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Joyce。本职工作是在一家非营利性组织担任客户关系经理,运营支持着全国十几个财务专业社群。目前在转型中与朋友经营健康管理方面的创业,传递营养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更多需要的朋友。
我一直都有阅读的习惯,来到拆书帮,是希望可以将自己对阅读的喜好升级为传递知识的能力和影响更多人的工具,与志同道合的伙伴深度链接,共同成长。
那什么是拆书呢?拆书,就是以提高职场人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为目标,在阅读中反求诸己,以RIA便签为基础,通过拆解阅读的方式,充分理解书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针对相关信息与自己的相关经历或听到看到的类似情况做关联,并规划今后如何应用。
什么是RIA便签呢?
R,reading 阅读原文,阅读书里的某个章节或者片段
I,Interpretation 讲解复述,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提炼感悟、工具和方法
A,appropriation 拆为己用,关联相关经验并反思,同时内化为自己的应用,包括目标与行动。
所以拆书是一种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阅读方式,你既可以作为学习者,通过创作RIA便签改变提升自己,也可以作为拆书家,主持RIA现场学习、引导帮助他人。
拆书帮就是由拆书爱好者组成的非营利性学习爱好者组织,践行通过学习改变行为,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目前拆书帮在全国40多个城市有70多家正式分舵和筹备分舵,通过定期的拆书活动培养众多拆书家,深度影响着数百万人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今天我分享的片段来自于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主题是接纳自我的本质。片段不长,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阅读一下,读完之后请抬头和我示意一下
P63 摘自《了不起的我》第一章 第二序列改变:改变真的有效吗
我们常常看到、听到“接纳自我”这个词,也经常跟自己说,要接纳自我。可是我们对接纳自我常常存在着两个重大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以为接纳自我就是不改变。通过第二序列改变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能了解接纳自我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而且是很难的改变。
难在哪里?难在忍受。
人只要有焦虑感,就会想改变。可是顺境、逆境都是人生常态,有时候我们需要忍受不好的境遇,哪怕暂时看不到希望。因为就算我们不改变,事情本身也是在不停的变化的。就像腿上磕的乌青会慢慢消退,我们什么都不做也会慢慢长大一样,时间久了,我们自然会从职场新手变成有经验的老鸟,有些事自然而然就会发生。而盲目的改变,常常会打乱事情发生的进程。
第二个误解是,把接纳自我当作获取另一种好处的途径。
经常有来访者跟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很多地方都不好,很想接纳自己,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呢?”当他这么说的时候,他其实是把接纳自我当作获得幸福、平静、快乐的手段。他心里想的是,接纳自我后,自己就会变好。在这在本质上还是想要改变。接纳自我这个追求本身,就是他无法接纳自我的原因。
接纳自我其实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什么呢?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心理治疗领域里有一种很著名的疗法,叫做“森田疗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意思是,一个人不要纠结于自己的问题,只把它当作生存的常态,转而专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种曲线救国的改变方式最大的好处是,防止我们只看问题本身,而忘了问题以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接纳自我的真谛。
【what】
这段文字解答了大家对“接纳自我”的误解,指出接纳自我其实是舍弃对自我的改变、对自身问题的纠结,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现实,把重心放在行动上。
【why】
“接纳自我”这个词出镜率很高。我们往往认为接纳自我意味着面对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或者改变自己做得更好,好像接纳了自我就能解决当前的很多问题,我们就能更加释然,或者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和安心。但更多的人往往是在“接纳自我”的口号或安慰下继续纠结痛苦。而这,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接纳自我”的含义。
【how】
作者在前文中提到,人们往往因为对现在的自己不满而追求改变,而往往又在无法改变时采取“接纳自我”的方法。
很多伙伴做不到真正的接纳自我,就是误以为接纳自我是完全的不改变。其实,接纳自我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这在书中被称为第二序列改变——应对方式的改变。因为之前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无法让我们实现目的,所以我们决定换一种方式来应对。我们或许不需刻意地改变自我,但世界上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即使不改变自己,周遭的一切也会变化,有些事自然而然就会发生,于是,我们反而要遵循事情原本的变化节奏,去忍受难以忍受的不满意、不好的境遇。
在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改变几乎成了“更好的生活”的代名词。接纳自我之后就真的是更好的或者另一种局面吗?当然不。接纳自我之后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己就会自动变得更好,希望通过“不改变自我”而达成“变得更好”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矛盾。
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接纳自我”?接纳自我不是委曲求全,不是不作为的借口,而是接受和直面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我在纠结于自己的问题,不再执念于掌控不了的无常,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拒绝无谓的内耗,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动上。
【where】
这样的人生态度适用于我们与自己的相处中、以及面对任何事情。接受世事无常、人无完人,我们可以节省很多过度的期待和掌控欲,以更成熟的方式应对问题,我们才不会在纠结中裹足不前,才能做有效能的事。
A1-激活经验
我的工作涉及到大量的团队协作和共同,有一次我要针对一个解决方案征询团队成员的建议,我在微信群里抛出问题后就期待大家的反馈。当时一个同事提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方案建议,正在跟客户电话沟通的我没有多想就回了一句:“不太现实吧。”为了缓和我的语气,我还加了一句“哈哈哈”。电话挂了之后这个对话记录我越看越觉得不对,我觉得自己这个话讲得太直接了,而且这个同事跟我并不是很熟悉,我很担心她会介怀甚至生气。我很懊恼得问坐我隔壁也在这个群里的同事Anna:“你看到群里的对话了吗?你说我这个话是不是说得很不好,她会不会生气呀?”Anna大笑:“我看到了,的确很Joyce。”接着她说:“没关系的,做你自己。”当时我觉得她就是意思意思安慰我,所以我很紧张地私信了那位同事,跟她解释我是在接电话的时候匆匆回复的消息,希望她不要介意我的直接和冒失。即使是同事说没关系她完全没有多想,我还是沉浸在自责的情绪中许久,觉得自己为什么不能向其他妥帖的同事那样为人处世更加圆融、委婉。
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一个“接纳自我”的很好案例。因为希望自己更加完美做得更好,所以期待自己可以在与人交流中展示得更加妥当,以至于犯了错误之后产生了很多的负面情绪。同时,我也接受了自己做得不够好的现实,积极地与同事沟通解释,做自己能做的,努力弥补和应对,这是我在自己的改变应对方式,接纳自我。同事Anna让我做自己,其实也是提醒我接受“我就是这样的个性”的事实,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去辛苦伪装,那不一定就让我觉得更加舒适和真实。
A2-催化应用
A2便签规划了对知识的具体运用,听起来够清晰、能执行
这一段让我反思,我如何在接纳和做真实自我的同时,不断提升为人处世的能力,更好的完成工作、更坦然地过生活。我给自己在工作的应用上提出了以下的方案:
1、不断了解真实的自己。回想过去半年到一年里工作上沟通协作的几个关键事件,包括做得好的和有待提升的,对自己的应对方式和内心情绪做归纳总结,认识当前阶段自己的个性、思维、语言和习惯应对方式。
2、设定成长目标。可以以优秀的前辈或同事为参照,问问自己:我期待自己在未来的一年里呈现怎样的工作状态?归纳出自己可以提升的点,重点关注在对人对事的应对态度和方式上。
3、比对自己与榜样的情况,分析哪些是自己在工作能力和方式上可以提升的,哪些是自己暂时无法做到的,可以如何尽力。
4、在工作中,认真做事的同时保持自我觉察,如果遇到挑战的时候尽我所能地去解决,事后做好总结复盘,在做的好的地方鼓励自己,如果处理得还不够好也不要自责,无论是行动上的弥补还是语言上的道歉都要积极应对,给自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重点关注自己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下次可以怎样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