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拆书帮广州小蛮腰分舵第272次线上练武场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如果既不严厉也不娇纵,那该怎么办?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来自广东的李日弟,我的名字听起来很特别对吧,来自农村的父母希望借我名字寓意生下男娃,结果我现在有三个弟弟。所以现在大家记住了吗,我是有三个弟弟的李日弟。我用三个标签来介绍我自己:

第一个是“热爱生活”,有父母,有爱人,有二娃,我相信美好生活从过好当下每一天开始;

第二个是“认真靠谱”,深耕人力资源职业十来年,认真靠谱是领导同事给我的一致评价;

第三个是“追求进步”,不甘碌碌无为,只求每天进步一点点,所以我来到了这里,拆书帮大家庭,和热爱学习的你们相遇。

【拆书法及拆书帮介绍】

曾经的我定过无数读书计划结果都是无疾而终,因为我读书总是要求自己必须吃透一本书的所有内容,搞到压力很大更谈不上读书的乐趣。直到我认识了拆书帮,知道了RIA便签读书法,才懂得“学以致用”才是成人最应该选择的读书方法。

那什么是拆书,什么又是拆书帮呢?

拆书,又称RIA便签读书法,它强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初级学习者利用三张便签把读过书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自身能力,或解决实际问题;而高级学习者通过组织拆书活动,和一群人一起把一本书拆为自己需要用到的知识、能力或行动。熟练掌握拆书法,能让我们“读任何一本30块钱的致用类书藉,完全能达到3万块钱培训的效果”。

拆书帮,就是这样一群热爱拆书的学习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他是由畅销书《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赵周先生创办,至今在全国已经有55个正式分舵,17家筹备分舵,可以说是风靡全国的学习者。在拆书帮,你可以看到清晰的“三级九拆”进步阶梯,还可以认领一位师傅来帮助自己升级打怪。在拆书帮,没有学习的焦虑,愧疚和压力,只有学以致用和能力提升的乐趣。

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如果你想把读过的书都用来改变自己的人生,那就来拆书,加入拆书帮吧。

【图书介绍】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拆页内容来自这本《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是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第一版以来,畅销美国400多万册,被翻译为16种语言畅销全国,是美国公认的经典育儿体系,被誉为“教育孩子的黄金法则”。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教会父母既不严厉也不骄纵——而是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方法,帮助孩子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那现在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拆解一下今天的片段,这个片段选自《正面管教》。

下面我们花2分钟时间看一下原文片段,如果时间紧张的话可以只看蓝色标注的区域。

看完后可以在对话框打个1。

【出自】《正面管教》P12-13  

如果既不严厉也不娇纵,那该怎么办?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这种方式与其他管教方式有什么不同呢?其中一个不同是,正面管教对孩子和大人都不造成羞辱。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

当大人用过度控制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时,孩子们依靠的是“外在的控制”,是大人始终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父母和老师们最常使用的过度控制方式就是奖励和惩罚。在这种方式下,大人必须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并加以奖励,随时捕捉孩子的坏行为以予以惩罚。是谁在承担责任?显然是大人!那么,当大人不在场时又会怎样呢?孩子们没法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趣的是,那些控制型的父母常常责怪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感,而没有认识到正是他们自己在训练孩子不负责任。同样,娇纵也是在教导孩子不负责,因为无论是孩子或是大人都放弃了责任。

对于理解正面管教来说,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孩子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订的规则。当孩子们学着做一名对家庭、班级和社会有贡献的成员时,他们就会成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决策者。这是正面管教要达到的重要的长期效果。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惩罚不满足上述任何一条标准。正面管教方式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符合这四条标准。第一条标准——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个片段讲了什么方法和概念,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本片段告诉了我们应该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是一种既不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作为权威者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命令和安排,也不是作为溺爱者无限度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或条件,而是用尊重和合作的方式,把和善与坚定作为基石,培养孩子各项人生能力,比如责任心,比如自制力。正面管教相信——孩子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订的规则,当我们制定了规则,就要用和善而坚定的方式,共同遵守。

Why:这个片段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正面管教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呢?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依靠“外在的控制”让孩子服从。做得好给一颗糖,做不好打一棒子,孩子受到“利益”或“压力”驱使做事而非内心的力量驱使。如果孩子习惯了这种管教,当“外在的控制”消失,孩子会动力不足。如果孩子假装屈服,那童年期有多听话,青春期就有多叛逆。

那么溺爱型的家长呢,他们往往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只要孩子一哭闹就忍不住选择退步。孩子就会一再的碰触家长的底线,反正我只有一哭父母就会妥协,反正做任何事情都有父母兜底,哪有什么规矩可言。

只有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孩子才会明白,在父母给予的爱的城墙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红线不能碰,进而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How:片段给出的方法是什么?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在执行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呢?可以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注意,只要是正面管教,那么这四个标准都是符合的。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假如你希望孩子好好吃饭,已经和孩子约定,到饭点必须好好吃饭,如果选择不吃就只能饿肚子。但是到了饭点,孩子还是在外面疯玩,你会怎么做呢?

严厉型的家长可能会被激怒,大声斥责:“还不来吃饭!再不来以后都别吃了。”如果孩子还不来,就会跑出去,再狠狠的教训他一顿。

娇纵型的家长可能会说:“宝宝,不来吃肚子会饿哦。”如果孩子无动于衷,家长可能就捧着碗跑出去喂饭,或者是不断变换食物的花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总之就是拿孩子没办法只能顺着他的意思。

而正面管教的家长选择温和孩子沟通,表示再给他10分钟时间回到餐桌,否则只能饿肚子了。当孩子玩累回来说饿了,妈妈用尊重的口吻说:“你现在很饿,很不好受吧,但是家里已经没有饭菜了,我相信你能忍住的。”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剧烈反抗,但只要妈妈温和而坚定地执行“不好好吃饭只能饿肚子”的约定,孩子就不敢轻易碰触妈妈的底线,为了不饿肚子进而学会好好吃饭。

Where:这个片段的适用边界是什么?

和善而坚定,作为正面管教的基石,应该刻在父母的骨子里。他尤其适合我们在和孩子约定规则,遵守规则,培养习惯等各方面。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联系具体经验】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故事:

在培养儿子吃饭这件事上,我家经过了一个艰苦的过程。小家伙本来胃口就不好,我和先生每次在餐桌上好说歹说才吃一点,后来忍不住了就大声斥责。餐桌上往往有几种声音,爸爸妈妈说不吃就算了让他饿肚子吧,这时候婆婆就舍不得孙子受苦要喂饭。到最后每到吃饭的时刻,家里的气氛就超级差,大人骂小孩子闹,越来越糟糕。后来我发现每次我们越骂儿子越反抗,而我们认为这次表现肯定不错的时候儿子的表现真的不错。于是我们调整了一下策略:

1. 不要预设儿子不乖,还没有开始吃饭就警告,而是温和招呼即可;

2. 餐桌上不再心急一叠声催儿子快点吃饭,而是偶尔提醒一句就不再说;

3. 如果在餐桌上表现不错,适时奖励,比如今天表现比昨天棒哦;

4. 约定在20分钟之内吃饭,做到了可以奖励5朵小红花,做不到晚上不能吃零食。

坚持执行一段时间后,现在儿子每顿饭满满一碗,时间也从开始的一个小时到现在20分钟。

反思:

开始的时候失败,原因在于大人对小孩过于严厉的责骂,让小孩丧失了内心的价值观,对吃饭这件事敬而远之。而当父母想执行不吃饭就饿肚子的策略,奶奶却没能坚持而是选择了喂奶。这种既不和善又不坚定的结果就是越吃越差。后面调整策略,尊重儿子不再唠叨不再责骂(和善),选择一条奶奶能接受的规则(不是饿肚子而是不能吃零食),保证能够坚定执行,再加上表现好有表扬。一段时间下来儿子就不再抗拒吃饭,速度也快了很多,餐桌的氛围也越来越好。

【A2具体应用】

背景介绍:儿子双眼远视+弱视,需要进行长期的眼睛治疗,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现在他已经出现了反抗的心理和行为。

目标设定: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内,利用“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方法,帮助儿子坚持每天做好眼睛治疗。

行动计划:

1.注重和善与坚定

提前和儿子讲清楚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每天都要做的,如果不做后果怎样。并且和儿子一起约定每天哪个时间段做,如果做得好可以获得小红花,做得不好没收小红花。

2.注重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儿子出现反抗的行为时,切忌“发怒”、“责骂”和“羞辱”,应该选择冷静下来,对儿子表示:做眼睛治疗的确是有点枯燥,不太好受,妈妈理解你。你觉得需要怎样你的心情才会好一点?是否需要妈妈在旁边陪你?或者是妈妈和你一起比赛看如何?

3.注重方式是否长期有效

之前着急焦虑的时候,会忍不住“恐吓”儿子,表示再不认真就要打他了。“威胁”只能一时有效,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形,和儿子沟通让他明白,做眼睛治疗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还有妈妈一起陪着他面对,有困难和妈妈一起想办法解决。

4.注重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当儿子认真完成,大声表扬儿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他想办法增加了趣味性,打败了“枯燥的眼睛治疗”,也打败了“不想做”的心态,赢得了胜利,帮助他找到信心,进而获得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