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RIA拆书法和拆书帮。
知识的内化,也就是将知识为己所用,是我们学习者的难点和痛点,这也是道理都懂却用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拆书帮赵周老师创立的RIA拆书法,就是针对这个痛点,并在近十年的推广中,不断被拆书家们验证并迭代。
这个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于成人学习,并不是以知识为中心,去积累知识;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将知识链接学习者过往经验。整个过程是这样:当我们遇到有启发或有触动的知识,把它挑选出来(就是R),先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看是否能给其他人讲明白(就是I)。然后,这个知识点既然对你有触动,那一定可以关联到你自身的经验,请你将这个点结合具体的经验,再次阐述并反思出来。最后就是当下演练,或者去规划将来的应用(就是A)。
这个流程,我们拆书帮称之为“RIA拆书法” 这种方法个人应用就是便签法,组织多人一起用呢就是现场学习法。它暗合了认知心理学、脑科学原理,是一种高效的成人学习法。相对读同样一本书,如果运用RIA便签法去拆解,并现场分享,其效果不亚于一场昂贵的商业培训!
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就是拆书帮,是一个非营利性的青年自组织,是一个向心力强,学习严谨但活力十足的大家庭。全国近百个分舵,致力于培养更多的拆书家,释放能量、陪伴赋能、成人达己、持续精进。同时影响身边的人,促进他人学习,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主题】“四种归因偏差”片段来自 车丽萍的《管理心理学》P110-111
我们在进行归因时有以下几种主要偏向;
(1)基本归因偏差 是指人们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忽视他们所处情境或环境的影响,更多地将其归因于能力、智力、人格或态度等个人内在因素。在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情境的巨大影响力。例如,我们看到一个母亲在马路上大声训斥孩子,通常会从母亲的个人特质上对其进行归因一一这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或这是一个恶毒的母亲,等等。而较少从出现这种行为的具体情境或外部原因去考虑。
(2)行为者--观察者偏差 是指行为者将自己的动归因于情境的需要,而观察者将活动归因于行为者的个人因素。比如说,我打了别人,对于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作为“打人”这一事件的行为者,我会说:“我打他是因为他向我挑衅”:但是作为“打人”事件的观察者,你对这个事件的解释就不一样了,你可能会说:“你打他是因为你攻击性很强”可见,人们在进行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时,结论是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行为者一-观察者偏差看作是对基本归因偏差的补充。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常常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比较稳定的个人因素(基本归因错误),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受情境控制和影响的。
(3)基于自我的一致性偏差 是指人们在进行归因时会考察“一致性信息”,即别人在这种情境下是怎样的反应。但是实际情况是,人们常常认为自己的观念、行为是典型的,认为别人在同样的情况下会有与自己相同的反应。这种认识倾向就是所谓的“基于自我的一致性”。例如,有研究表明,询问大学生被试是否愿意身穿一种三明治广告衣在校园里走 30 分钟,有的被试回答愿意,有的则表达不愿意;然后,要求被试估计和自己的回答相同的人的百分比。结果,愿意的被试认为有 62%的学生也愿意,而不愿意的被试则认为有 67%的学生也会回绝这一要求。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认为别人也是像他们自己那样思考、并表现出某种行为
(4)自利性偏差。是指当人们自己获得成功时,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坏运气、上司无能或任务本身等外部情境因素。也就是说,当涉及自身的时候,人们通常将成果归因于自己,而将消极结果归因于环境或情境。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归因偏差随处可见。例如,我们常见一个领导将问题归咎于下属的无能或糟糕的态度,而将取得的成绩归结为自己能力卓著或领导有方。
【主题】“四种归因偏差”片段来自 车丽萍的《管理心理学》P110-111
我们在进行归因时有以下几种主要偏向;
(1)基本归因偏差 是指人们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忽视他们所处情境或环境的影响,更多地将其归因于能力、智力、人格或态度等个人内在因素。在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情境的巨大影响力。例如,我们看到一个母亲在马路上大声训斥孩子,通常会从母亲的个人特质上对其进行归因一一这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或这是一个恶毒的母亲,等等。而较少从出现这种行为的具体情境或外部原因去考虑。
(2)行为者--观察者偏差 是指行为者将自己的动归因于情境的需要,而观察者将活动归因于行为者的个人因素。比如说,我打了别人,对于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作为“打人”这一事件的行为者,我会说:“我打他是因为他向我挑衅”:但是作为“打人”事件的观察者,你对这个事件的解释就不一样了,你可能会说:“你打他是因为你攻击性很强”可见,人们在进行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时,结论是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行为者一-观察者偏差看作是对基本归因偏差的补充。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常常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比较稳定的个人因素(基本归因错误),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受情境控制和影响的。
(3)基于自我的一致性偏差 是指人们在进行归因时会考察“一致性信息”,即别人在这种情境下是怎样的反应。但是实际情况是,人们常常认为自己的观念、行为是典型的,认为别人在同样的情况下会有与自己相同的反应。这种认识倾向就是所谓的“基于自我的一致性”。例如,有研究表明,询问大学生被试是否愿意身穿一种三明治广告衣在校园里走 30 分钟,有的被试回答愿意,有的则表达不愿意;然后,要求被试估计和自己的回答相同的人的百分比。结果,愿意的被试认为有 62%的学生也愿意,而不愿意的被试则认为有 67%的学生也会回绝这一要求。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认为别人也是像他们自己那样思考、并表现出某种行为
(4)自利性偏差。是指当人们自己获得成功时,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坏运气、上司无能或任务本身等外部情境因素。也就是说,当涉及自身的时候,人们通常将成果归因于自己,而将消极结果归因于环境或情境。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归因偏差随处可见。例如,我们常见一个领导将问题归咎于下属的无能或糟糕的态度,而将取得的成绩归结为自己能力卓著或领导有方。
好,我看到小伙伴们都已经读完了,那接下来我分享一下我对这个片段的理解。
【WHAT】
学习心理学一大乐趣就是:不断发现一些原来我们日用但不自知的想法或行为方式。
今天这个拆页,来自管理心理学教程,描述了对人类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也就是归因时,常见的几种偏差。所谓偏差,就是我们的解释和判断,常常和实际不符,不客观。通过了解这些偏差,我们能更好地明心见性,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WHY】
比如基本归因偏差,我们容易忽视具体情境对人的影响,而更多归因于其本身的特质。“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忽略这些外在情境。比如现在很多孩子抑郁,经常会有人说孩子矫情,抗挫折能力太差,但真实的数据和调查报告告诉我们,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通过多种途径,最终传导手无寸铁的孩子身上,由最弱小的孩子承担与他们并不配套的压力。
行为者--观察者偏差,指行为者将自己的行动归因于情境的需要,而观察者将活动归因于行为者的个人因素。比如恋爱失败,恋爱者往往从具体某些外部事件出发,强调特殊情境。但旁观者会从两人本身个人特质来判断:我一开始就看出来了,他俩呀,性格明显就不和!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基于自我的一致性偏差,很容易理解,人们倾向于认为别人也是像他们自己那样思考、并表现出相同行为。比如这本书这么有启发,你读的居然没感觉?其实我经常对他人有这种感觉,这知识这么有用,你们真不学么?拆书帮这么好,你们就仅仅观望么?
最后的自利性偏差,人们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等。但对失败呢?大家说这是谁的问题?对,都是别人的问题,会更多的归因于外部因素,这个就不多解释了。
了解以上4种归因偏差,方便我们更好地识别人行为、情感与动机,客观地分析与判断。如果不客观会怎么样?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归因分歧,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矛盾的重要因素。
【HOW】
好,怎么摆脱“地狱”模式?摆脱这些偏差对我们的影响呢? 根据以上“四种归因偏差”的概念,我总结出一套方法,称之为:纠偏四步法:
第一步:讲事实:如实讲述事件本身,尽量从旁观者角度,多重纬度去讲述。不掺杂个人的主观判断与想法。
第二步:谈想法:谈自己对这个事件的最初的想法、看法或者意见。
第三步:查偏差:比对四种归因偏差,验证自己的想法、看法或者意见。
第四步:找方法:当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偏差时,寻找相应的方法及时纠正。
这样四步,避免归因偏差造成的判断错误,决策失误,人际关系的紧张,从而更多的接纳与理解,增进社会的和谐。
【WHERE】
归因偏差是常见的,出于本能的非理性的信念模式,所以只要有对事物的判断与思考的地方,都可以尝试看看自己和他人有没有偏差。比如家庭关系,工作场合,社会事件解读,都可以尝试去纠偏。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于做营销的朋友,如果你了解人们常见的归因偏差,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些,加强产品的推广,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是本理论书籍,这个拆页也只是一些概念的阐述,看上去比较枯燥,但读到这些内容,我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
因为这些归因偏差我都犯过!而且常常看到别人犯过,举个小例子,2年前,一个周一的早晨,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看到一位大爷,拿砖块驱赶路边廊檐下一窝流浪狗,那是窝刚生下来没多久的小狗,被追的嗷嗷直叫。我当时就火了,这个人也太缺德,太没良心了,当即就制止了他的行为。但后面才知道,如果这窝流浪狗在这里安家,把这里当做自己的领地,狗妈妈或者等小狗稍微长大一点,容易攻击这条路上上学的小朋友,原来他这样做是这个原因,我顿时又觉得他超有爱心了。
现在来看,我当时反了哪一条归因偏差?对,是基本归因偏差。所以在未全面了解情境时,不要给他人乱贴标签,真的是:“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学习了这些归因偏差后,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提高自己的觉察力,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我设立了一个小目标:在未来21天来升级自己,每日睡前三省吾身,复盘当天有没有犯四种归因偏差。
计划是这样:
第一步:讲事实:当天发生的重要事件有哪些,如实地列出来。
第二步:谈想法:自己对当天的事件,最初的想法是怎样的,也写下来?
第三步:查偏差:比对四种归因偏差,自己的想法,属于哪一种?
第四步:找方法:当查出来自己犯了某一种偏差,就寻找解决这个偏差的方法,持续精进。
下面这个克服归因偏差的刻意练习表,非常好用,大家可以参考。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我们简单了解了什么是拆书、什么是拆书法及拆书帮,同时我们学习了拆页:四种归因偏差,学习了纠偏四步法,虽然归因偏差是常见的,但提高觉察力,判断力,就能合理避免,就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