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明智行动的艺术》 所属活动: 兰州金城关分舵第63期活动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让别人无法拒绝你的咒语 学习目标: 掌握让陌生人难以拒绝你的请求的诀窍

开场: 一、学习目标(无)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了解到生活中一个很常见但却极其重要的词:“因为”,的神奇作用,并能够学会主动正确地使用它。
二、图书介绍(2分钟)
F: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明智行动的艺术》,作者罗尔夫•多贝里,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显然,作者罗尔夫•多贝里博士运用经济学思维,为我们重新讲了52个心理学的道理,是不是很有趣呢?
A:该书是在德国销量4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清醒思考的艺术》的下篇,在豆瓣读书上面的评分为7.8分,这是非常高的分数,因为一般达到6分以上,就可以被称为好书了。52篇小文,都不长,都可以单独拿出来阅读,一点都不枯燥。
B:面对“最后的机会”,你是否经常失去理智?你是否面临过时间紧迫却又必须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的窘境?你是否觉得自己打算做的事情总是太多?如果回答了“是”,那你一定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解决办法。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巴泽尔和法兰克福之间的高速公路发生拥堵,原因是人们在整修道路。我很生气,烦躁地在逆行车道上蹭着前行了15分钟,直到开出拥堵的地段——我也只是自认为开出了拥堵地段。半个小时之后,路又被堵住不能前进,还是因为道路整修。但奇怪的是这次我没怎么生气。路边以相同的间隔立着些牌子,上面写着:我们在为您整修高速公路。

这个堵车的故事使我想起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实验。她在图书馆里等复印机前排起长队时,问排在最前面的人:“不好意思,我只有5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很少有人会同意。她接着做实验,这次她找了一个理由:“不好意思,我只有5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因为我赶时间。”几乎每一次被问到的人都会同意她先复印。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赶时间是个很好的理由。令人吃惊的是接下来的实验,她还是等复印机前排起长队时去问排在最前面的人:“不好意思,我要复印5页,可以让我站在你前面吗?因为我想复印。”几乎所有被问到的人都同意了,尽管这个理由很可笑,因为每个在排队的人都想复印。

如果我们给自己的行为一个理由,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令人吃惊的是,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有“因为”这个简单的词就够了。一块通知“我们在为你整修高速公路”的牌子其实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在高速公路上搭起工事还能有什么原因,我们从车窗向外瞥一眼就会知道是什么情况,但是说出一个理由会让我们感到平静。相反如果没有这个“因为”,我们会觉得烦躁。

人类对“因为”是上瘾的,我们需要这个词,即使它后面跟着的内容并非无懈可击。当领导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给员工一个“因为”,他们的动力就会变小。如果只宣布你创立的制鞋公司的目标在于生产鞋是不够的——尽管的确是这个目标,但表达出来的目标应该类似于,“我们要用我们制造的鞋引起市场变革(就像经常说的那样)”,或者“我们要使女人的腿变得更纤美,使世界变得更美”。

如果股票交易指数上升或下降了半个点,交易所的评论员绝对不会如实写道:这是市场持续大幅的波动所导致的意外结果。读评论的人想要一个原因,评论员要给出这个原因——至于是什么完全不重要(中央银行行长的表述就特别受欢迎)。

如果你被问到为什么错过了最后期限,你最好回答:“因为我很遗憾地没有赶上。”这是个多余的信息(因为如果你赶上了也就不会错过最后期限),但这个理由往往很容易被接受。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们在面对询问、质疑、或者自己向别人提出请求的时候,也会给出理由,有的理智详细,有的纯粹出于情绪,但就是不愿说出“因为”这两个字。这可能会使很多本来可以一笔带过的“小事”,演变成难以收场的大麻烦。

我有一个公务员朋友,有一次他跟我抱怨,说跟老婆吵架了,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上个周末,老婆洗衣服,很仔细地把黑色和蓝色的衣服分开洗,这在他看来这没有意义,因为他觉得两件衣服都不会掉色。他就问老婆:“你为什么要把蓝色和黑色的衣服分开洗?”她说:“我就是想把它们分开洗。”他感觉到老婆的回答有“顶嘴”的感觉,就继续追问下去,最后老婆觉得他一点都不关心她,他也觉得老婆无理取闹,就吵起来了。人与人之间很多纠纷都起源于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也许在一开始,你给他一个“因为”,后面的事情就都不会发生了。

其实在上面的例子中,我朋友的老婆只需要回答“因为我想分开洗”就可以了。这样完全像是一句废话的答案,就能打消别人继续追问的兴趣。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因为”也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合的。在你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或者你伤害了某人,需要向对方正式道歉的时候,最好不要多此一举地加上这个词,因为这会让人觉得你是在找借口,是在推卸责任,起了反作用。

结论:必须要有“因为”,这个不起眼的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你要尽可能多地去使用它(除非,你是在正式道歉)。


  写出“因为”适用的具体情况,哪些情况下不适合,有对比,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五、【A1】激活经验(显像提问)(5分钟)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现在进入A1环节。现在请大家仔细听这些场景,你有没有经历过?是什么时候?  当时你(或其他当事人)的回应方式中有没有体现“因为”这两个字?如果没有,事情有没有继续发酵?

上班迟到。

航班/列车延误时,工作人员的解释。

公交车上踩到别人的脚。

赶飞机,请求安检插队。

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2分钟后请大家进行分享。今天的时间比较充足,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一个案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1:有一次紧急出行买了站票,后来又买到了坐票,退票的过程。当时给出了明确的理由,所以售票员态度很好。

         学习者2:参加活动,临时有事要晚到,练习组织者等待自己,承诺给大家带好茶叶品尝

         学习者3:有同事提早下班,没给任何理由,觉得特别气愤

         学习者4:我是公务员,负责审批工作,对于提交的材料习惯性地没有给出理由就驳回

六、【A1+】反思加工(3分钟)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演练一下,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把这个词加进去之后,跟之前的感觉会有怎样的变化? 你还有其他特别的例子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你是否会在以后,应用今天学到的“因为”魔咒?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1:退票的过程中,“因为”这个词能够明确表明理由,说明不是无理取闹。

   学习者2:因为给出了明确的理由,还提供了额外补偿,大家都等了我半小时

   学习者3:后来得知她是提早去接孩子,如果她当时用上“因为”,给出理由,其他人就能够体谅她了。

   学习者4:当对方给出的审批资料不合适的时候,应该加上“因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辨明我并不是在故意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