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安洲。
我做了十几年IT,主要是数据分析和产品,零售方向。
现在做自媒体,大多是与图书相关,读书、讲书、卖书。
后续期望继续围绕“书”的拓展和发展。
要与书有关,那必须要来拆书帮。
非常荣幸能在这里结识同样爱书、爱知识、爱分享的朋友们。
希望能多多交流,共同成长。
先介绍下拆书帮,它成立于2013年4月6日,它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具体表现为全国各地的拆书帮分舵。而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为拆书家。
咱们这次拆书活动的组办方就是分舵之一——上海申活分舵。
我们再来看看“拆书”。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主要服务于以提升能力和解决问题为学习目标的成人。 “拆”不是拆散而是转化和内化,强调把图书的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能力。“拆书”可分为供个人学习的RIA便签学习法和供组织学习的现场拆书,其中:
供个人学习的RIA便签法主要包括
R:reading:阅读原文拆页,其实就是自己平时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精彩段落。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语言去重述信息
A:appropriation: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基于过去的经验,避免泛泛而谈)
A2:应用(面向未来的目标与行动,避免决心泛滥或感慨万千)
供组织学习的现场拆书:
组织现场学习的理论依据也是来源于RIA便签,只不是是由熟练掌握拆书方法的拆书家根据一本书的精华内容,去加工出一次现场学习,从而去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P114(电子书) 摘自《精进3》第04章 第四节 理解限制,打破惯性
打破限制思维的第二个方法是使用“启发式”。所谓的启发式,指的是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它们是思维专家们从大量的经验和案例中总结出来的,已经被证明对开拓思路很有效。比如创意专家奥斯本提出的“创意九法”,是九个具有启发性的创意提问,包括是否可以组合,是否可以挪用,是否可以重新排列,是否可以逆转,是否可以放大,是否可以缩小等等。
把奥斯本的方法用到刚才的饼干问题上,新的灵感出现了。采用“放大”的启发式后,就可能出现这样一个创意:一个商场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弹弓,足足有两三米高,这个巨大的弹弓不断地散射出饼干,孩子们围在附近去接这些饼干……这就是一个新型儿童游乐场的设计啊。
那么采用“缩小”的启发式呢?会想到什么?想象一下,在一块饼干上有若干个微小的弹弓,这些弹弓不停地把巧克力粉末或者其他粉末投射出去,这会是一种怎样的味觉体验啊。当然,微型弹弓的材料本身就是可食用的,甚至它不是利用机械能发射,而是通过别的方式来实现“弹跳”的效果,就像跳跳糖一样。跳跳糖的原理是里面加入了压缩的二氧化碳,随着表层的融化,二氧化碳气体冲出,就实现了弹跳的效果。按照这种原理,发明一种“跳跳饼干”也不是不可能。
【what】
这个片段选自《精进3》,介绍了一种“提问清单”的方式,奥斯本的“创意九法”,帮助我们在创新、微创新的时候突破思维限制,开拓思路。
【why】
大部分的创新,并非颠覆性的创新,是有章可循的。思维专家从经验和案例中提炼总结出来思考的角度,提供给遇到创新问题的后来者。
这里面有两个功效,一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取经验;
二是清单化,有助于有序展开,不易遗漏、错过。
【how】
如何启发呢,可以三步走。
第一,选择一个需要创新的主体,比如饼干、玻璃杯,又或者一档节目。
第二,依据创意九法,逐个展开思考,有灵感的话就记录下来。
拆页中提到的个方向分别如下,并以一个玻璃杯为例举例下:
1、能否挪用
现有事物能否扩大用途,比如玻璃杯用来拔火罐。
借鉴、模仿别的东西,比如变成保温玻璃杯。
2、 能否扩大
现有事物能否增加零部件、或扩大体积、增加高度等,比如巨型玻璃杯,做成大力神杯一样。
3、能否缩小
现有事物能否减少、缩小或省略某些部分或者微型化,比如微型玻璃杯,做了给小朋友玩。
4、能否重新排列
比如调整内部结构布局,生产流程等,比如做个两层的玻璃杯。
5、能否逆转:
里外、正反、位置、功用等要素是否可以反过来,比如做个不是拿来喝水的玻璃杯。
6、能否组合
与其他事物能否进行功能、形状、材料等方面的组合,比如玻璃杯加花茶或者枸杞套装。
第三,在第二步产出的灵感中,结合可行性评估选用。
【where】
创意九法相对来说适用于非颠覆性创新,基于一个母体。
有了一个东西,再去出新的东西。
“母体”的创新不适用,比如微波炉,是发现一种微波能使物体发热,然后做出来微波炉,就不是这种流程。
过程:
2018年时候,我们要做一个新零售项目,要创新。
当时头脑风暴数次,最后结果是,在一个零售店里,布置了生鲜区、餐饮区、海鲜区、咖啡区等子业态,技术上加入悬挂链、咖啡机器人等科技。现在看来像一个堆叠的合集。最后效果不理想。
反思:
现在回顾来看,其实用到了能否挪用、能否调整排列、能否组合几个方面。
这个零售场并不算颠覆式创新。
在思考过程中,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没有借助框架来辅助思维突破;
如果能基于创意九法,在一定框架下再头脑风暴,应该能产生更多创意,再PK选优。
比如
“能否挪用”,我们超市,还能做什么用?除了购物,能不能成为亲子活动场,或者游戏场让顾客打电子游戏。
“能否调整排列”,我们当时场地小,要尽可能更快更多出品菜品,有可能考虑到调整流程,用中央厨房,甚至有可能提前几年就用上现在流行的预制菜。
再或者,传统都是顾客进店,选东西,扫每个东西,看单价,合计算钱。能不能不看价格,直接称重,超市里东西随便挑,按斤结算。
如今我做自媒体方向了,同样需要创新创意。
我计划在未来一周里,尝试如下:
1、截止周一,选择基于一条阅读赛道的短视频爆款内容,以它为“母本”;
2、截止周三,借助创意九法,展开启发式提问,逐个代入,激发出灵感,记录到灵感清单里。
3、截止周四,在清单里选定1~3条自己觉得最可行的、最想录制的;
4、截至周六,短视频录制并发布。
这本《精进3》作者采铜,思维方法研究者。写了精进123一系列三本。
这本书以认知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脑科学、生态学、逻辑学等多领域知识,及引用人文学科中的经典论述,从解决现代人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常见的认知难题出发,从专注力、认知负荷、内在动机、习得智慧、知识体系、学习方法、行动技巧、思考工具等8个方面,提出自我进化认知观与方法论,帮助读者拓展思维边界,找到属于自己的潜在生态位,挣脱“内卷”造成的人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