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张琛君。今天我的拆书主题是《控制想法,做情绪的主人》。
关于我的三个标签是:培训与人才发展从业者、生涯咨询师培训师、一级拆书家。
我有十二年的培训及人才发展经验,涉及酒店、地产、互联网3个行业。
我是国家认证的生涯咨询师、培训师,专注于为在校大学生、毕业5年内的职业人士提供生涯培训及咨询。
一级拆书家是个新标签,学习拆书法、加入拆书帮,让我有了“拆为己用”的学习认知和实践,每次拆书对我都是一次好的学习应用的体验,很高兴今天与大家一起,感受再一次的拆书旅程。
书籍介绍
我今天分享的拆页主题是:控制想法,做情绪的主人。【学习目标】希望通过今天的拆书,帮助我们在沟通中自身出现沉默或暴力应对的行为时,能够及时觉察自身的行为状态,应用4步法倒推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看到沟通中的事实,让自己可以主动控制想法,从负面情绪脱身,进而调整行为,对沟通结果产生积极影响。
【F】今天的拆页选自于《关键对话》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沟通致用类书籍,他由4位作者合著,这四位既有组织行为学研究专家,同样也是企业的资深顾问。
【A】这本书豆瓣评分8.3分。与其他同类型书籍对比,该书的作者团队基于20多年对全球10万多人的跟踪调查,甄选出大家公认的对话高手,找出他们在“关键对话”中共有的特征和行为,层层剖析,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书中详细剖析了人们在沟通上常见的盲点,提供很多立竿见影的谈话、倾听、行动技巧。是一本应用性很强的沟通宝典。
【B】通过阅读、实践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在面对难以解决却又会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时刻”时, 比如:offer沟通、绩效面谈、争取资源、教育小孩、劝解老人、沟通恋人等,运用各种沟通技巧解决这些难题,让我们感受事业和生活的顺畅与快乐。今天的拆页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放缓沟通节奏,让我们发现情绪背后的想法,主动控制想法,进而对沟通产生积极影响、减少失控。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拆页。请各位伙伴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拆页,阅读完成后,可以在聊天区抠个1,谢谢。
【R】阅读原书拆页
【主题】聚焦目标,沟通提效
【书籍】选自《关键对话》原书第2版
【页码】P97-98
只要控制了想法的构思,我们就可以免受它的影响了。对出色的对话者来说,他们非常善于在关键对话中影响自己的情绪。他们意识到,尽管一开始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毕竟这些想法是我们自愿形成的),但只要一说出口,这些想法便会反过来控制我们。所以,他们必须首先控制自己的感受,然后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他们会进一步控制关键对话的结果。
其实我们不必如此麻烦,只需构思不同的想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得出不同想法之前,我们是无法摆脱这个问题的。如果你想改善关键对话的结果,就要学会改变脑中形成的想法,哪怕是在和对方冲突的过程中也要这样做。
控制想法的技巧
要想形成不同的想法,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对话高手的做法是,想办法放慢节奏,然后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具体做法如下所示。
行为方式回顾
要想放缓转瞬即逝的主观臆断过程,避免随之出现的激动行为,你应当一级一级地沿着行为方式模型向前反推。这个过程需要费点儿脑力,首先你应当停止当前的做法,然后分析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整个反推过程是这样的:
·[行为]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询问: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
·[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询问: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的?
·[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询问: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
·[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询问: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
通过这个反推过程,你会让自己置身于思考和质疑活动中,进而改变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
【I重述知识点】
拆页阅读就到这里,暂时没有读完也没关系,邀请大家先一起来到下一步。
【what】
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在沟通中有效控制自己想法的方法,这是一种通过发掘自己的真正想法,让自己从情绪中脱身,有效控制自己的想法进而影响沟通结果的方法。
【why】
当我们在与他人沟通时,尤其是遇到冲突、对抗等沟通情景时,我们大概率会选择沉默或者暴力的应对:沉默是不回应、拒绝沟通等,暴力是指责、骂人等行为(人们的通常做法)。如果我们任由自己被脑子里的想法控制,就会持续保持情绪上头的状态,无论是沉默还是暴力,我们都无法达成既定的沟通目标。这样不仅可能浪费了一次沟通机会,同时也可能造成关系的破裂,或者影响自己的状态,进而对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产生消极影响(不那么做的坏处)。
我最近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12月中旬疫情爆发,我比较担心家里的情况,于是给我爸打电话,提醒他多注意防护、准备点药,毕竟爷爷奶奶80多了,要小心。上午提醒我爸:戴好口罩出门买点药,买不到跟我们说,我们好想办法。
下午的三、四点问他,结果他还没出门,我立刻炸了,说:都这个时候了,都买不到药了!怎么不早点说!我爸回复说:哎呀,不用担心,反正他们又不出门,没事儿的。我当时心里就像:你怎么这么不负责任!疫情这么严重怎么就不当回事儿呢?一下子就不想跟我爸说话了,选择了沉默应对,随便应付两句就挂了电话。那天下午我自己的情绪状态很不好,整个人很焦虑,一直在心里责怪我爸,还要压着火气还处托人找药。后来虽然找到了药,但还是没能跟我爸就注意疫情防护这个事情达成共识,不仅失去了一次沟通的机会,还让我自己很不舒服(反面案例)。
【where】
当我们发现自己在沟通中出现了沉默、暴力对抗的行为,尤其是在冲突的沟通场景中。这时,让自己停下来,控制想法。
【how】
我们可以通过4步法觉察自己真正的想法、控制想法后,对沟通结果产生积极影响。具体的步骤是:
1、关注行为: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询问: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如拒绝沟通、负面评价对方、指责对方等行为。
比如圣诞节跟恋人约会吃饭,结果对方迟到30分钟还没有解释,见面后可能会说:你太过分了,一点都不爱我!或者说不吃了走吧!这时,停下来,因为出现了暴力或沉默应对。
2、描述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询问: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的?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我们说生气、愤怒,背后还有更准确的感受。比如约会迟到,生气背后的真正感受可能是:被忽视、感到委屈或不安,生气只是一种浅层的情绪,我们要准确表达真正的情绪感受。
3、区分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询问: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尤其关注我们一些过激的言辞或行为背后,是哪些想法造成的。
比如表达:我们的感受是被忽视、委屈。造成这种感受被忽视或委屈的想法是:你不爱我了。
4、澄清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询问: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要区分清楚事实和感受/评价。
你不爱我了,是感受和评价;事实是:对方迟到且并没有向我们解释为什么迟到了。
当我们按照这4步倒推,会发现我们最初表达你不爱我了只是当时主观臆断的想法,真正希望的是对方有重视约会的行为。这时我们就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为,不会沉浸在不好的想法中,无法约会甚至影响关系。
反例变正例:
学了这个拆页之后,我运用这4步探索了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翻身做主控制想法,在跟我爸沟通时更聚焦让我爸重视疫情防护、做好药品储备,我的调整如下:
1、关注行为:我评价我爸爸怎么这么不负责任时,这是沉默暴力的应对,要暂时停一下。
2、描述感受:我愤怒,愤怒背后的感受是:被敷衍、无奈且着急。
3、区分想法:我之所以觉得被敷衍是我认为爸没有责任感、答应去买药却不出门;无助是因为我觉得他很固执、怎么说都不听,着急是我觉得我爸一点不心疼我,我工作这么忙还得分心买药。
4、澄清见闻:事实是-我爸已经60岁了,他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从10:00-15:00没有出门买药是因为他要在这个时间段给我爷爷奶奶做午餐、遛狗,之后再出门;家里有1盒布洛芬。评价是:他不负责任、不听劝且固执、不心疼人。
当我用这4步去澄清了自己的感受、想法,看清了事实,我跟我爸沟通疫情防护的问题时,目标是提醒他注意防护、随时掌握家里的物资情况,我的变化是:
首先我的想法有了调整,不再认为我爸不负责任,我能理解他年纪大了,时间精力有限,且照顾爷爷奶奶做一日三餐+遛狗是个大活儿。
其次我增加了跟爸爸沟通的频率,每周至少一次微信沟通,了解家里的疫情防护物资情况;多问他做了什么、遇到什么事情或困难了、需要我做什么。
最后联动我妹随时补充物资,不再焦虑。
疫情是一个短期持续的存在,我后续跟我爸沟通时会保持觉察,主动控制想法,让家人重视疫情防护,同时家庭氛围和睦、爸爸和我都开心。
A1激活经验:
【让学习者回想自己的A1】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最近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有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沟通场景?
【相关举例】比如:
跟老人商量倒掉剩菜,老人不同意,沟通无果你采用了沉默或暴力应对?
你跟孩子说吃饭的时候要好好吃饭,结果孩子不理,到处乱跑,你当时有没有沉默或暴力的应对行为?
你有个快递到了,你跟快递员说放到家门口,否则不方便取,快递员拒绝了,你的应对方式如何?
【分享一】松晓:
之前有个朋友,她一直在家是无所事事的状态,我很担心她的状态,也多次跟她沟通,提醒她找点事情做、关注自己的健康、提起精神来。每次沟通她基本都是无所谓的状态,最近一次沟通,我就说: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不想管了,选择了沉默的应对方式。
【分享二】徐辉:
前段时间给家里买了一些冷链运送的食品,快递员给放在了一个我不常去的快递柜,我找不到,就给快递员打电话请他帮忙送一下。但快递员说不方便送,让我自己去取。多次沟通没什么用,最后一次给快递员打电话特别生气,选择了暴力应对,直接开骂。骂完了也没办法,自己也很生气。
A1+ 穿越过去,调整应用:
【让学习者分享A1+便签】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回到刚刚的沟通场景中,你有一次重新调整的机会,你如何让自己暂停下来,用这4步:关注行为、描述感受、区分想法、澄清见闻分析场景。
当这 4步完成后,你的想法会有什么变化?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具体4步参考如下】具体步骤我会截图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1、关注行为: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询问: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如拒绝沟通、冷言冷语、负面评价对方、指责对方错误、责骂对方等行为。
2、描述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询问: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的?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3、区分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询问: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尤其关注我们一些过激的言辞或行为背后,是哪些想法造成的。
4、澄清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询问: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要区分清楚事实和感受/评价。
接下来,我们邀请徐辉分享一下,面对同样的场景你是如何用这4步控制自己的想法、产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可能的积极影响产生?
【分享】徐辉:
1、关注行为:当时骂了快递员,是有暴力应对的行为。
2、描述感受:担心、失望、害怕
3、区分想法:失望-快递员太不负责任了,一点没有职业精神;担心-冷链的东西会坏可能会有损失;害怕-对方知道家里的信息,担心不必要的报复。
4-澄清见闻:快递员没有及时送货或调整地址(可能是疫情期间反应慢);食品是冷链的,可能会坏、有损失。
可能的调整:意识到快递员确实没办法及时送货,为了家里安全和食品的损失,可能会选择退货,不是生气骂人。降低自己在安全方面的担忧,避免情绪爆发,也减少损失。
谢谢大家的分享,希望再次遇到同样的场景,我们都能主动控制想法,推动沟通结果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今天关于全部分享。如果后续我们在沟通中,发现自己出现沉默和暴力应对时,尤其是在冲突中,像沟通高手一样,学会用这4步方法:
第一步:关注行为: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
第二步:描述感受:准备表达行为背后的感受。
第三步:区分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
第四步:澄清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
让自己放缓节奏,关注并控制自己的想法,进而产生积极影响,让我们的每一次关键对话都能达成既定的目标,有个好结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