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Hello,大家晚上好,我是Sunny,是一位阳光向上的妈妈和英语老师,今天我要过的级别是2-1,好的,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拆书环节。
FAB图书介绍法
F:今天,我将和大家共同拆解的这本书叫做《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本书讲解了如何在日常育儿生活中与孩子相处和沟通,从而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A:本书豆瓣评分高达8.7分,得到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心理学家曾奇峰的感动力荐。与同类型的其他书籍相比,本书作者心心妈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育儿过程中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育儿的方法。这些方法贴合生活实际,便于读者把书中讲解方法进行实践和运用。
B1: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试过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时,不知所措,甚至无法控制情绪地责骂孩子。
是否在孩子之间出现冲突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才做到公平的同时又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
是否在面对家人之间育儿方法和观念的不一致时而感到心力交瘁。
那么这本《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里的方法就可以给到读者们许多启发和帮助了。
B2:今天我选择的这个拆页叫做“反转思考练习”,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在沟通过程中遇到矛盾或者负面情绪时及时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调整,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来解决事情。
【学习目标】
那么,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线上学习后,学习者可以及时觉察、调整自己,从而和身边的人可以更融洽地相处。
原文阅读引导:
接下来请小伙伴们花3分钟时间阅读一下原文片段。阅读完毕的小伙伴在聊天区域敲个1哈。
原文片段:
有心理学家认为,投射是认知边界不清的结果:过度投射的人分不清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
那么,如何避免这副“有色眼镜”影响我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在为孩子某个问题担忧时,可以练习反转思考
比如,当我们总是担忧孩子的数学能力差时,不妨先觉察到自己的这个想法,并问问自己:“究竟是孩子的数学能力差,还是我自己数学能力差?”
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数学能力的确很差,孩子的数学能力也确确实实不强时,可以再深入地问自己:“有没有可能是我不断地投射这层信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这层信息了呢?”
如果有这种可能性的话,那么就先收回自己的那部分投射,尝试放下自己对孩子已有的认识,从头开始去了解孩子更多吧。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看到小伙伴们都已经阅读完毕了,那我来说说对于这个片段的理解吧!
【What】
投射指的是个体会依据自身的需要以及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实质特征或者心理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
举两个例子,所谓的实质特征转移呢,就像原文案例中妈妈自己数学不好,于是下意识认为觉得孩子的数学不好。
心理特征转移呢就像自己做某件事情感觉到很害怕就认为别人也是害怕做这件事的。
【Why】不这样做的坏处
这种投射就像一副“有色眼镜”,在我们与他人的相处与沟通时,悄然出现,让我们无法客观地看到事情的真相,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误解,造成项目推进缓慢,人与人之间横生嫌隙,无法真实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How】
摘除掉这幅“有色眼镜”就需要我们及时地自我觉察和调整。
根据原文片段,我归纳出了“反转思考三步骤”,来帮助我们跳出投射的牢笼,这三步骤分别是:
1. 觉察,觉察自己冒出来的想法和情绪,这些想法和情绪通常会带有“我觉得”“我感到”的字眼,比如,“我觉得他穿得太少了,会很冷!”,“我感到他在嘲讽我!”等等
2. 审视,通过自我审视,更客观地看待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有前面觉察的这种情绪或者判断,这些来自谁,是真实的吗?
3. 调整,调整自己的情绪、判断以及行为。经过上面两个步骤,其实人开始冷静下来,已经可以更客观地看待事情了,经过情绪、判断的调整呢,我们也可以更积极地心态再次投入到解决事情本身上。
【Why】这么做的好处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作为主观个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受投射作用影响,而“反转思考三步骤”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当局者”的思考维度,更客观地看待事情,从而促成良好的沟通和决策。举个我个人的案例吧!
【案例】
我前段时间重新回到工作中,刚到新环境的我对同事不甚了解,在工作过程中也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刚开学没几天我就被打印机给难住了,那天上午,我来来回回调整了几遍数据线连接和设置,但是怎么都没办法打印出东西。
于是我询问坐在一旁的同事,同事说“就那几根数据线,你换着试试吧!”
当时我内心就非常不舒服,明明我已经摆弄了这么久了,作为公司老人,不主动帮助就算了。我都已经询问他了,还这么敷衍回答,实在是太冷漠了,以后见到这个人还是少点交流吧!
那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当时可以用“反转思考三步法”来调整自我,估计内心感受就不会那么不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跟我再来试下,用这三个步骤调整看看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1. 觉察,我觉察到自己“因为她的冷漠回应,感觉很委屈”
2.
3. 审视,“我觉得她冷漠真的是来源于她吗?”我会发现,其实这不仅是对方的回应让我有了不好的感受,而是自己初来乍到的胆怯,让自己有点“玻璃心”了,是自己觉得,自己新来的理应得到照顾了。
4.
5. Adjust: 调整,看到自己投射后的我虽然还是有一丁点被冷落的难受,但是我会鼓励自己积极地解决当下的问题,再次更具体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解决方案。
【适用边界】
“反转思考三步法”适用于大部分的生活和工作沟通当中,也很适合我们进行个人情绪状态调整,但是这个方法不适合运用于需要做思维发散工作的场景。
A1:激活学习者回想经验
【拆书家提问设计——显像提问法】
接下来是一个小组交流讨论环节,请大家回忆一下近期是否有一些受主观需求、情绪影响而产生的投射行为、想法或者情绪。
比如,
某一天,你尝试了一种新风格的穿搭走进电梯,你感觉有人频频投来探究的目光,让你感到局促不安,担心是不是哪里出了错。
再比如,在小组项目讨论中,你与组员意见不一,对方说的某句话让你感到尴尬甚至愤怒。
又比如,正在上网课的孩子,看见你走进房间,迅速地切换了一下屏幕,让你开始怀疑孩子上课开小差…..等等。
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就请大家回忆一下类似于这样的场景,选择一个就好,并在小组内分享。
好的,看到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了,现在有小伙伴愿意分享下自己的过往经历吗?
学习者案例记录:
罗茜
孩子自己拿着手机在房间,自己总是感觉不放心。担心孩子用手机太长时间,还担心孩子拿自己账号用手机聊天软件跟朋友聊天。所以自己有时候会想不敲门就进去看看孩子在做什么,或者在阳台晒衣服的时候想瞅一瞅孩子真正在干什么。
A1+反思加工
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非常感谢伙伴的分享,那么现在请大家结合拆页和我刚才的分享,运用“反转思考三步法”重新地来调整自己对于事情的看法和感受。
给大家2分钟时间,一会请2位朋友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第一步:觉察——这是自己的担心,但不一定是真的发生,是自己的焦虑,也是因为自己本身在面对手机时有控制不住的时候。
第二步:重新审视——女儿其实是说话算数,对自己比较负责的孩子,对于手机的使用也是比较知道什么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
第三部:调整——担心是出于自己过往经验的积累,既要信任她又要解决自己的担心,所以可以跟孩子去提前沟通手机的使用时间和软件,坦诚自己的担忧。把这些说在前面。提前约定而不是发生后再去事情发生后再追究责任。
结尾:
非常感谢大家的认真参与,几位学习者也都给出了很好的范例,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拆书活动,已经掌握了“反转思考三步法”了,也希望大家能够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从而让自己能够以更积极地态度解决事情,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有效沟通,维系正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