”(后天可以改变),让他们知道,有天赋虽然好,但后天的努力更有助于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技能和天赋。父母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价值观:成功关乎个人成长,孩子应该利用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专注于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聪明;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变身“努力家”,这样他们才更有可能成为人生赢家。

其次,乐观面对失败。

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失败,也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父母如果认为失败没什么,并引导孩子去思考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寻找改进方法,那么就能激发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家长喜欢用考试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成长。孩子的成绩好,家长就奖励、表扬孩子;孩子考砸了,家长就批评、责罚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承受巨大压力,把努力学>当作取悦家长的方式,而体会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有成长型思维的家长则会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孩子偶然的失败,把自己作为孩子在需要帮助时可以依赖的资源,而不是时刻拿着成绩这个单一标尺去衡量孩子。

最后,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家长的权威和力量感远胜于自己。家长如果习惯以居高临表扬孩子的正确方式下的语气和方式对待孩子,经常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就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别人,无法让父母满意。要想让孩子燃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家长不妨适当在孩子面前“示弱”。比如,跟孩子一起做练习,然后故意在孩子常出错的地方做错一两道题,然后让孩子扮演老师,给自己批改卷子。当孩子看到家长也会犯错,自己还可以帮家长改正错误时,他们通常会很开心。这让他们明白,再学识渊博、再强大的人也会出错,坦然接受、及时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好,我看到大多数伙伴都阅读完了。这个片段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促进孩子成长型思维形成的教育方法。

【why】
有了成长型思维,孩子就可以更好的接受挫折和失败,将失败看成一种学习的机会,坚信成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how】
那么这个教育方法具体怎么操作尼?片段里介绍了三个小点,这三个小点我理解它们是并列的关系:

首先第一点,鼓励时:重后天,说事实。
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后天可以改变的一些特质比如“努力”,“用心”..少表扬孩子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一些特质比如:智商高“... 父母一旦长期的表扬先天的特质,给孩子传达的就是父母很看重这些特质,会促成孩子会一直向家长证明我是聪明的,不敢去做尝试因为害怕失败。其实后天形成的好的特质更有有利于帮助孩子发展技能和解决问题.
并且我们在多鼓励孩子的时候,描述具体的事实而非评价,比如 对孩子说“你每天早上能够按时起床,上学不迟到,这就叫做守时“ 而不是说“你很棒“,当我们用描述的事实去替代评价,孩子后续会更容易坚持这些体现好的特质的行为。

第二点,失败时:重过程,思改进。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考完试,比完赛,很多父母会问,考多少分的,拿到奖了吗?通常问这些问题的父母是比较在意孩子的最终成绩,这些问题传达给孩子就是要想取悦父母就是要考高分,赢比赛,孩子也会追求这些,而失去学习本身的乐趣;
相反当父母问一问孩子的学习过程,比赛的收获,并且当面对失败时,如果父母能够乐观面对,去引导孩子去思考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寻找改进方法,那么就能激发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比如孩子这次考试考砸了,我们引导孩子想一想试卷题目出错的原因,进而去做改进.

最后一点,沟通时:调语调,巧示弱。
这一点主要是告诉我们,作为家长以平等的语气和方式对待孩子,并且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因为这样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别人。
同时我们可以适当在孩子面前“示弱”,比如 给孩子读拼音故事,让孩子扮演老师纠正自己,指出妈妈读错的两个拼音。这里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出错不要紧,坦然接受及时改正错误是最重要的。
【where】
书中介绍这个教育方式适用于长辈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其实这个方式可以应用于他人在面对失败或者挫折向你寻求帮助的场景中:比如夫妻之间的沟通,朋友之间。。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这个片段让我联想到自身的一个案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上周末早上8:00 儿子踢足球训练,我就站在训练场的旁边观看儿子踢球,训练过程中,教练有组织小朋友分成两队打比赛,在比赛当中,儿子积极参与,但是他不敢主动去抢别人的脚下球,同时带球的速度也不快,他们组3:6 输了比赛。
比赛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对他讲:今天妈妈看到炜炜在球场上一直踢了一个半小时!流了很多汗,这就叫做坚持!但是发现炜炜不敢抢别人脚下的球尼,并且带球的速度不快.

对应到今天这个片段里介绍的教育方法,还是有一些待改进的:
首先,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关于这一点,我具体描述了儿子坚持训练比赛的事实。

其次,乐观面对失败。针对比赛输的结果,我没有介怀,虽然我有直接指出孩子带球慢的不敢抢球的行为,但是没有引导孩子去思考具体的原因和改进方法.

最后,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对于孩子不太敢去抢球,应该告诉他:妈妈,其实在尝试一些新的事物也会害怕,比如妈妈开始学游泳时特别怕水,不敢把头埋在水里,所以有害怕的心理不要紧,但是咱们要去克服去尝试,只要你跨出去尝试第一步,后面你就会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

A2:

目标
我要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把这个教育方式应用到我和儿子足球训练后的沟通中(总共3次),帮助他积极面对踢球当中的失利以及延续一些好的习惯比如 认真,专注,坚持...

行动
每周儿子足球训练之后,安排和孩子沟通一下,聊天的主题如下:
1. 给儿子反馈:描述出表现好的具体事实表现以鼓励孩子继续坚持这些好的品质。比如 天气这么热,把整场训练坚持踢下来;认真的在看教练示范..

2. 问问儿子踢球的过程中感觉怎么样,有些什么收获,对于儿子踢球过程中遇到的“失利”:比如:没踢进球或者没抢到球的情况,引导他思考并且想想怎么改进,可以更容易踢进球,抢到球,跑得更快;

3. 不拿孩子和他人做比较,适当“示弱”有些儿子踢球过程中遇到的难克服的题,表示妈妈也有遇到过,引导孩子克服诸如害怕心理等问题.

好,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