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请大家看原文片段【R】因为贵所以好吗,价格与价值这笔账
—你这件衣服不太衬你哦。
—不会吧,这个可是名牌货,2000多呢!
你一定已经对这样的对话习以为常了吧?衣服穿在身上,就是为了好看的, 什么不好看你也穿?后面的人说了:价格2000块!名牌呢!这个逻辑非常野蛮,因为2000)块,所以应该好看吗?因为贵,所以好么?
这样的逻辑还有很多,比如相亲的时候,有人会告诉你:上次介绍的那个人怎么样?
我不喜欢。
唉呀,小姑奶奶,这个男孩子很优秀的他才28岁,就有房有车了!!很多人追,你怎么会不喜欢呢?”
28岁能买房买车,证明公司挺喜欢他,但是公司喜欢等于我喜欢吗?我们总是混淆两个概念,一个是价值,一个是价格。一件事情有价值,也有价格。价值来自于内在系统,价格来自于社会系统。价格是来自统一规定的,每一个小体系都有自己的规定。工资1000的想升到10000,学位学士的想读硕士,硕士想读博士,科长想升处长等等。
没有价格,就没有规矩,社会就不会有进步价值是来自内心的感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书柜里面发黄的信纸,对别人不值一文,你却10000元也不卖,这就是价值。价值让人感到生活的意义,让人活得幸福。衣服的价值不高(不好看)但是价格挺高的(2000块)男人的价值不高(我不喜欢)但是价格挺高的(有房有车)但是价格高的东西,价值一定高么?在很多时候,价格和价值不总是对等的。贵的饭店不一定好吃,有钱的男人不一定适合你,名牌的衣服不一定好看,关键是不是适合你的内心,你要清晰地知道,你要什么价值聪明人根据价值选择合适的价格,蠢人则通过价值选择不合理的价格。最糟糕的是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价值,于是他们只好按照价格来判断价值。如果这群人还碰巧是固执而影响力很大的人,这件事情就加倍地糟糕:他们不仅仅按照价格来判断价值,而且还试图要求别人和他们一样。别管什么价值了,按照这个标准一起玩吧!价格游戏如此简单,以至于完全不需要体会自己的自我,这很让丢掉自己的人满意:200块的衣服就是比100块的好看,有房有车的男人就是比没房没车的人好,100万的房子就是比80万的温馨,月薪过万的人就应该比500的人更加好。这群有脑无心的人觉得挺好,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不用花心思去体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去年听广州小伙伴和咱们兰州分舵的运用长老红彤彤分享过,自己在网上阅读后,时常想这样的问题年轻人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一定会有期待的结果吗?你对如今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当你翻开这本书,你会豁然开朗。
作者古典继承了当年在新东方当老师的幽默口才,把心理学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而在这个讲求个性张扬的年代,古典的职业规划建议,则更希望打破每个人头脑里预设的层层障碍,找出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成长为自己本来的样子。
今天我拆解的片段来自书中第九章181页,主题是贵就好吗?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让大家算出价格与价值这笔账。一件事情有价值,也有价格。价值来自于内在系统,价格来自于社会系统。价格是来自统一规定的,每一个小体系都有自己的规定。如到五星级酒店吃饭与在大众饭馆吃饭,你会选择哪一家?
我到香港在红茶馆饭店住了三天,每天早餐是中西式结合,面包、牛奶、咖啡、红茶、大米粥、鸡蛋、新鲜蔬菜或甜点等,很满意住的地方,虽然房间小,但设施齐全环境整洁,早餐可口,住宿费也适合自己。
请大家阅读原文片段,想想你生活中有同样的场景吗?当时你怎么想的?
互动片段中实例【相亲】请问,假设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的感受如何?
你认为贵的东西就好吗?日常生活中有原文中的类似情况吗?如购衣服一定是品牌,吃饭一定是星级,女孩找对象一定要有学历有房有车等。
你以后如何避免让“价格”帮自己做了“价值”的判断,适合你内心的东西才物有所值。请写出自己的需要。如,你以后通过学习想达到什么目标?是加薪还是升职等。
阿南I:一。所谓价格来自社会系统是说一种普遍的、大众的、世俗的价值观来衡量事物,一种功利的单一的眼光来评判成功。 二。所谓价值是来自内在系统是说事物对个体的价值取决于个体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基于具体偏好作出的判
断。
红彤彤:I:单纯的用价格来判断价值是片面的做法。适合自己的才是对于自己真正有价值的。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梦: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但这个系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个逐渐变化成长的过程:从无到有到不适当不科学到适当科学。这个系统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如果想要和谐生活就要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价值系统,从而形成一个人的全面成熟。
追风:价格与价值。价值是一个内在的体现,而价格则来自于外在社会系统的一个具体标准为依据。价格与价值不是等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在对待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判定。你以为的高价值,在他人眼里也许根本不以为然。
胖丫:I: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大多数人都以所谓的价格来判断价值,多数人,以羡慕的目光仰望那些所谓有“价格”的有钱人,爱钱和爱权力都没有错,但是以一个人金钱多少,和权力大小来判断他的价值,那就是狭隘的价值观。
那她natalie:
1.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依据不同人的内在价值体系而具有不同定义,而价格是物品在某种普遍意义上的一个标签,并非绝对能够表现物品的价值;
2.一个人的价值体系称为价值观,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一个群体的价值体系产生相应的评判机制,称为群体文化,对于群体当中的人进行隐性筛选;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现场要求大家:写出自己的三张便签,逐一发言。
阿南:
A1:结合自己的生活见闻。 我曾有一位同事,他比我年长很多。生活的很普通,日子很平凡,甚至有点小落破。以价格的世俗的眼光去评判,他绝不算成功。可是以自身的内在系统判断他是成功的。他身体很健康,性格很开朗,把孩子教育的很好,家庭很和睦。
A2:首先应当从内在价值系统中询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作出真正适合自己的满足自己内心渴望的价值判断。其次应当考量大众的眼光,从购物经济程度,审美需求,等等考虑他人的建议。(如:穿着风格不能太随心所欲,要考虑年龄、场合等等因素。)最后,要结合内外的价值系统和外在的评判系统。
找到一个平衡点和出口,在当下做出最适合自己发现的选择。
红彤彤:
A1:曾经单位同事常购买一些并不适合自己却很高档的衣物穿戴,以凸显自己所谓的生活品质,并以此经常在他人面前炫耀,如果别人表现出失落、羡慕,对方就非常得意。但是她那些做法对我来说丝毫不起作用。并没有觉得很羡慕她,反而觉得对方很无聊。
工资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工具。二者是不对等的,不能因为对方的工资收入低,就戴有色眼镜和对方相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己更要摆正心态,树立自信。
A2:尽量选购适合自己的商品。不必为了迎合周围的人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自己需要的才是好的。出去游玩的时候不一定非要住酒店,可以选择青旅,便宜的同时,还可以结识很多朋友。
梦: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1我身边有很多有脑无心的人,我曾经也是一个有脑无心的人。我身边也曾经有过一些固执而有影响力的人,我也曾经被这些人影响和裹挟。2.在这个过程中,我曾经内心很沮丧,迷惘,苦闷,于是,在情绪冲动中买过一些价格大于价值的东西,但所幸我的消费较为理智,自伤不大,没有影响到生活与婚姻。3.再长大一些,我逐渐想看清楚自己,明白自己的需要:似乎知道名牌打折是一个出路,能符合我本人的心理期待。但是在激情中买的东西,有时候也容易忽略其实用价值。
A2以后我怎么应用?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生活中什么东西没有价格却对我意义非凡,不可或缺,具有极大的价值?经过挑选,我发现我生活中不能或缺的是:丈夫、孩子、工作、健康、快乐、父母。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这个人,是与我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人,他最重要。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和生命的延续,流着自己的血,最重要。工作是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要明白在我工作中有什么东西不可或缺,最有价值?一是自我的认可,二是良知。什么都是浮云,做老师要讲良心。第三,怎样在纷飞的金钱里保持内心的宁静富足?答案是:认清自我。从此以后不与别人比吃穿比用度不与别人比面容比皮肤。啊!从此以后什么都不用攀比。从此以后我就可以放下外在的纠结,摆脱他人的指点。第四,对他人的指点和比较一笑而过,反应自然淡然,让他们没失去比较之后的价值感和期待,使用消极强化法淡化他们的比较欲望,进而减轻自己的内心负担。
追风:【A1】在孩子们的眼里,一颗有花纹的石头,一堆漂亮的小纸片,都会视为宝贝,竞相争夺。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那些小东西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感觉到快乐!所以是有价值的。
另外,对于很多成人来说,选择一些事物,会盲从于大众,以为潮流的,就是好的。以为价格高的,价值也高。例如,我自己也曾经在购买衣服时,其实它并不是特别让我适合我。因为觉得是品牌,价格也挺有面子,心中暗涌小小的虚荣,就会觉得挺有价值。
【A2】如今,随着成长,价值观也有了稳定性。价值于我,更加尊崇内心的需求!不盲目排斥高价格的东西。量力而行,满足适合自己的需求最重要。例如,我的一个花瓶,它精致美丽,价格也不便宜。但它让我愉悦,我的经济允许我小奢侈一下。我便断然买下。但不是我需要的,即使价优,品质也优,我也不会冲动购买。现在的我,更加关注自我内心需求,以提升自我,做好自己,来体现自我价值。
胖丫: A2: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少纠结那些浮躁的事情,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读书,关注点在自己的喜好上,我除了读书外,还喜欢戏剧,每天我会花20--30分钟,练习戏剧发声,然后跟着去唱,每当我跟着学唱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喜悦,其实,当我们去寻求内心平静的时候,慢慢的,就会找到自己,也就有了真正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