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申活分舵-线下过级拆:《终身成长》&《效率脑科学》&《非暴力沟通》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人际沟通-充份表达愤怒

开场:

【学习目标&图书介绍-2min】

大家上午好,我是菜心,今天的拆书分享,我们一起来关注人际沟通中的常见状况,当我们感到愤怒,如何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思路,可以避免一些无效的争吵。希望在今天的RIA现场学习结束后,我们再遇到愤怒的状况,可以做到不回避、不焦虑,有张有弛地去推进交流。

F:这次拆页片段选自《非暴力沟通》,一本非常经典的沟通类书籍,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有突出成就,本书便是他的代表作品。

A:微信读书已有87%用户推荐,好评如潮,豆瓣评分也高于8.5分,既经典、也畅销。

B:人际相处是人生课题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分享多年累积的沟通实例,指导我们留意、体会日常生活里的各种谈话方式,并且学着去感受愉悦、愤怒、兴奋、焦虑等等各种情绪,而在情绪背后往往藏着自己和他人更深层次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如果学会合理的去表达和回应这些需要,就会渐渐发现一种平和而神奇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收获人际关系中最珍贵的情意相通,享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今天的拆页是关于“表达愤怒”,先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阅读一下拆页原文。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来看看充分表达愤怒的具体步骤。

首先,停下来,除了深呼吸,什么都别做;不去指责或惩罚他人,只是保持安静。

接着,看一看是什么想法让我们生气。例如,无意中听到某人说了一些话,使我们相信自己由于种族的缘故遭到了排斥。感知到自己的怒气时,如果停下来,便会看到头脑中盘旋的想法:“这太不公平了!她这是种族歧视!”我们知道,所有的评判都在用可悲的方式表达未满足的需要。

于是,接下来的第3步是:与这些想法背后的需要连结。如果指责某人是种族主义者,我们的需要也许是融合、平等、尊重或者与人连结。

为了充分表达自己,我们要采取的第4步是开口表达愤怒——怒火此时已被转化为感受和需要。然而,表达此时的感受也许要很大的勇气。对我来说,生气并冲着人们嚷“你这样做是种族歧视”是很容易的,甚至还会感到很畅快。然而,要说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要,却可能令人却步。

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也许可以试着和对方说:“你走进房间后,开始与其他人聊天,却没有和我说话。接着,你开始议论有关白人的种种。当注意到这些时,我的胃非常不舒服,我也很害怕。这使我意识到,我非常希望受到平等的对待。我想请你告诉我,听到这些话,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讲解引导-3min】

【what】提到愤怒,我立马想到的是充斥在各种生活场景里的“争吵”。比如昨天,我表姐因为家里长辈的频繁催婚,再次跟她妈妈大吵一架,然后强行中止了家人间的对话。很明显,这种通过“争吵”去释放愤怒的行为惯性,往往带来更多的沟通困境。首先,争吵对于促进双方的交流毫无帮助;其次,容易造成亲密关系中的互不理解。

【how】而这段拆页的内容,可以提炼出三个步骤,帮助我们在愤怒的状况下,不回避、不焦虑,自如地去推进交流:

第一步“停一下”:通过深呼吸,短暂的放空一下,再次确认大脑和身体的反应,比如:大脑发胀、双手发抖,的确气地不行了。

第二步“问一下”:为什么会气成这样?比如,在我表姐和家人的对话中,她妈妈很强硬得说了一句:“女孩子就应该要结婚、生孩子……”。“应该”这个词一出来,就立马勾起了我表姐对于权威式说教的反感。这句话,成了生气和愤怒的导火索。因此,这个步骤很关键,在回忆和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听到的一些话、看到的一些动作等,找到引起我们愤怒的本质原因。

第三步“想一下”:愤怒是情绪和感受的体现,可这种感受背后,我渴望的是可以被理解、被尊重,渴望和家人有好好交流相处的链接。

第三步“说一下”:最后一个步骤,是主动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问完自己为什么生气之后,我们就能探寻藏在愤怒情绪背后,是某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比如关于催婚,家长可以分享自己的婚姻观、生活观,但不能是观念的强行输送,孩子们也拥有自己日新月异的生活观,同样需要被家人们听见和尊重。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因此,再回到长辈对晚辈的催婚案例中,我也因为类似的催婚,跟我堂哥争吵过一次。我是冷暴力型,不回应、不沟通。同样的,带来的后果,也是造成亲戚之间的互不理解。如果再回到被催婚催到生气的状态下,我会先深吸一口气,再次确认自己的感受,既生气、又委屈,还有一些失落和伤心。然后,问一下,为什么自己生气?催婚的那些言语真的很难听,仿佛家人们都在指责我。再想一下,原来我渴望的是他们能好好听我说话,尊重我的生活观念,我希望家人们之间能有情意互通的亲密。

想到这里,我意识到,我可以这样来回应催婚:

“首先,我看到你们在适当的年纪结婚,组建家庭,甚至共同养个孩子,这种幸福我也很羡慕。只是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像我这样,工作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跟你们熟悉的工作节奏和生活习惯很不一样,暂时没有结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你们直接说成我的责任,我其实很委屈的。幸福也有很多种形式,我也在努力去找自己适合的生活方式,你们也要学着理解,像我这样暂时没有结婚的人,未必就一定不幸福。”

这样的回应,一方面避免一段好好的交流因争吵而强行中止,另一方面,先回应了家长的关心,也真实表达自己在当下的生活态度。不回避、不焦虑,平和地与家人探讨和交流。

【where】当然,以上三个步骤的运用,我认为需要区分沟通对象。生活中的亲朋好友,如果对方有耐心、可以好好说话,那么我们尝试来引导,尽力推进交流;如果碰上某些固执甚至偏执的长辈,那么停下来、深吸一口气,问一下,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就可以了,多说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