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游戏养育》 所属活动: 11月12日 钱塘区等一个爱读书的你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具体反映孩子正向行为

开场:

大家好,欢迎大家一起来拆书。我姓骆,叫我晓骆吧。接下来我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自己:

首先,我是父母游戏力讲师,践行游戏养育有2年了,深深体会到游戏力”轻松养育”的魅力。因此致力于游戏力的传播。

其次,我是儿童游戏咨询师,持续参加督导一年了,我相信这是另一种滋养孩子的美妙方式。

最后,我还是新手拆书家,这是我的第一拆。

【拆书帮介绍】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什么是拆书帮。

“拆书”就是把图书的知识拆页转化为学习者的能力。

“拆书法”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合于成年人用来提升能力和解决问题。它打破了“以知识为中心”的常规思维,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倡学习者把知识与自身经验进行关联,并规划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拆书法”分为应用于个人学习的RIA便签读书法和应用于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法。前者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后者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一起把知识拆为己用的过程。今天咱们正在进行的就是RIA现场学习法。

无论是个人学习,还是组织学习,咱们都有提到RIA,对吧。那RIA指的是什么呢?

其中R是Reading,代表阅读原文;

I是Interpretation,代表复述理解;

A是Appropriation,代表拆为己用。

A还有几种做法,这里介绍一下A1和A2的做法:

A1指向过去。把知识与自己过去的成功案例和失败经历进行关联。

A2指向未来。注重将原文片段中的知识点规划运用到将来的目标和行动中。

“拆书帮”是拆书法爱好者的学习基地,全国有50多个分舵,比如我们杭州光明顶分舵就是其中的一个。拆书帮分舵是一个非营利性的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很荣幸有机会加入到这样一个有追求的组织中,跟大家一起学习成长。

下面进入今天的第一拆哈。这个片段源自于《游戏养育》这本书。该书是我的督导老师郑如安所写,书中融入了他二十多年的儿童游戏治疗从业经验。如果你想要用游戏的方式轻松应对育儿问题,可以读一读本书,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下面我们进入R环节,阅读原文片段。请大家花一分半钟进行阅读。阅读完后,请举手示意我下,以便我了解大家的进度。

(R环节:2分钟)

R原文片段:

主题:具体反映孩子的正向行为

来源:《游戏养育》P51-52

我们知道提醒本来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当爸爸妈妈针对某件事情、某个行为提醒超过三次时,这个提醒就变成了唠叨,甚至可能隐含着爸爸妈妈不相信孩子,也可能反映着爸爸妈妈的焦虑。

具体反映孩子的正向行为

为避免因为提醒而不知不觉地伤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爸爸妈妈不妨参考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反思自己的养育态度。如果你的言语中经常出现类似上述口语实例的说法,那就要知道自己真的做了太多的提醒。

第二,以具体行动替代口头提醒。当你要提醒孩子做某些事情时,转个念头吧,用行动带着孩子完成你期待他做到的事情,例如牵着孩子的手到书房读书,自己也关上电视或手机,专心地陪着孩子。

第三,以具体行动表达对他的支持。例如想要提醒孩子考试就要到了,不如端一杯果汁给孩子喝,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与支持。当你看到孩子回以友善的表情或言语时,也有助于减少你的焦虑与担心。

第四,具体地反映孩子的正向行为。提醒多半都是在强调孩子没有做到或没有做好的事情。现在我们要换个态度来与孩子互动,就是具体地反映孩子的正向行为,例如:

“我看到你开始写作业了!”

“我看到你已经写了五行作业了!”

“我听到你在背英文单词!”

上述四点中的后三点其实就是建议爸爸妈妈学习具体地反映孩子的正向行为,可以是口头反映,也可以是具体的行动,重要的是聚焦在孩子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提醒孩子可能会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情。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我注意到大家都已经看完了,我们进入I环节:

(I环节:3分钟)

(why)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忍不住提醒孩子这,提醒孩子那。我们太想让孩子做好一些事情,提醒就会变得啰里啰嗦。有时候话里话外还会带着担心和不信任,说话就变得有些伤孩子自尊和打击孩子自信心啦。那我们怎么做,可以更好地提醒孩子呢?

(what)我们可以试试“具体反映孩子正向行为”的方法,该方法需要爸爸妈妈把目光放在孩子的正向行为上,并将自己看到的正向行为具体地说给孩子听。

(how)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四步去做:

第一,觉察自己的做法。看看提醒孩子的次数、语气、用语等是否让孩子不舒服。

第二,用做来提醒而不是说。带着孩子去做到,例如:搂着孩子的肩膀,将TA带到洗漱台前。

第三,用做来表达关心而不是说。例如:想让孩子早睡,不如睡前给孩子递上一杯牛奶。

第四,把孩子正向的行为具体地说给TA听。例如:我看到你今天准时上床睡觉了。

注意哦,爸爸妈妈不要一味地强调孩子没做到或没做好的事情,重点是注意到孩子已经做到的事情,无论它多么小,都要表达看见。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接着我们进入A环节:(A环节:5.5分钟)

首先我们来看看A1,分享一下我的相关经验:

(经历)

看到这个片段,我就想到了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我和孩子之间的事情。每次孩子阅读或写作业的时候,他就不知不觉把头低下去了。我非常担心他的近视会更加严重,就不停地在旁边提醒:“头抬高一点儿!” 刚开始孩子还会按我说的做,久而久之,孩子会说:“吵死了,你到一边儿去!”可想而知,亲子冲突就这样发生了。

(反思+A1+)

现在回想起来,我可以试着按拆页中提到那样去做:

第一,我要觉察一下自己:我是不是把孩子盯得太紧了,提醒的次数太多了。以至于后来,我的态度和语气变得严厉,甚至说的话都带有责备和批评。

第二,用做来提醒而不是说。之前我经常站在旁边说:“头抬高一点。听见了没?”或许我可以走过去,温柔地用手将他的头抬高一点。

第三,用做来表达关心而不是说。过去我经常会说:“你怎么这么不爱惜自己的眼睛呢。你这样会瞎的,你知道吗?”或许我可以在孩子写作业写累的时候,陪他玩个十分钟。这样他就可以休息一下眼睛了。

第四,把孩子正向的行为具体地说给TA听。我一直盯着孩子的头低下去了,但是从没有注意他保持正确的姿势有多久。其实,他做得好的时候,我可以告诉他:“诶,我看到你头现在的高度正合适呢。”

接着我们看看A2,分享一下我的规划应用。我发现片段中的方法可以用来应对很多育儿问题。

【目标】:

我计划在未来一周里,要尝试用“具体反映孩子正向行为”的做法来提醒孩子按时洗漱。

【行动】:

我计划这样去做:

1. 觉察自己的做法。在孩子洗漱拖拉、晚睡的时候,觉察自己提醒的语气和用语,尽量用温和且简短的语言提醒;觉察自己提醒的次数,提醒不要超过三次,别把孩子盯得太紧了。

2. 用做来提醒而不是说。到了洗漱时间,搂着孩子的肩膀,把他带到洗漱台前。

3. 用做来表达关心而不是说。孩子真正洗漱一般只要20分钟,但是他洗漱前会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往往折腾的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其实,我知道他是睡前想要活动一下。作业完成后,我可以陪他玩一会儿,并跟他约定,玩耍结束后要立刻去洗;还要跟他约定好玩耍时长,时长要控制在20分钟以内。

4. 把孩子正向的行为具体地说给TA听。发现孩子按照约定去洗漱了,要告诉他:“我看到玩耍一结束,你立刻就去洗漱了。”发现孩子比之前睡得早了,要告诉他:“你现在比以前睡得早哟。今天比昨天早了5分钟啊。”

总而言之,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要多做具体的事情,少用空泛地语言去提醒孩子,甚至是唠叨孩子。还要多关注孩子的正向行为,并告诉他、肯定他。

【结尾】

最后再回顾一下,当我们忍不住想提醒孩子、唠叨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四步更好地去引导孩子:一、觉察自己的做法;二、用做来提醒而不是说;三、用做来表达关心而不是说;四、把孩子正向的行为具体地说给TA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谢谢大家,希望它对你们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