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 所属活动: 线上定级第十场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我”和“你”的语言

开场:

【开场】

各位爱学习的小伙伴,大家平安!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来拆书。


【自我介绍】

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3个标签:IT主管、拆书家、声音爱好者。

IT主管:服务上市公司10年+,通过信息化、物联网、数据应用,打造智慧工厂、助力公司生产和经营;

拆书家:一切不改变行为的学习都是极大的浪费,我们一起拆为己用;

声音爱好者:好声音是一场修行,慢慢来,持续做,会更快,修声即修心。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学习以后,当学习者需要提醒是对方问题或和对方对质时,能够通过陈述行为、影响、诠释、感受等“我”语言【澄清】来表达抱怨【行为】,避免语言上进一步冲突【界定】。


【场景法介绍书籍】

我今天要拆解的书是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一起写的《沟通的艺术》。

【场景】在我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问题是他人的过错,比如工作中你给下属安排好任务和完成时间,下属表示知晓任务细节并一口答应保证肯定完成,到时间了却没见他交付成果;又比如生活中你和爱人约好晚上7:00一起在家过结婚纪念日,你张罗好一切,却迟迟未见TA按时到家,电话又一时联系不上……

【提问】那针对这类需要提醒是对方过错的问题,我们要如何和他沟通,让对方欣然接受并为此承担责任,却不引起冲突呢?是和自己的不良情绪一起,一个人静静呆着,旁人勿进?还是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还是顺应自己的情绪和心情,大发雷霆,把他/她狠狠骂一顿?大家之前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的?

【影响】如果压抑自己的情绪,忽略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久之就会变成一个无主见的老好人,问题得不到解决,情绪不断积压后总有一天会火山爆发,且一发不可收拾;如果你不顾后果的大发雷霆,那一场语言上的战争就会一触即发,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甚至会伤害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解决】《沟通的艺术》是一本寓教于乐的沟通学权威教材,极具操作性的健康关系指南。这本书给到我们很多处理人际关系冲突的沟通方法,尤其是今天“我”语言的拆页学习,不但表达了自己,也让对方听到了你的想法,还明白了自己情绪的来源。让我们不仅做一个好的沟通者,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阅读原文拆页】

那什么是“我”的语言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来阅读原文拆页,完成的小伙伴可以在评论区回复1。

片段选自《沟通的艺术 插图修订第15版》 第六章 语言:障碍与桥梁 P212-P213

“我”和“你”的语言 我们已经了解,使用“我”字陈述是说话者接受对信息负责的一种方式。相比之下,“你”的语言(“you” language)则表达了说话者对对方所下的论断。

使用“你”的语言会激起对方的防卫。使用“你”字陈述通常意味着说话者有资格去评断他人,却不意味着是个好主意,因为即使这个评断是对的,绝大多数听者也不愿意接受。

幸运的是,“我”的语言为说话者提供了一种较为准确同时不那么挑拨的方式来表达抱怨。使用“我”字陈述表明说话者愿意为自己所表达的抱怨负责,因为他只描述了自己对他人行为的反应,而没有对行为的价值做出任何评判。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强化概念讲解】

好的,大家都已完成阅读了,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反馈!

相信大家对“我”和“你”的语言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接下来由我为大家做下简单的解读。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沟通中,不同的人称代词的使用会传递或者推卸责任的感觉。

【概念讲解】

在这个拆页里,我们看到作者为我们阐述了“我”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那什么是“我”语言呢?我们一起来看第1个例子。

1. “你每次都把这个地方弄得一团糟!"

拆书家:这是“我”的语言吗?

学习者:不是。

这句话的主语是“你”,表达了说话者对对方下了不爱干净的论断!那如果主语是“我”,就是“我”语言吗?

来看第2个例子。

2. 我看你每次都把这个地方弄得一团糟!

拆书家:这是“我”的语言吗?

学习者:不是。

虽然主语是我,但和第1个例子一样,说话者还是对对方下了“不爱干净”的论断

来看第3个例子。

3. 你看看这个地方,都几天没有打扫了!

拆书家:这是“我”的语言吗?

学习者:不是。

这句话的主语是“你”,表达了说话者对连续几天没打扫个行为进行了抱怨

我们再来看下第4个例子。

4. 你这个地方找个东西都要翻半天!

拆书家:这是“我”的语言吗?

学习者:不是。

这句话的主语是“你”,表达了说话者因房间乱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抱怨。

我们再来看第5个例子。

5. 你这个人好懒,这么乱的房间都能忍受。

拆书家:这是“我”的语言吗?

学习者:不是。

这句话的主语是“你”,表达了说话者对房间乱的原因进行了诠释,用了“你”字开头,对方就被扣上了“好懒”的帽子。

通过上面5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如果用“你”字开头进行表达,意味着说话者有资格评断他人,充满了抱怨和不满,大多数人会起防卫心,即使这个评断是正确的,听者也不愿意接受

我们来看最后一个例子。

6. “我看到这个房间很乱,我找个东西都很难,好像房间乱对你来说并不重要,我还是喜欢整齐干净的房间,这就是我为什么这么烦的原因。”

拆书家:这是“我”的语言吗?

学习者:是。

说话者站在“我”的角度描述了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反应,却不做任何评判。

拆书家:相比前面5个例子,大家是不是觉得“我”语言听起来感觉好多了?

学习者:是的。

拆书家:是不是显得既准确又不挑拨

学习者:是的。

拆书家:表达者愿不愿意为自己表达的抱怨负责

学习者:愿意。

因为这句话是我说的,是我的想法和判断,供你参考,当然,你也可以不参考。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我”语言的核心特点:使用“我”作为主语,站在“我”的角度,陈述我相关的内容作为信息主体进行表达。

那主语和信息主体哪个部分最难?信息主体。那我们有哪些表达方式可以作为信息主体呢?

【How】

一起来看下“我”语言4种表达方法,也是刚才例子中信息主体的要点整理:

1. 描述行为(我看见)

2. 我的诠释(担心、忧虑)

3. 我的感受(情绪)

4. 后续影响(对我的影响)

这4种表达方法,选择其一或综合运用都可以,同时表达的顺序也不固定,依据实际情况和我们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而定。

【案例】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语言的表达方法,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小王与男朋友小张约好,早上7:10来接她去上班。但是小张整整晚了半个小时。在小张出现的时候,小王发飙了:“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啊?约好的时间不准时,你脑子里在想什么啊?”

小王刚才用的是“我”语言,还是“你”语言?“你”的语言。小王这样说,是不是充满了对男朋友小张的抱怨,也在评判他,把迟到的责任全部推给了他?是的。那小张会接受么?不会。我觉得他不但不会接受,估计还得郁闷一整天,继续吵架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小张赶紧回答:“我最近工作特别忙,昨晚加班到很晚,我也要赚钱为我们以后的生活打拼呀……“

拆书家:那小王是否要反思下自己刚才的抱怨?

学习者:是。

拆书家:小王如果不改变刚才的说话方式,搞不好他们还可能会分手,是不是?

学习者:是的。

那如果使用“我”的语言,小王可以怎样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抱怨呢?

你没有准时来接我(描述行为),我上班迟到被领导批评了(后续影响),好像我能否准时上班对你来说一点也不重要(我的诠释),这就是为什么我这么生气的原因(我的感受)

使用“我”语言不仅表达了自己,也让对方听到了你的想法,还明白了自己情绪的来源。相信这样到位的表达,小张一定能明白小王的意思,下次肯定能说到做到。

【适用边界】

在他人不认为、没有察觉到是他的问题或对质的时候,为个人的想法、感觉和意愿负责任,避免误解和冲突,使用“我”语言;

在有他人导向的信号,尤其话题正面时,表达对他人的赞美或包含他人时,使用“你”语言。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编剧本】

经过刚才的讲解,现在就到了我们自己应用“我”的语言时候了。

请大家想一想,在未来的生活中,可能会发生哪些需要提醒是对方问题和对方对质的场景呢?

比如说老公回家早了,啥也不管,就瘫在沙发上玩手机,是不是要骂他一句:“你就知道瘫在沙发上玩手机!”;或者朋友在你面前讲了一个很低俗的笑话,搞得你对他很有意见,是否直接回他一句:“你有时候真的很粗鲁!”;又或者部门组织出去游玩,有个同事提了一个你已经去过好几次的地方,你会不会吐槽说:“你这个主意真失败!”……

请大家想象下类似的场景,可以先列关键字,然后用5分钟的时间写个小剧本,设计出角色、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白、动作等。

要求:

1. 剧本中场景是大家未来生活或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

2. 剧本情节中需要用到“我”语言表达的四个方法(描述行为、我的诠释、我的感受、后续影响);

3. 剧本完成后,我会邀请一位小伙伴用3-5分钟的时间来表演他/她的剧本。

已经完成剧本的小伙伴可以在聊天区回复1,我会邀请你来分享你的剧本!

【学习者案例记录】

玉莲老师分享剧本

时间:未来的上班工作日

地点:教研室

角色:主任小钱、科员小蔡

背景:小钱发现小蔡今天一直没来上班,打电话确认情况

经过

小钱:小蔡,我看到下午4:00,你都没有到教研室上班(描述行为),你是出了什么事情么?(我的诠释)我很担心(我的感受),你能告诉我原因么?

小蔡:谢谢主任关心。昨天我的学生生病了,我带他去医院,整整呆了一天,昨晚很晚才到家。因为很累,躺下就睡了,错过了上班时间。非常抱歉,我没有及时和主任打招呼。

小钱:噢,我明白了。下次有情况记得和我反馈。

小蔡:一定一定,谢谢主任!

结果:小钱用”我“的语言,提醒小蔡承当没来上班的责任,得到了小蔡的如实反馈,避免了了一场误会。

拆书家反馈非常棒,非常感谢玉莲老师的精彩分享,站在我的角度,完美演绎了小钱阐述自己的相关信息,例如描述行为、诠释可能、说出感受……用这样的方式去沟通的话,相信对方不会引起防卫,一定会主动说出自己的问题。

晶晶老师分享剧本

时间:明天

地点:家里

角色:妈妈、儿子

背景:提醒儿子快点完成作文

经过

妈妈:宝贝,我看你今天的作文是不是还没写好呀?(描述行为)是不是你写的时候,没有列好提纲和内容,给自己设定一个具体的完成时间呢?(我的诠释)妈妈对此既担心又着急(我的感受),这样下去,妈妈觉得不利于你养成一个很好的写作习惯,这样下去学习效率低,没有成就感,影响你的休息(后续影响)。妈妈希望你能调整自己的写作习惯,记得先完成,再完美!

儿子:好的,妈妈。我知道自己的问题了,接下来我会给自己定个时间,写之前先列提纲和内容,相信我只要坚持就一定给改掉这个坏习惯!

妈妈:对,妈妈肯定相信你啦!

儿子:谢谢妈妈,我这就去写作文啦!

妈妈:宝贝真棒!

结果:妈妈用”我“的语言,指导儿子找到了问题原因,当日儿子早早完成了当天作文。

拆书家反馈:谢谢晶晶老师的精彩分享!我想作为晶晶的孩子非常幸福!如果我的妈妈会用”我“的语言,就会考虑到我的感受,来提出对我的一些要求。我作为孩子肯定主动去改变,按妈妈的要求去完成作文!

【小结】

今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了“我”语言的概念、作用和表达方法:

1. “我”语言的概念:使用“我”作为主语,陈述我相关的信息作为信息主体进行表达;

2. “我”语言的作用:给人感觉在描述客观事实,不对行为评判,不容易引起防卫;对应的“你”语言会给人感觉评论、断言的感觉,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

3. “我”语言表达方法描述行为、我的诠释、我的感受、后续影响

非常感谢各位小伙伴们的积极参与,期待大家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对“我”的语言学以致用,避免语言冲突,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我们一起拆为己用!

下次拆书活动,我们精彩继续,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