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来参加今天的拆书晋级活动,我叫常谦,先用三个标签自我介绍一下:
1、 二级拆书家。我从今年8月份开始参加拆书过级,现在过完了2级,今天挑战的是TF3-1,我的目标是下月底之前完成全部过级,成为一名三级拆书家。
2、 连续创业者。三级以后计划重新创业,做内容生产。
3、 爱老婆、爱学习、爱运动。这是我的价值观,即注重家庭、成长和健康。
接下来介绍一下我们今天将要拆解的书籍——《认知觉醒》。
【学习者场景法介绍】
【事件场景】
去年8月份,我受同事的刺激,决定要练字。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练字视频来看,后来也买了荆霄鹏的字帖和课程,给自己制定了每天至少练字半小时的计划,坚持了两个月,但自己的写字水平没啥变化,后来就放弃了。
【提问】
请问: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想学某类知识或技能,后来坚持了一段时间又放弃了?
【学习者回答】有过(部分人回答)。
你放弃的原因是什么?是被打击了自信心还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
【学习者回答】都有吧(部分人回答)。
我们再更进一步想想,是不是刚开始目标定的太高了,想要的太多又急于求成,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习者回答】是的。
【影响】
学习知识或技能时,如果我们都抱着眼高手低又急于求成的心态,那么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解决】
《认知觉醒》这本书介绍了一个规律,叫舒适区边缘,意思是在学习知识或技能时,我们要跳出舒适区,不然无法成长;也不能贸然跨入困难区,这样容易畏惧而逃避;我们应该处在舒适区边缘,干哪些既有成就感又有挑战性的事儿,这样成长最快。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的拆书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使用““跳必涨”三步法来制定或安排自己学习知识或技能的计划,让自己尽可能处在拉伸区,从而掌握这个方法。
【R】原文片段:来自:《认知觉醒》P22
舒适区边缘是另一个重要的规律,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看到大家都读完了。下面进入知识讲解,我们来看看如何理解原文片段?
【核心概念的定义】
拆页告诉我们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而要避免跨到困难区或停留在舒适区。因为傲慢自大、眼高手低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轻视目标或任务,贸然跨入困难区;同样避难趋易也是人类的天性,为了避免耗能,能不动就不动,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所以大多数人通常很难走出舒适区。
学习知识或技能时舒适区就是已知、熟悉的区域,困难区就是未知、陌生的区域。那舒适区边缘是什么意思呢?舒适区边缘也叫拉伸区,是指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到未知、从熟悉到陌生的过渡区域。这个概念重点在于如何理解“过渡区域”这个核心要素?
【案例与概念相互参照】
为了更好的理解“过渡区域”,我们来看个例子:今年小明发现自己身体素质下降厉害,决定做俯卧撑来锻炼身体,计划刚开始每天做20个,这是不是小明对俯卧撑从熟悉到陌生的“过渡区域”呢?
学习者回答:不一定。
拆书家讲解:是的,不一定。做俯卧撑是一项技能,但每天做20个俯卧撑对小明来说是在熟悉区域、陌生区域还是过渡区域我们不知道。如果连续三天小明能轻松完成20个俯卧撑,毫不费力,这就是他的熟悉区域,对不对?
学习者回答:对。
拆书家讲解:对的,第四天起小明把数量增加到了30个,完成后胳膊发酸略显吃力,他觉得既有成就感又有挑战性,这是介于熟悉和陌生之间的过渡区域吗?
学习者回答:是的。
是的,小明通过逐步验证找到了这个过渡区域。我们再来看个例子:小芳英语成绩一般,今年要考英语四级,需要掌握4500个词汇量,她目前掌握的词汇量不足2000个。她学习了舒适区边缘规律以后想尝试一下,刚开始第一天背10个单词,很轻松;第二天背会20个单词,也不难;第三天增加到了30个,明显有了挑战性,她加把劲儿也完成了,挺有成就感的,对学英语信心大增,决定最近暂时每天背30个单词,以后根据熟练程度再逐步调整。
请问:小芳找到背单词的过渡区域了吗?
学习者回答:找到了。
是的,她通过逐步验证的方式找到了过渡区域,也就是在舒适区边缘学习。根据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过渡区域”就是既有成就感又有挑战性的区域。
理解了“过渡区域”这个核心要素,我们就可以梳理出实践“舒适区边缘”规律依次执行的三个关键步骤:
1、跳出舒适区。我们在学习知识或技能时,就要脱离已知或熟悉的区域,处在自己轻松能完成的状态下,自己的能力基本就是停滞的、无法成长的。这一步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比如我们小区的老张头,下了30年的象棋,到老还是臭棋篓子,没有任何进步。
2、避免困难区。同样学习知识或技能,设定目标或者制定任务时,我们特别容易在激情的影响下一头扎入未知或陌生的领域,即困难区。尤其是在有别人关注或者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更是想急迫地做出成绩证明自己,但往往适得其反。比如前边学习者场景法中我制定练字计划时一步就跨入了困难区,坚持了一段时间没有得到正反馈,打击了自信心,所以后来就坚持不下去了。
3、长在拉伸区。就是在拉伸区成长,我们要处在从已知到未知或从熟悉到陌生的过渡区域,这个“过渡区域”需要从已知或熟悉的区域出发逐步去验证,找到那种既有成就感又有挑战性的事去做,以后在这个范围内去提升。当这个部分也变成自己的舒适区之后,再去拓展新的拉伸区,不断地循环往复来扩大自己的拉伸区,这是成为某个领域高手最快的方法。
比如我们拆书帮的三级九拆,每次过级准备都让自己处在拉伸区,每次过级都有挑战性,过级后又有成就感,有难度但也能克服,这样成长最快。
这个三步法我简称为“跳必涨”,为了加深映像,我们来回忆一下,你身边是否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每次跳槽工资必涨,所以我们叫他“跳必涨”,这样就记住了。
【预防异议+讲解】
有人会说,达到”心流“的状态才是学习或做事最好的状态,才是成长和进步最快的时候。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舒适区边缘指向技能的“准备阶段”;而”心流“状态下的高效专注指向技能的“表现阶段”。心流是指当你的技能刚好可以应付某项挑战,并且在有明确的目标和及时反馈的情况下,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情里面,达到物我两忘的一种极乐状态,它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所以说我们可以用舒适区边缘理论去增长精进自己的知识或技能,然后用心流的方法去提高自己学习或工作的效率和状态,这是不冲突的。
【A】学习者拆为己用:
以上是我对原文片段的拆解,下面我们进入应用阶段。需要请各位每人现场编一个应用“跳必涨”方法的小故事,比如:执行自己的减肥计划,培养自己写作的习惯等等,要求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故事。注意对话中需要包含应用“跳必涨”方法的三个要点,你还记得是什么吗?对的,“跳”是跳出舒适区;“避”是避免困难区;“留”是留在拉伸区。
可能有小伙伴第一次编故事,我举个了例子,大家可以参考表格里的故事模板。
好的,现在开始请大家编写故事,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我们请人来分享一下。
好,时间到,谁能先来分享一下呢?
【伙伴分享】
【给出反馈】
感谢小伙伴的精彩分享,你的故事完美呈现了“跳必涨”三步法的魅力。通过刚才的分享,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跳必涨”三步法确实对成长大有益处,相信这样的锻炼能促进我们的成长。
【结语】
今天的拆书就到此结束,希望今天的内容可以被大家实际应用起来,让我们长期待在舒适区边缘,使自己快速成长,最终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记住,知识没用,用才有用。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