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程兰沣,我的职业是一名正面管教的讲师。在正面管教圈里,大家都叫我程程妈,因为我和大多数妈妈一样,有了孩子后自觉不自觉的我们就变成了某某人的妈。因为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宝程,老儿子叫福程,所以我就成了程程妈。我和拆书帮的结缘来自于正面管教的导师贝妈。我在她带领的一个读书会上知道了拆书帮,还知道了《这样读书就够了》,我对这种新式的学习方法有了深深的迷恋。在2014年我开
始申请加入,申请的过程中结识了雄赳赳和于海,最后加入到长春分舵的筹办组里。目前已经完成了30个便签的练习,和大家开始升级打怪!期待自己早日成为三级拆书家,以学习者的身份开始我的分享成长之路。
我今天要过TF1-1,我今天带拆的书名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这本书被誉为沟通类的圣经,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用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和书相配套的还有非暴力沟通的课程。我今天带拆的拆页节选自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第136页-137页。
在开始带拆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和以及什么是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就是强调把图书的知识拆页转化为学习者的能力。拆指的是转化和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原文片段。
[美]马歇尔-卢森堡著
阮胤华译
华夏出版社
定价:29元
《非暴力沟通》,摘编自136~137页
在我看来,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正使它难以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动。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为此,我建议,与其沉浸在“合理的愤怒”,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这也许需要一个过程,但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将会有意识的用“我生气是因为。。。”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大家已经看完原文片段,接下来我们对原文片段做一个讲解和引导。首先,我想请大家回想一下,
我们是否遇到过累次这样的情况, 假设我们和爱人一周前就约定了看电影的时间,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电影已经演了一半,,你爱人才姗姗来迟。我们通常会很生气,会问爱人:我们一周前就约好的时间,让你来陪我看场电影,有这么难吗?什么事都比我重要,是吗?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然后爱人就会很生气的说,单位临时有事,难道我扔下领导,扔下工作,陪你来看电影?那工作还干不干了?我们吃什么喝什么?再再然后就是两个人都很愤怒。
为什么我们的沟通会经常以愤怒和生气来结束呢?主要是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多数没有没有找到自己未满足的需要。比如看电影的这个故事,其实女主人公的内心需要是:我很爱你,我想和你有个单独在一起的时间,不被打扰,完整的就是你和我的单独时间。当她找到了自己内心的需要时,她可以用“我愤怒是因为+我的需要”来表达。比如这位女主人公,她可以这样表达:我生气是因为我很爱你,我想和你有一个单独的完整的就你和我在一起的时间。我们来看一看,下次我们再约会时,有什么办法可以保证我们的时间是完整的,不被打扰的,好吗?当女主人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发现,女主人公会把精力用在向内求上,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然后关注于问题的解决。当我们关注于自己的内在需求时,对方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也会把精力用在解决问题上,而非找理由上。
反之,当我们用“我生气是因为她们”这个思维方式时,我们的谈话方式就变成了“我生气是因为他总迟到,电影都演了一半了,他才来。我和他提前一周就约好了,结果还是迟到,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我?”我们会发现,用这种思维方式时,女主人公的的关注点在她们上,当我们说“她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精力是向外求的。我生气都是因为别人犯错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会导致争吵和战争。
所以我们再进行沟通的时候,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用“我生气是因为”代替“我生气是因为她们”两个很相似的句式,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去掉“她们”,会引导我们的思维向内求,去关注自己的需求,加上“她们”,就会向外求,容易引起争吵和战争。
A1:我记得我和我老儿曾经发生过一次很激烈的争吵,那次争吵的结果是我生气,孩子哭闹不止。具体事件是:
福程在零上32度要穿着冬天的带毛的棉靴外出,我反复劝孩子,天太热了,你的脚会热的受不了,这是大冬天穿的鞋子,我们冬天再穿,现在要穿夏天的凉鞋。福程非常不愿意,梗着脖子说:我就要太热,我就喜欢脚热。我继续劝,热了就要回家换,你可能在外边就玩不了多少一会儿了。福程继续说:我不怕热,我就一直穿着它玩。我继续规劝,都不见效后终于勃然大怒,威胁孩子说:要不就穿凉鞋外出,要不就在家待着。你自己选择吧!福程不同意,大哭大闹。
用“我生气是因为他们。。。。”这个句式来表达的话,就是“我生气是因为福程死活都要在伏天穿着冬天的棉靴出门,脚会捂坏的,这个孩子太不听话了,太任性了。”
这个事件就是我用我的价值观在评定孩子的行为。我认为是孩子不听话,大夏天的非要穿棉靴。我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我没有看到我自己的内在需求是什么,所以这个关注点都在别人身上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我和福程的权利之争。结果是俩都很生气。
A2:
接下来我用原文 教给我们的方式重新和孩子做一次沟通。我可以这样说:
儿子,我生气是因为妈妈很担心,妈妈担心天太热,你的的棉靴可能会让你的脚流汗不止,你会很难受,你愿意穿一双让你感觉很舒服的鞋吗?
当我用我生气是因为+加上我的感受时,我在表达我自己的感受,我看到了自己的内在需求。我的内在需求就是我要尽到做家长的职责,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果福程愿意换上凉鞋,那结果自然是很理想的。如果福程不愿意换上凉鞋,我就为我自己的需求负责。我的需求就是尽到一个母亲的职责,在孩子感觉热的时候给与必要的支持。所以我为我自己的需求负责的方法就是我带着一双福程的凉鞋外出。当福程感觉到很热的时候,他需要的时候我给孩子提供凉鞋。福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满足了他自己的需求。福程的需求就是我喜欢棉靴,我就是要穿。那就允许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允许孩子自己去尝试,孩子在自己的尝试过程中会慢慢习得一些宝贵的人生技能,比如要穿与气候相适应的衣物。
后来我用书中的方法去和福程进行了沟通,福程的选择还是穿棉鞋,在福程玩了一会儿后,福程感觉到了不舒适,跑到我的面前说:妈妈,这靴子让我的脚不停的下雨,还让我的脚感觉很闷,我不想穿它了!福程换了凉鞋后玩的非常开心。从这次以后,福程再也没有在夏季选择厚重的衣物外出,当然包括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