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所属活动: 【拆书帮宇宙中心分舵NO.450】幸福的方法+如何自我对话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如何自我对话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大梦儿,我的三个标签分别是分舵财务长老、健身新手、拆书重启者。为什么要重启拆书呢?我刚开始拆书时还是很积极的,但是过级失败了1~2次后,我就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拆书不行,很害怕下一次又失败了,于是就拖着不拆书了。今天的拆页就和如何应对内心对自己的质疑和批评有关。

学习目标:
希望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次 RIA 现场学习后,能够了解到受内心批评影响的危害,并且通过现场练习,掌握应对内心批评声音的4步法。

图书介绍:
我本次拆解的图书是《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F:这本书的作者菲利帕·佩里来自英国,是一位从业20余年的资深心理治疗师、专栏作家,她参与制作了BBC的相关系列纪录片;这本书用育儿理论讲透了亲子关系,以及围绕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所有的人际关系。A:与其他的亲子教育书不同,本书的目的不是告诉你一些小技巧来教养孩子,让教育变得简单。它在内容上更深一个层次,帮我们窥探出关系的本质--感受,更花了很大篇幅来说明亲子教养传承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无意识及不加干涉的情况下,你的父母是怎么对待你的,你就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而你孩子的童年也会复刻你的童年。B:过去的经历影响着现在,也许你经常在内心深处对自己吹毛求疵,批判着自己,比如“我太胖了”,“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这种内在的负面声音会影响判断能力,放大低落的情绪,打击自信心,使自己觉得样样不如人。今天的片段中为大家提供了应对内心批评的4步法,帮助我们觉察出自己最初的目标,肯定自己、提升自信心。

下面小伙伴们可以读一下原文片段,完了后可以告诉我一声。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当你注意到自己如何自我对话时,你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并决定自己想用哪种方式来倾听那个声音。伊莱恩就是这样学会因应那个内在批评的声音的:
我下定决心不要把这个习惯传给孩子,我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样害怕失败,那实在太令人灰心丧气了。
以前我会和那个声音争辩,但是每次都输(此外,争辩也消耗了我太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最近我发现,最好的方法是别理会那个声音。
我把它当成一个难相处的同事看待,我告诉它:“好吧,反正你有权表达意见。”
我试着去做那个声音叫我别做的事情。为了不让孩子失望,我努力克服恐惧,好让孩子知道失败没那么糟糕。尽管那个声音叫我放弃画画,我还是重拾画笔。我不去评判自己画得怎样,而是训练自己去注意我为什么喜欢画画,并找出我最满意每幅画的哪个部分。这样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我变得更有自信,不仅对我的绘画如此,对整体的生活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把伊莱恩做的事情分解成几个步骤,就像以下这样:
1. 首先,找出那个声音。
2. 别理会那个声音,也不要和它争论,把它视为一个难相处的人就好。它讲什么,听听就算了,别放在心上。例如,你可以心想:“反正你有权发表意见。”
3. 走出舒适区。去做内在批评者说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会因此找到更多的自信。当你开始怀疑自己时,就回想你做到的事情。
4. 意识到你把自我批评传给孩子的危险。知道那个危险性,会让你更有动力去注意它。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片段中“内在批评的声音”,是一系列负面性思维,由破坏性的想法、态度和信念组成,还包括与这种思维方式相伴而生的愤然、恼火或悲伤的情绪。它往往带有贬低语气,放大低落的情绪,会引导我们以不利于实现目标的方式行事。

当我们想要做某件事时,时不时有一个声音说“不要去做,因为那不会成功的……因为不擅长……因为会丢人现眼……”于是,我们很容易就打退堂鼓,劝自己别做了,以免失败。

这些批评的话多是对个人的贬低,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不是指那些描述事实的批评话语。例如“考试分数59,差一分就及格了。”这就是表达的一个事实,不含对个人的攻击,是可以接受的。

<why-前因后果>
这些内心批评的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影响自己的判断,浪费很多的时间犹豫徘徊,最后选择放弃、逃避,结果还是让自己失望。这样下去,很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又会批评自己缺乏冒险精神、不够努力、没有恒心毅力、太脆弱、对任何事都没有真正的热情或缺乏专业知识,甚至都会承认这些都是事实。
我自己经常会无意识的批评自己,觉得自己不行。就拿这次拆书来说吧,当时我选好这个片段后发给师父王丽,问一下是否适合拆书。师父看了这个片段后,提出了好多问题,比如“内在批评的声音是什么意思?”,”方法步骤怎么引导实现?“等等。我听了后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心想”完了,这个片段太难了,我拆不了了,肯定过不了。“于是,我就和师父商量要不换片段吧。师父立刻就点出了我的行为很符合片段的内容--自我贬低、批评。

那么如何应对内心批评的声音呢,这个片段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选择,通过改善自我对话来应对内心的批评。怎么改善呢?就是把内心批评声和自我分离开来,把它当作另一个个体来应对。
<how-行动步骤/建议>
原文片段分了4个步骤:
1.找出内心批评的声音:这一步强调的是要能觉察出内心批评的声音。比如说“你实在是太失败了。”“你不值得拥有这些。”“你太胖了。”“你不够努力。”“你不够专业。”当心里有这样类似的想法时,要能够意识到这又是在批评、贬低自己了。
2.不理会批评声:这一步是把批评声拟人化,把它当作一个难相处的人,比方说某些难相处的同事、邻居,不要理会他们说的难听话,听听就算了。可以心想:“反正你有权发表意见,关我什么事。”
3.走出舒适区:很简单,去做内在批评声说你做不到的事情,一句话,干就是了,本身干这个行为就是值得肯定的。多找找做了之后自己有什么收获,哪怕很小的地方。比如文中提到的例子,不是评判画得不好,而是发现画的哪部分还不错,找出喜欢画画的原因。
4.谨记危险性:这一步强调的是要意识到内心批评声的危险性,来增强改变的动力。因为这些声音不仅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对自己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这里提到孩子,是因为这本书和育儿有关,也是为了更有说服力。我们小伙伴有的可能还没有育儿,但想想将来,大多数都会有孩子哈,干嘛现在不开始改变呢?宜早不宜迟。
那么如果我现在重新回到和师父对话时的情况,面对师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我的内心打击我“你肯定拆不了了。”我可以这样来应对:
1.找出内心批评的声音:觉察出“你肯定拆不了了。”这句话是在批评、贬低自己。
2.不理会批评声:心想:“反对者你咋又来了,好吧,随你怎么说,反正你有权发表意见。”
3.走出舒适区:做出拆书的第一步,整理出2-1的逐字稿框架。做的好处:积累拆书经验,兑现了拆书承诺。
4.谨记危险性:这几天经常提醒自己如果服从内心的批评声,危害性大大的。不仅仅是自己,还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孩子。想到这些,就会让我更有动力做出改变,完成拆书。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拆书家提问设计: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场景,当你想要尝试某件事,或者遇到困难时,你的内心总会有一种反对或者批评的声音,想要击退你。如果你有类似的经历,那请回想一下当时的场景是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想一下。
哪一位小伙伴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案例?
学习者案例记录:
王同学:去年想做二房东,和2个房东谈了后,觉得房东不好沟通,前期成本投入大,万一亏本怎么办?成功困难很大,没有信心,疫情又拖延了,最后不了了之。


A1+反思加工
拆书家提问设计:
谢谢王同学的分享,如果现在时光倒流,让我们重新回到刚刚大家想到的那次场景中,按照今天片段中提到的应对内心批评的4步法,你会怎么做?
给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想一下,并且加工一下自己的案例,最后按照下面的提示写出来。

场景:?

1.找出内心批评的声音:
2.不理会批评声:
3.走出舒适区:
4.谨记危险性:
(注意:时间限制5分钟)
哪一位小伙伴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王同学:

场景:去年想做二房东,和2个房东谈了后,觉得房东不好沟通,前期成本投入大,万一亏本怎么办?成功困难很大,没有信心,疫情又拖延了,最后不了了之。
1.找出内心批评的声音:“自己肯定不会成功,会失败,会砸手里。”
2.不理会批评声:分离出内心批评的声音,把它当作另一个人,“反正你又发言权,与我没有关系。”
3.走出舒适区:找一套房租了,试试看。
4.谨记危险性:如果这件事不去尝试,以后新的事情难道也不去试试吗?如果不做的话,就不会又更多的创新、机会了。这种行为也会影响未来的孩子。总得尝试以后才会知道结果是什么,这些内心的批评声不一定是真的。

嘉璇同学:

场景:有做短视频分享的想法,但总觉得要完美,担心视频内容不好怎么办,坚持不下去怎么办?就一直没开始做。
1.找出内心批评的声音:“担心视频内容不好怎么办,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2.不理会批评声:对内心的批评声说“没有人一开始就成功、完美。”先做成,再完美。
3.走出舒适区:开始第一步,写计划,搭框架、脚本、整理思路、更新频率。
4.谨记危险性:有个13岁的孩子,是孩子的榜样,给自己一个动力,把这些事开始做起来。

总结:

好,谢谢大家的分享。希望这个片段对大家有帮助,当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够用上应对内心批评声音的4步法,来激励自己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