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家庭教育指南》 所属活动: 常州龙城分舵练级2023第18场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罗明立,明心见性的明,顶天立地的立。用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

第一, 终身好奇家;

好奇是我一生的品质,在探索的过程中,认知被刷新,三观被颠覆的感觉,我相信喜欢学习的人都能体会。

第二, 思考行动派;知识落地,当下行动,整点事情,带给我太多的欢乐。

从轻断食到极简主义、从宗教到历史、从摇滚到科幻、从马拉松到太极拳,从营养学到心理学,从考古到人工智能,从民间读书会,到专业拆书帮。。。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思考。

第三, 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在读,学习过程中,乐趣无穷,每每有精妙的地方都想用拆书法拆给大家

好,我们开始拆书!因为下面会有讨论的环节,为了方便讨论,现在我们先进行分组。

图书介绍

今天所拆的书是《家庭教育指南》,本书的作者李希贵校长,是一位知名的教育改革家。经他改革的学校,比如山东的高密一中、北京的十一学校,都是公立学校的传奇。这些学校把学生成绩和素质教育,平衡的非常好。最神奇的是达成这些成就,并没有做大量物质投入或者邀请专业人士或所谓专家,而是完全利用原班人马,现有资源完成的。

那这本书也是一脉相承,本书开篇就提出,父母并不需要先成为教育专家,才能教育孩子。而是让人先行动起来,从体验中直接收获成长。这也非常契合我们拆书帮的理念:行动和体验。所以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没有复杂的理论,而是直接给出最具体、最实在的行动建议。总共只有54条指南,每一条都直指行动,帮读者行动起来。

原书拆页

【主题】“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片段来自 李希贵《家庭教育指南》原则9

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就屏蔽了整个世界,当然也包括你对他的教育。

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和孩子都会做出非理性的回应。家长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情。你越是焦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就越是强烈。这样,一场“交战”就难以避免。

把问题和孩子分开,和孩子共同面对问题;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专注于问题本身;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不要以抱怨的态度对待孩子 ; 孩子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处理心情不一定马上见效,也不一定马上行动。你可以通过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暂停、去另一个房间、开始处理另一件事情等方式来处理冲突。

处理心情的方法

⑴ 当孩子心情不好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让他尽情倾诉甚至大哭,或者让他静思,通过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缓解情绪

⑵ 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讲述,而不是打断,用复述孩子的话作为回应,而不是评价:思考孩子情绪底层的原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坚持规则,而不针对孩子。如孩子吵着要玩游戏指给他看墙上贴的“屏幕时间”规则。

⑷ 不让步,但也不争斗。等双方心情恢复之后,可以谈一下有分歧的话题,但要适可而止,只表明你的态度,不一定非得让孩子即时接受。

⑸ 给孩子时间,相信孩子稍后会冷静思考;有些事情需要螺旋式改进

有策略地启动转场,进入下一个活动。不必投孩子所好,选择家庭日常计划内的事情,如一起去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一起去购物,一起整理书柜,等等。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主题】“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片段来自 李希贵《家庭教育指南》原则9

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就屏蔽了整个世界,当然也包括你对他的教育。

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和孩子都会做出非理性的回应。家长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情。你越是焦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就越是强烈。这样,一场“交战”就难以避免。

把问题和孩子分开,和孩子共同面对问题;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专注于问题本身;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不要以抱怨的态度对待孩子 ; 孩子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处理心情不一定马上见效,也不一定马上行动。你可以通过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暂停、去另一个房间、开始处理另一件事情等方式来处理冲突。

处理心情的方法

当孩子心情不好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让他尽情倾诉甚至大哭,或者让他静思,通过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缓解情绪

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讲述,而不是打断,用复述孩子的话作为回应,而不是评价:思考孩子情绪底层的原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坚持规则,而不针对孩子。如孩子吵着要玩游戏指给他看墙上贴的“屏幕时间”规则。

不让步,但也不争斗。等双方心情恢复之后,可以谈一下有分歧的话题,但要适可而止,只表明你的态度,不一定非得让孩子即时接受。

给孩子时间,相信孩子稍后会冷静思考;有些事情需要螺旋式改进

有策略地启动转场,进入下一个活动。不必投孩子所好,选择家庭日常计划内的事情,如一起去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一起去购物,一起整理书柜,等等。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面对问题,面对矛盾,我们会产生情绪,对么?看上去是理所当然,但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情绪的升起是个自动化的过程。自动化的情绪,走在了我们的理性介入之前。我们发泄情绪,用情绪来宣泄问题,这是我们常见的做法。

【Why】但情绪能解决问题么?情绪涌起的时候,不论是焦躁还是恼怒情况下做的事,事后往往会后悔,请问,是谁在后悔?是理性在后悔,后悔什么?后悔糟糕心情下做的非理性回应。所以,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这本书的一个核心原则。

【How】那怎么处理情绪呢?李希贵校长,跳出了复杂的原理(其实我就喜欢讲复杂的原理)。直接给出了我们具体的实操的6种方法,我提炼为处理情绪三步法,这样比较容易操作。

第一步:缓解情绪;先停下来缓和自己的情绪,接纳对方的情绪。

第二步:坚守边界;情绪缓解后,是非对错还是要坚守的,好好说话,温柔坚定;

第三步:转场等待;不要期望一次性解决问题,适当转换空间,适当耐心等待。

【Where】

其实这个办法不止用在与孩子的教育上,夫妻之间,工作场合的冲突都可以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下面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家小女儿上二年级,上周末因为和同学闹矛盾,其实是她自己先动手打人,回家后自己也非常生气,我们没有直接干涉,第一步缓解情绪,静下心来听孩子怎么说,全身神贯注倾听她的讲述,不打断、不评价。结果效果非常好,不但她自己情绪缓解,而且还自己想解决办法。当然这时也可以让孩子静思独处,转移情绪后,然后再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停下来,就是在情绪和行动之间留一个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情绪就容易缓解。

情绪缓解后,就要坚守边界,我们对孩子说,我们觉得你非常委屈,但动手打人是不可以的,自己要承担后果主动道歉,孩子也接受了。所以情绪缓解后,还是要表明态度,要坚守边界。

大家注意,第一步缓解情绪其实是很难的,可有些人相对能做到,但是,他们可能也会毫无原则放任孩子,这样也是不好的,会纵容孩子不良情绪模式,所以各种情况李校长也为我们想到了,非常实用。

最后转场等待,其实孩子内心还是不太能接受主动道歉的,但是就算没有道歉,我们相信下一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有了我们的接纳,有了我们的坚持边界,孩子就能更好的解决类似问题。一个问题或情绪模式往往是慢慢产生的,也需要我们用长期主义来面对,不要期望一次性解决问题,我们需要螺旋式改进,适当转换空间,适当耐心等待。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激活经验

好,我想请大家回想一下,过去的一周我们有没有遇到过和孩子或他人冲突的事件? 有没有发脾气的时候?或者情绪特别强烈甚至失控的时候?当时是怎么起冲突的?

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一起来回想一下类似的情景,进行情景描述,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现在我想邀请一位伙伴,用2分钟时间来简单分享一下你的故事:

学习者经验分享(皇甫老师):“今天早上发生一件事,我女儿主意特别大,平时穿什么衣服袜子都得自己挑选。今天非要穿一件昨晚刚洗,还没干透的湿衣服,还自己在那里用吹风机唰唰的在那里吹,我当时就情绪起来了,就不让她穿,然后就起冲突了。”

A2:催化应用

们学到了先处理心情,后处理问题的重要性和处理方法。大家一定想要用在生活中应用,但事实是,处理情绪真的很难,情绪是自动化的,我们容易再次陷入到自动化的模式中。所以我们调教情绪最好时机,是在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做一个情绪预案,比如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现在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在便签纸写下你在未来一周内如果与孩子或他人发生冲突,你会怎么做?写下具体的行动,一旦写下来,就是给自动化情绪做一个预警,当计划中的场景出现时,我们大脑会更容易调用预设的行动计划。请注意计划尽量是具体的,可衡量的,能做到而且和自己相关的。

学习者经验分享(皇甫老师):本周如果再与孩子发生今天类似的冲突,我会先停下来缓和情绪,同时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她有自己主意和想法是好事;然后表达我自己的想法,是担心你会感冒受凉,好好说话。如果孩子或自己依然有情绪,我会暂时搁置问题,等放学以后或其他时间再做沟通。通过这三步,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结束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家庭教育指南》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学习了如何处理情绪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最后我们引用这本书上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当孩子情绪波动时,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当我们跳出情绪,站在一个高度上,处理情绪就容易了,问题就好解决了,我们都是聪明的父母,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