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我是于丹娜,今天第一次拆书,准备晋级TF1-1。
按照拆书帮的惯例,我先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自己:
1.小学生的妈妈。家里有个费妈的小男孩,需要陪玩、陪学。
2.经历多次转岗。先后从事材料、财务和人力工作。学工科,轮岗做财务;学财务,又轮岗做人力。不断的切换需要不断的学习。
3.喜欢读书学习。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总是要面对各种新形势新问题,为了以不变应万变,提升学习能力才是正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困惑,遇到瓶颈,也非常庆幸这时学习了拆书法,遇到了拆书帮。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拆书法和拆书帮。
拆书法是一种适合成年人提升自我能力的读书方法。相比于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的学院式学习而言,拆书法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
拆书法可以用于个人学习,也可以用于组织学习。
个人学习,可使用拆书便签法,通过重述知识、关联经验、制定规划的方式,把书拆解,吸收精华,提升能力。一般来说,这样读完一本致用类图书可达到参加一场培训的效果。
组织学习,是一群人现场应用拆书法,拆书家将书中相关知识加工后,引导并促进参与人员将该知识关联经验、指导将来,拆为己用。
拆书帮正是一群拆书爱好者基于拆书法进行学习的社群。拆书帮在全国各地设立分舵,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她的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
我被这种拆书法、拆书帮所吸引,成为会员,今天也是正式开启了我的拆书之旅。
本次拆页选自《P.E.T父母效能训练》第103-105页,主题为“我—信息”的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更有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
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父母的感受;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这个部分主要是对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进行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了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例如:孩子上学时说好一放学就回家,但是她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不带指责的行为描述:“你放学之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而不是贴标签或评判:“你不打电话说一声,真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当父母发出“你—信息”时,他们不需要确认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使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快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很懒”等。而当父母发出“我—信息”时,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是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这时,他们开始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内在感觉。
行为如何影响父母:一个有效的“我—信息”常常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就很重要了。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工作。”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工作。”
What
这个拆页跟大家讲了,在孩子做了不被接纳的行为时,家长要帮助孩子改正,需要用到的“沟通三要素”。
Why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沟通呢?
通常如果孩子的行为不被接纳,家长容易有不良情绪,甚至会用指责、批判、威胁的方式来说教孩子,并且默认孩子知道自己的什么行为错了、为什么错了,以及怎么影响家长了。但是事实上孩子完全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为何不被接纳,反而会因为不清楚为什么被指责而迷惑,也会为此内疚、自责。
“沟通三要素”可以帮助家长真实且完整地进行表述,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把整个事件及其内在的因果联系都告诉孩子。这样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什么行为给家长带来了什么感受,产生了什么影响。一旦孩子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就会愿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How
那么,家长们具体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描述事实:不带指责地描述孩子不接纳的具体行为,不要贴标签或者评判。
其次,要说明感受:真实的说明孩子的这一行为给自己的感受,这时要深入体会自己的真情实感。
还有,要谈论影响:谈论孩子的行为对自己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个影响要尽量明确具体。
总的来说,就是要跟孩子“讲事实+说感受+谈影响”。
Where
这种方法通常可以在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改正的时候应用。也可以适用于家人、好友等较为亲密的关系之间,但不适用于陌生人之间。
A1
案例:讲到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的故事。
近期,由于疫情原因,我居家办公,孩子居家学习。他下课时,不管我是不是在工作,就跑过来跟我说这说那、让我跟他玩这玩那、让我帮他找这找那。我因为时经常被打断,感到非常烦躁。如果工作还好的时候,我还会好好跟孩子说两句,并解释解释妈妈在工作,你自己处理一下自己的事情。但是赶上比较忙时,我就喊两句,甚至怒吼,并且责怪的说你烦不烦人啊,这么大了不会自己玩会吗?跟你说说少此了,妈妈工作的时候不要来打扰,你听不懂吗?孩子也会感觉比较意外,不知所措,不明所以,他也会发脾气,顶嘴,之后矛盾升级……
反思:对比拆页,我发现自己的沟通方式确实存在问题,具体如下:
1.我只有说教、指责甚至怒吼,并没有说清楚他的什么行为干扰到了我。这会让孩子产生误解,以为妈妈不喜欢他了,而不是他做错了事情。
2.我并未说清楚孩子干扰我之后我烦躁的感受。我并没有体会到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什么会产生不良情绪。
3.我没有谈论孩子的行为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点孩子是没有感觉的,他并不能理解是他自己的行为影响了我,而是觉得妈妈莫名其妙。
如果我当时按照沟通三要素,这样跟孩子说:“你总是在妈妈工作的时候过来说话聊天(行为),妈妈的工作就会收到干扰,会因为思路中断而烦躁(感受),无法按时完成工作,就得加班到很晚,也就没时间跟你一起玩了(影响)。”
把“行为、感受和影响”都给孩子说明白之后,他应该会好接受,也更容易改变吧。
A2
学习了这种方法,就要指导我们的实践,做出改变。
目标:本月,当我发现孩子上网课精神不集中的时候,计划用“沟通三要素”方式与孩子沟通,希望利用居家学习这一阶段帮助他提升课堂专注力。
行动:关注他上课的状态,当发现他精神不集中的时候,跟孩子说:
“刚才你在课上看漫画书(行为),妈妈非常担心会影响你的学习成绩,并且为此感到焦虑(感受),这样妈妈就会经常督促你学习,给你安排补课,不但会影响妈妈的工作,而且也会占用我们一起玩的时间(影响)。”
以上就是我关于“帮助孩子改正的沟通三要素”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