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深度思维》 所属活动: 《深度思维》&《只管去做》&《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等五书同拆——上海申活分舵 线下过级拆+自由拆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学会用系统动力图去分析一个复杂问题

开场: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第一场拆书,很荣幸,然后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然后刚刚也说了,我待了两年还没开始拆书的,所以我叫第一个标签是资深老人拆书新人,这是两年来第一次1-1的拆书。

然后第二个标签我是叫认知控,我是会很痴迷各种思维模型的,就是会喜欢有深入思考那种感觉。

第三个是在词叫链接者,我自己想要做一个把自己跟其他人跟这个世界做个链接的那种感觉。这是我的三个标签。

然后我今天看到一些新伙伴在,先介绍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拆书帮和拆书法,拆书帮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它是一个共学互助的组织,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它是能够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等为出发点的一个方法。它很重要的一点是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是大家每周讨论以学习者为核心,然后去提升你实际应用的能力。

分为一种叫个人学习法和组织用的学习法,就是你既可以自己在家里去拆,也可以在组织大在一场里面就有个拆书家去带领,然后或者以本书为载体,或者以几张便签的载体上去分享。

接下来我就正式开始我的拆书分享,就是今天我拆的这本书叫深度思维,是叶修老师,公众号里面专门研究各种思维方式的,他这本书里面就介绍了9种思维方式,今天我们是其中一种叫系统思维里面的一个片段。

今天大家有没有平时遇到这样的场景,就是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问题,然后碰到问题的时候就是焦虑的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要么是你很着急的把问题解决了,很开心,解决了,过几天这个问题又出现了;要么是你跟同事在协作的时候,大家就吵来吵去,这你的锅,他说这是你的锅,然后最后吵来吵去,事没解决。

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遇到这种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然后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外挂神器叫做系统思维,有一种方法叫系统动力图,就是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可以看一下拆页,然后只要看没有带两张图的那张就可以了。大家如果看完可以抬头示意我一下,谢谢。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接着,就去改变那些可以变化的流向和点。在“减少人员”这个点上,内勤部门主管可以在最开始就选择不要减少人员,或者不要减少那么多。你留出了一部分额外工作力,就为系统提供了缓冲空间,不会因为一点偶然的扰动就启动了整个系统的恶性循环。
因为员工们表现得很差,工作效率低、犯了很多错误,所以主管要为他们提供一种福利——免费减压按摩。员工表现得太差了,所以要为他们提供一些福利?在线性逻辑下这是不可想象的、荒谬的,但在系统思维下它确实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巧妙办法。为了解决问题,你需要很多像这样智慧而大胆的行为。总的来说,利用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主要有以下步骤:


图6 系统动力图
第一步,绘制系统动力图。哪个因素推动了哪个因素?是增加还是减少?哪些节点和流向构成了循环?这是个起到无限强化效果的正反馈循环,还是个起到平衡制约作用的负反馈循环?
第二步,识别那些可以调整的节点和流向。一般来说,涉及人的价值观、信念、思维方式和情绪的东西都是可以改变的(尽管有时候也很难),比如犯错要受到批评是一种信念,它是可以改变的。而生理性、物理性的规律则不容易改变,比如疲劳的大脑容易犯错,老化的机器一定效率低。
第三步,改变那些可以调整的节点和流向。那些制造问题、让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循环,你应该坚决打断它,而关键节点和流向的改变是重要的手段。正如第二步中提到的,这种能改变的东西往往与信念、情绪、思维方式有关,而人们一般又倾向于固守自己的信念和思维。但如果你想要登上更高的层面,你就需要打开自己的大脑,塑造一个开放的心智,敢于并习惯于承认自己的局限与错误,然后做出与众不同的决定。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看到伙伴陆陆续续已经看完了,原文其实是有些难度的,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理解给大家重新梳理一下。原文背景中的老板,他是因为为了这降低成本去裁员,他想的是正好我就裁这么多人,就20%,这个人数刚刚好,而且我能够降低成本,但是导致的结果是公司差点陷入瘫痪,几乎没法正常运行了,这是怎么发生的?

人类的天性其实是有线性因果的思维,就是老板他在想裁员这件事的时候,我只要把人数控制的刚刚好,当然工作的饱和量也上来了,然后也不会去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典型的把三维的问题二维化了,把很多的细节因素全忽略掉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避免或者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做个反向操作,就是把二维的现象和信息把它三维升维起来。我特别喜欢一个老师叫刘润,他有句话叫普通人改变结果,高手改变原因,顶级高手改变系统模型。

我们结合书中的例子可以看一下,大家可以看到上面这张图里面它每个文字的部分可以叫做一个要素,这个要素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然后要素之间的有个箭头的这个东西叫关系,它会造成一个因果,你工作压力会导致错误率,错误率会导致实际错误,这是要素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把这些要素和关系列罗列出来,而且连接起来之后,会发现他们会形成一个的闭环,这个环就是叫循环回路,而这个循环回路它是会不断的持续起作用的。这就是让我们的系统变得复杂的一个过程,在我们这个系统里面的话,很核心的是人员减少了,工作压力会变大,错误率提升,错误提升,然后老板还继续骂你们怎么没干好,工作压力更大,进一步错误率不断的一个恶性循环就产生了,以及这里还有额外任务也会提高压力值在这里的。

这是系统第一步,我们先识别了它的系统循环图,我们为了解决问题怎么办?

首先要改变系统结构,在改变之前的话,第二步我们要看看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你客观规律肯定不能改,你不能违反流动定律,也不能去让水倒流,这种客观性的规律很难改变。但是主观性的人为的想法就是你你主观的觉得这个好,或者觉得他压力大,不是他错误没做好,就是他这个能力不行,所以我要去批评指责,这是主观性的东西可以改变。

把主观和客观分开之后,我们第三步是可以进行对系统进行一个怎么修改。我们在这个里面最核心的其实是看到了批评指责这一条,如果把批评指责去掉,改成叫做鼓励,直接会对工作压力这做进行一个减少,然后这个系统它就改变了,然后整个结果会变得越来越好。

这也是原文中会说,当我发现员工错误的时候,我们要需要的是奖励他,而不是去骂他。这是这样一个不从循环不从系统角度讲就会很难理解的一个结果。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用自己的一个案例再给大家说一下我是怎么去理解的,而去应用这件事的。我以前做过社群,大家可以看翻到第二张纸上面,我在做社群的时候就最开始做运营,因为是跟人打交道的,然后开始一次两次有四五十人五六十人还可以,但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人数开始下降了,然后不知道为什么,然后我们自己也做得好累,天天还我跟这几个创始人的天天还抱怨吵架啥的,但是当时不明白为什么。

然后有一天我们就坐下来,我们也就聊聊到底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大家看这张图,然后很核心的是最中间那个词叫活动形式丰富,这是我们第一步先分析是整个系统动力图,这是第一个要素,因为我们核心是想活动丰富了,大家就来了,活动吸引力高了,你参加人数来了,大家一看人数多了,然后这个活动吸引力更高了,来的人更多了,然后社群不断发展壮大,然后我们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了。

但是我们忘了还有一个负向循环,活动形式是丰富了,但活动复杂度它也高了,然后我们时间精力天天要也应付来了人,然后又跟这边打交道,那边而且我们是每周办活动频率很高,然后天天就没有心思去做别的。本来应该我们可能去要合作要宣传,就其他很多事情去做,但是没办法抽不出身来,然后这样每周的活动质量也越来越低,然后而且又搞不出新东西来了。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去分析哪些可以改,哪些不能改,这是第二步了。这个系统里面很重要的是你活动丰富的,它肯定复杂度高,这是客观规律,就是不一定像物理自然那么强的规律性,但是它也是很说得通的。活动复杂度高了,你必须有精力去维护的,这也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就想想一想活动服务必须是丰富的,大家才会吸引力会高吗?

后来我们研究之后发现不一定,还有一种方式,其实大家来这里一是冲主题来,二是冲来的人,比如说参数加,然后一看资历丰富,三级拆书家什么这10年培训师,然后就觉得很厉害,我就必须来认识一下。然后一看参与者我一看都是各行各业的,然后有各种的兴趣爱好,就觉得很有意思,我想来认识一下,这是很核心的目的。

发现这一点之后,然后我们就改了,我们就利用大家的核心需求就是认识人,我们就把参加者的信息我们给抛出来,当然为了是防止隐私的话,我们是把秘密化了,只能看到说什么职业喜欢什么,一打开这个有意思,然后他当时做这个行业的是不是我能跟他聊聊几句,或者他喜欢我们是不是可以干,了解什么,然后就形成这样一个回路之后,我们活动复杂度就变得很低了。

它活动形式没有那么拘泥了,时间精力消耗也会降低很多,然后我们就有了时间去跟更多的品牌方去合作,然后去探索一些新的活动,探索活动就变成了我们每一个月或者是两个月才会去探索的一件事情。然后这样活动吸引力高了,继续参加人数多了,活动吸引力高了,社区发展壮大了。

这是我用自己的例子把这三个步步骤说了一下,先是画这个系统的动力系统动力图,第二步先看看哪些能变,哪些不能变,最后然后把这个系统改变。

然后额外补充一句,系统怎么改变?你要素变了它就变了,比如说今天我们有13个人,如果再来一个人场地就变了,然后我们之间关系,比如说我今天突然又有一个新参加者,我讲就特别有意思,我要拜好多为师,又突然建立这个关系,这个系统也就变了,只要要素关系变了,系统它就会发生变化。

这个方法它有个边界,我们在划定一个系统的时候,就是要不能无限制的去发散,不然话你万物互联6个人就能找到无限的人,你最好要限定在跟你的事情强相关的1个范围内,然后就不是无限的去搞。这是一个尤其是解决复杂问题最合适。

最后我想到未来在生活中应用的话,比如在我工作上面,然后我们可能我是做工程师的,我们工作上面就最近会碰到很多系统性的问题,不知道这个bug怎么来的,然后我就想回去去用这个方法试用一下。

首先是梳理一下我软硬件的东西,然后包括跟其他部门怎么合作,然后要画个图,哪些是会导致哪些问题,以及互相之间有没有什么制衡,哪些会更好。

第二步就是我看看有没有能优化的地方,就是看哪些是我能做,哪些不能做。

第三步就是去改变一下系统,然后让我的bug会更少一点,对,然后今以上就是今天我的分享,然后大家回去之后也可以试着用这个方法去画一下自己的流程图。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