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1、【自我介绍/分组】---30秒
大家好,我是Tina,二宝妈妈,瑜伽练习者,二级拆书家。很难得我终于可以用一个新的标签介绍自己,开始我3-3级别的拆书练级学习。
(分组)为了便于待会的学习,从我的左手边起两两分组,以便于稍后分享讨论。
2、【学习目标】---10秒 学习目标包括学习者行为;行为可观测,澄清与界定完成程度。
学习目标包含要完成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
----通过今天的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面对关键对话时(where),能够运用(澄清) “探寻分歧意见背后目的“三步法”(澄清)识别谈话对方的实际目的(界定);
---继而在沟通目的不一致时,能够运用“开发共同的目的三步法”,创造求同存异的条件,继续开展沟通。
3、【图书介绍】---1分钟(学习者场景法)
【事件场景】学习者生活或工作中很可能会发生的事件。
我是两个小孩的妈妈,在座也有宝妈,关于家庭育儿理念冲突大家会时常听到。我家大的小孩快要上小学了,我暑假打算让她报个班学习写字和算术。可是杨先生就觉得小孩暑假还要学习太辛苦了,让她暑假自己玩。我们就小孩暑假是否参加学习班的事情发生了分歧,产生了争执,闹得不太愉快。
【提问】引发学习者思考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是不是遇到过类似与他人意见分歧,产生争执的场景呢?当与他人意见不一致,产生争执甚至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比较好呢?
【影响】
如果在日常沟通过程中,总是与他人发生分歧,争执甚至冲突,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阻碍事业发展,破坏家庭和谐,甚至损害身心健康。(最近有一个新闻,一个卖菜的大妈跟人吵架昏厥了)
【解决】
那么 《关键对话》这本书会帮助到你。阅读它,可以快速学习书中提到沟通技巧,在困难的谈话局面,事半功倍的轻松应对。今天的片段可以帮助我们去探寻了解发生分歧意见背后的目的,帮助沟通更顺畅的进行下去。
片段1
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
想要积极寻找共同目的只是令人激动的第一步,光有这个念头还不够。调整到正确的心态之后,我们还需要改变应对策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发现对话陷入僵局的原因在于,我们期望实现的是一个目标,而对方希望实现的是另一个目标。我们认为这种矛盾永远无法调和,因为我们总是把期望目标和实际目的等同起来。实际上,期望目标是一种策略,策略带来的结果才是实际目的。换句话说,我们总是把愿望或目的和策略混为一谈,这就是问题所在。
【I讲解5分钟】
What
这个片段介绍了将期望目标和实际目的混同在一起,以至于无法调和是沟通无法进行的原因。
对于“实际目的”的概念,我们来阐述一下,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来做几组对比练习来了解。
【案例与概念相互参照/辨析概念间的适用边界】前者重点在找相同点,后者重点找细微差别
强化讲解概念的能力,学会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习者明确适用边界条件和关键点。
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等。或者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适用边界。
1、小明想要每天跑步5公里。请问这是实际目的吗?
不是。
跑步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完成这种行为是为了什么目的呢?短期来看,可能是为了减肥,可能是为了参加下个月的马拉松,长期来看,可能是为了保持身材,或是预防一些慢性病。“每天跑步5公里”这个行为只是达成目的的一种行为途径,或是策略,是期望目标。 而行为或是策略执行的结果才是实际目的。
2、冬天傍晚,一对夫妻走在回家的路上。老婆对老公说“天真冷啊”,老公说“不冷啊,你把衣服裹紧点”
请问,老公回应的是老婆的实际目的?
不是。
对话中老婆表达的是她个人的感受,女性身体弱,可能会比较怕冷,她说这话可能需要得到老公的关怀或是一个爱的拥抱;而老公的回答只是站在自己的感受上理解。所以,实际目的是在当事人情景或立场中的想法。
3、杨先生反对小孩在暑假上学习班。请问这是他的实际目的吗?
不是。
他的反对只是一种表象的呈现。他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是基于对小孩的关爱,不想要小孩大热天的太受累。所以,实际目标是一种内里的需求。
这一点是我觉得会最难区分的,好像一座冰山,海平面上的是一小部分,可能海平面下还有被隐藏的很大一部分。但是我们看到的海平面上暴露的那部分可能会误导我们,特别是在各种情绪的裹挟下,就很难去判断认定实际目的是什么。
4、王明从外地到杭州工作,他妈妈给他打电话
妈妈:儿子,最近工作忙吗?小孩乖不乖啊?身体好不好啊?
王明:“妈妈,我最近还好,工作不太忙。你和我爸都想想小孩了吧?元旦节放假我们提前几天请假,回去好好跟你们吃顿饭”
请问王明有回应到母亲的实际目的吗?
是的。王明考虑了他人的情景,也认识到了他人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
总结一下,实际目的是具体行为或是策略执行的结果,是当事人情景/立场中的想法,是内里的需求。
【WHY】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各种意见分歧或争议的时候,那些看起来无法调和的矛盾,很多时候没有认清实际目的导致的。都说会沟通的人就是听话会听音。透过表象的谈话,识别到对方的实际目的,才有可能帮助创造更多的沟通空间,否则沟通就会走到死胡同去。
【HOW】
那么具体我们可以怎样做呢?我们可以使用“探寻分歧意见背后目的“三步法来进行了解对方的目的:
第一步:自问:(换位思考)询问自己是否有站在对方当事人的情景考虑,可以使用“如果我在他的情景下,会怎样考虑……?”这样的句式
第二步:询问:询问对方这样做的行为想要导致的结果。可使用“为什么……”“为了什么……”“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的句式。
第三步:试探:尝试提出一些你自己猜测的,在对方的情景中,可能的选项让对方做选择题。可使用“你是不是为了……,”的句式
很多时候对方可能也说不清楚他的目的是什么,对方最容易回答“为什么“变成”因为……“的解释,而让答案跑偏。我们可以试探性的询问以得到反馈,聚焦发现对方的实际目的。
(I2: 预防疑议)
有人会说问“为什么”是不是会让人觉得我在挑战他?试探性的询问,找不到方向没有给对选项很尴尬啊?其实当你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并尝试提出选项试探询问时,对方应该已经可以感受得到你的沟通诚意了。
当然有来有往的询问中,需要注意表达技巧;关注沟通环境中情绪的变化。
【Where】
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双方意见分歧,发生争执的情况,也适用于大多数日常沟通场景中,去了解对方说话的实际目的,总是会让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但需要注意避免进入情绪裹挟的环境,如果对方就只是“我就是任性”,沟通是无法开展的。
以上就是I 部分的讲解。
【A2催化应用】(编写剧本)
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A2部分需要编写一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下,接下来的两周内平常有没有可以使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步骤的机会,如果有,请问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
用刚才我们学到的“探寻分歧意见背后目的”三步法来编一个故事。故事有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请大家想象一个场景,需要设计包括两个人物,A和B, 小强和小明都可以;(事件背景)因为什么事意见不一致,发生分歧或争执。需要使用“探寻分歧意见背后目的”三步法来怎样展开对话,最后事件的结果。
模板已经提前列式在下发的材料里,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现在可以开始着笔了,写好后可以在组内分享。3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位伙伴面向大家做分享。
写的过程,提示:
因为时间有限,大家把重点放在梳理框架上,只要列出关键词就好。
内容
人物
A:( )
B:( )
故事背景
时间:( )
地点:( )
事件
起因:(因为……意见不一致)
对话
经过:”探寻分歧意见背后目的”
A:(自问:“如果我在他的情形下,我的想法是……”)
A:(询问:“你这样想/做是为了……”)
B:
A:(试探:“你这样想/做是不是为了……还是为了……”
B:
结果:( )
(12分钟)
【学习者分享】(3分钟)
【回应反馈】非常感谢这位学习者的分享!在他的故事中运用到了“探寻分歧意见背后的目的”的三步法,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为寻找有针对性的有效沟通策略----寻求共识提供了基础。感谢他的分享。
感谢大家的参与。今天分享了当遇到沟通意见分歧时“探寻分歧意见背后目的”的三步法,包括自问,询问和试探来了解对方的实际目的。为沟通寻求共识,达成新方案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