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拆书家Jessica。接下来是我的2-2拆书。【学习目标】学习者能够掌握刻意练习的关键要素
【F】
请大家想象一下,眼前有一个魔法盒,打开他,你可以从新手变成大师,你有没有兴趣打开他?我今天带来的就是这样一本书叫《刻意练习》,他的作者安德斯 埃里克森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刻意练习”是他潜心研究了几十年总结出来的秘诀。
【A】
吸引我看这本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这本书是由许多顶级学习型社群倾力推荐的,其中对我们来说最亮眼的自然是我们拆书帮,里面还有帮主的推荐语哦!
【B】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曾经反复练习过某个技能,比如演讲、写作等,但是练了一段时间还是看不到预期的效果,然后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这个天份。真的是这样吗?这本书可以告诉你这和天份无关,但和学习方法有关,这个学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通过刻意练习,即便是资质普通的人也可以学会想要的技能,一不小心就像彭小六、赵昂那样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万小时定律”。我们这样算,如果每天8小时,一个星期5天,要达到一万小时也得要5年左右的时间。“一万小时”就是说,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
【预防异议】
大家也许会问:那重复练习一万小时就好啦,为什么还要“刻意练习”呢?
“一万小时”这套理论提出的时间比较早,任何训练方法总是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的,所以有局限性是很正常的。“刻意练习”可以说是在“一万小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他们的有哪些区别呢:(看对比图)
“一万小时”通俗的说就是勤学苦练,强调练习时间。
“刻意练习”强调学习方法,也就是”套路“。
大家想想以前念书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有非常刻苦努力但始终成绩一般的人,真正的学霸反而相对轻松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学霸们有好的学习方法。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刻意练习”是怎样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下:
1. 离开“舒适区”练习
“舒适区”就是我们已经学会的技能。“刻意练习”就是要练习做我们不会做的事情。
2. 针对性强的重复练习
就是把训练内容拆分成一个个针对性强的小块,循序渐进的练习每一个小块。
3. 有效的即时反馈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是一个“导师”的角色,指出我们不足的地方,然后改进,就像学校里的老师那样。如果条件不具备,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就要自己创造机会。
【举例说明】
符合上述三个标准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的训练方法。
我刚才的讲解呢,大家可能印象不太深刻。接下来,我举一个我朋友的例子。她是外企的HR主管,对心理学感兴趣,想要学会心理咨询的技能。 我们看看她是怎么根据上述三个标准来设计“刻意练习”的。
1. 她用业余时间进修,报读相关课程,然后考出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给自己定了个方向——生涯咨询。(这是离开了她的“舒适区”,练习她不会做的事情。)
2.然后,她的训练方法就是接个案咨询,练习技能,积累经验。当然一开始她做咨询是不收费的。(这是针对性强的,循序渐进的通过一个个个案咨询练习技能的过程)
3. 在她积累到十多个个案咨询经验后,她自费加入了赵昂老师督导的咨询团(为了获得专业反馈。因为赵昂是生涯咨询领域的大咖,著有畅销书《站在人生的拐角处》)。在她积累了一百多个个案咨询经验后,结合她本职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职业发展的误区,她萌生了写作的想法,想由此帮助到更多的人。于是,她开始在简书上写文章,通过网上各种群的分享,获得了各种关注和反馈。坚持写了几个月之后,最近她有篇文章已经被三家公众号转载了。
【A2】分步催化1:
请大家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技能是你很想学会的。比如,你有没有过写报告的时候,要对着电脑憋个半天,或者在向领导们汇报工作的时候做一个很吸引人的演讲,这需要报告技能和演讲技能?或者说,聚会的时候,想不想露秀一秀你的厨艺呢?这涉及到烹饪技能。其他的,还有比如我们的拆书学习技能等等。想一想,你最想学会哪个技能?或者说现在你正在努力学习哪个技能?为什么想要学会这个技能?
(请用1分钟时间写便签,3分钟时间小组讨论然后请1-2位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分享:
1.想学开车(驾驶技能)
2. 想学PPT制作,觉得自己做的太大众化了
3. 进阶演讲技能,因为工作需要
【A2】分步催化2:
现在大家都有了想要努力的目标了吧。请大家思考一下,从明天开始,你准备怎样根据上述三个标准来设计你的“刻意练习”?请制定一个具体的行动方案。
(用1分钟时间写便签,5分钟时间小组讨论,请1-2位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分享:
1.做一个更好的演讲者。平时拆书现场学习中仔细听和琢磨别人的演讲过程,主题阅读3-5本相关的书籍。训练的计划从“开场白”到“组织架构”,再到“语音语调”,循序渐进。拆书过程中来自小伙伴们的苹果洋葱就是我的反馈,工作中的反馈则来自领导。
2.学习做有设计感的PPT,觉得自己选择做出来的效果很平淡。训练计划是每周模仿一个自己觉得不错的PPT,练习里面的技能点。同时呢加入几个PPT的学习群,把自己的作品分享上去,由此获得其他学习者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