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 所属活动: 拆书帮重庆山城分舵第323期活动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并行多猜测,破除“读心术”

开场:

大家好,我是晓君,目前我是我们重庆山城分舵的一级拆书家,另外我还是一名注册会计师,接下来我挑战的等级是2-4,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两个拆页来自同一本书。

首先我隆重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我们拆解片段的来源书籍——《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为什么是隆重介绍呢,因为正是这本书带着我认识了崔律并走进了拆书帮。

【F】这本书是由涉外律师、精时力导师崔莉莎编著的个人首部关于精力和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这本书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时间管理的左膀右臂日清单和时间记录,第二部分讲了精力管理的三驾马车体力、脑力和心力,第三部分是精时力境界的二重奏黄金早晨和四化,四化指的是流程化、模板化、清单化和优化。

【A】在专业方面,与其他讨论是时间管理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独创了精力和时间同步管理的方法,简称“精时力”,作者认为时间不只有单一的“时长”这个维度,更有“质量”的维度,付出与任务相匹配的时长和精力值才能高效完成任务,它提供了一种时间管理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同时这本书受到了我们拆书帮帮主赵周以及时间管理专家邹小强的鼎力推荐,它在精力与时间管理领域就像是工具书一样的存在。在我看来这本书更是我的良师益友,也许其他的时间管理书籍读过一遍就能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但是这本书却是一本常读常新、和它的结尾一样永远指向优化的一本书。

【B1】如果你想知道怎样的日清单更容易执行,如果你是一个知道时间记录的好处千万条,但一提践行就想跑的人,那这本书会从选择APP开始手把手带着你去实践时间记录;又或者你发现记录了时间,也整理了日清单还是没有办法管理好时间,那或许你只是需要提升心力、脑力和体力,这本书同样会从原理出发带着你一条条去实践;同时这本书还有拔高的部分,比如黄金早晨和四化,真是万物都可精时力,它会让你满载而归。

【B2-片段一】如果你想知道如何用并行多猜测的方式,在客观上允许的条件下通过向对方的确认来避免自己成为消极结果的预言家;

【B2-片段二】或者如果你想知道如何用并行多猜测的方式在客观条件不允许向对方确认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收集证据自我验证,从而提升自己的心力值、消除时间黑洞,同样的,选它就对了。

【片段1和片段2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将要拆解的两个片段都来自于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精力管理的三驾马车中的心力管理篇,是破除“读心术”这个方法应用的两个场景,第一个片段解决我们可以找对方确认的情况,而第二种片段解决客观上不允许向对方确认的情况,因此两者是互补关系,两个片段一起完整地解决了破除“读心术”这个问题。

【学习总目标】希望通过两个片段的现场学习,大家能够用并行多猜测的方法针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不明原因的事件,找到至少一种中性猜测;针对发生不明原因的事件在客观上无法找对方确认时,能够自己主动收集证据,并尝试从证据中得出结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1】希望通过第一个片段的现场学习,大家能够用并行多猜测的方法对生活中发生的不明原因的事件时,找到至少一种中性猜测。现在请大家先花两分钟时间阅读一下我们今天的第一个拆页。

【R1:阅读原文】

传说中的“读心术”——只要看对方一眼,便能瞬间读到对方心理活动的特异功能。人们天生更消极。人们在使用“读心术”的时候,偏好得出消极的结论,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和影响。“读心术”在拖我们的后腿。它总是引起误会,又因误会让我们付出更沉重的代价。所以,从现在开始,请停止使用“读心术”。

世界上并不存在那么神奇的“读心术”,它本质上是:①对于现象,我们只做出了一种可能性的猜测;②我们未经过验证;③我们坚定地、武断地认定这个猜测是正确的。

既是猜测,一猜即中的概率是极低的。因为人们的某个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太多,诸如童年经历、工作经历、学识背景、知识和信息等。实际上,当猜测原因时,可以有成千上万种可能性。

并行多猜测的做法有两个要点:第一点,对任何一件事,并行给出两种以上的可能性猜测。而且,至少有一个可能性是中性或积极的,不能全是消极的猜测。第二点,尽可能地验证我们的猜测。没有经过验证的猜测,永远都只是“可能性”,而非结论。

场景一: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直接与对方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表述我们的猜测,并向对方确认。具体步骤如下:

·第1步:描述客观事实;

·第2步:并行做出两种以上猜测,至少有一个是中性或积极的;

·第3步:请对方确认,验证猜测。

以前面情形3为例,我们可以这样直接和婆婆当面沟通:

(描述事实)妈,您刚才关门时发出了很大的声音。

(猜测1)您是不喜欢我睡懒觉吗?(偏消极猜测)

(猜测2)还是您今天心情不好?(中性猜测)

(猜测3)或者是有其他原因呢?(中性猜测)

(向对方确认)您可以告诉我吗?

这是一个小伙伴的真实例子。当时,婆婆的回答是:“啊,刚才窗外正好有阵风吹进来了,关门的声音有点大,也吓了我一跳。你不舒服就歇着吧。平时工作也辛苦了,今天没事的话就多休息。”

看,如果这位小伙伴使用读心术的话,很容易误认为婆婆是个“恶婆婆”。而当给出了两种以上的猜测后,不但化解了对婆婆的误会,还意外发现虽然婆婆平时言语不多,内心里确是非常体贴的好婆婆。以后的婆媳关系更融洽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给大家读一下这个片段吧,我已经读完了,相信大家也已经看完了。

What:这个片段向我们展示了对于一件不明原因的事件,我们可以用并行多猜测的方式避免自己只做出负面的判断,从而得出消极的结论。

Why:

【不那么做的坏处】通常我们遇到一件不明原因的突发事件是怎么想的呢,大多数的人会偏向负面的猜测,这样的判断不仅会让自己陷入一种消极被动的情绪当中,更有甚者会破坏我们和家人、朋友及同事之间的关系,成为隐藏在关系中的“毒瘤”。

【举例】举一个我的例子,上周二上午我给客户发了我们项目的实施方案,发了第一条消息之后客户过了半小时没回我的消息,因为想尽快得到他的回复,然后我接着又发了一条进行催促,结果客户一直没有回复我,然后我开始胡思乱想,是不是客户不满意自己的方案,这样的猜想浪费了时间也很影响后续工作的效率。

How:那如何做到并行多猜测呢?

第一步:描述事实。客观地描述事实,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不带情绪和评价。

第二步:并行猜测。对发生这个事件的原因做出3种猜测,就是去猜测导致这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其中至少有一种是中性的猜测或积极的猜测。

第三步:确认原因。找合适的时间地点向对方确认原因。

【反例变正】接着刚刚我的例子,我是如何应用的呢?我拨通了客户的电话,首先描述事实:“王总,我上午在微信上跟您发了我们这次项目的实施方案,想跟您敲定一下项目的进度安排还有一些细节,您没有回复我”,接着我并行了三种猜测:“您是因为没有看到消息所以没有回复呢(第一种中性猜测);或者是认为我们的安排有问题没有回复呢(第二种负面猜测);还是有其他原因呢(第三种中性猜测)?”第三步是确认原因,“您可以告诉我吗?”结果王总说他一整天都在参加户外活动没留意信息,而且当场就回复了我,我也瞬间感觉轻松了很多,因为心情变好工作效率也自然而然提高了。

Where:这个方法适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发生不明原因的事件之后,且有必要、有可能向对方询问和确认原因的时候,当然如果这件事件极其微小,是否清楚原因对我们无关紧要或者寻求对方确认十分困难就不适用这个片段所讲的方法了。

【预防异议】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为什么要并行多猜测呢,猜测这么多也太累了也很麻烦。

我的回答是并行三种猜测可以帮助我们发散思维,避免陷入消极情绪,同时还能消除因为情绪不佳造成的时间黑洞,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由于我们的思维惯性偏向消极,为了扭转这种惯性会有一点累,但这样演练过几遍、思路得到锻炼之后就会变成一种新的、自然而然的习惯,一点也不累。而且作为人类,我们一秒钟大概会有65个念头在脑海中飘过,只是去斟酌3个念头其实一点也不难。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显现提问】听完我讲的这段经历相信大家也会有类似的故事吧?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最近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你有没有被负面的猜测困扰的时候,有没有一件事让你花了很长时间想来想去,忐忑不安?挑出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案例,并尽量回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分钟后我请一位小伙伴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分组】有请主持人把我们分一下组,方便后续的讨论。

时间到,哪位小伙伴愿意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呢?

学习者赵龙:我有两个女儿,前段时间因为疫情我们全家人被隔离了,孩子也不能去上学,有一天我在家里办公,突然听到二宝在哇哇大哭,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对大女儿喊:“景瑜你怎么回事,你做了什么事情让妹妹哭了?”我当时其实并没有看到到底外面发生了什么,后来我了解到其实小宝哭并不是因为大宝,我冤枉了大宝。

【A1+引导词】接下来请大家想想看,根据我们刚刚在拆页中学到的三个步骤,描述事实、并行猜测和确认原因,针对刚刚你回忆到曾经经历的事情,你该怎么做来破除单一的或者负面的猜测带来的消极影响呢?同样地,3分钟以后我请一位小伙伴来和大家分享。

时间到,哪位小伙伴愿意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运用呢?

学习者赵龙:接着我上面的例子,我当时其实可以先出去看一下外面的情况,首先是描述事实:“景瑜啊,地上玩具这么乱,而且妹妹哭了”,然后并行猜测:是你欺负妹妹了吗(消极猜测)?或者是玩具乱了,所以妹妹不开心了(中性猜测)?还是你听到妹妹的哭声才过来的(中性猜测)?第三步确认原因:你能告诉爸爸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在我这样没有一边倒地认为是她的问题的情况下,她可能会更容易开口,我也不会因为不明原因朝她大吼而事后感到内疚。

好的,谢谢赵老师的分享,在这个拆页里我们就记住两个关键词,那就是并行猜测、向对方确认。然后我们看下一个拆页。第二个拆页是第一个拆页的补充,是并行多猜测这种方法应用的另一个场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2】希望通过第二个拆页的现场学习,大家在条件有限不能向对方确认一件不明原因的事件时,能够运用并行多猜测的方法去收集相关的证据,并尝试从这些证据中得出结论。

【R2:阅读原文】

场景二:自己猜测,自己验证。

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做各种推测和猜测,人人都是“侦探”。诸如,看到客户笑容满面,猜测客户应该很喜欢这个提案吧?朋友看起来不太开心,猜测是因为家里的烦心事吗?老公最近不太回家吃晚饭,猜测是因为……

回想下,我们的侦探过程是否和“读心术”一样,简单、粗暴,只给出一种可能性,然后就盖棺定论了呢?即使不方便或未能向他人当面确认,我们仍要遵循“并行多猜测”做法的两个要点。

举我的例子。前几日,我和朋友在咖啡店里喝咖啡。中途他去洗手间,回来时两手是湿的,没有擦干。对于这个不寻常的现象,我有一丝儿疑惑。当下,我心中马上给出了数种猜测:猜测1、他没看到擦手纸。猜测2、他看到了擦手纸,却没有擦手。猜测3……

后来,我也去了一次洗手间。正用擦手纸擦手时,想起刚才的疑惑,已确定女士洗手台的旁边有擦手纸的。于是,我马上补充了猜测N:男士洗手台的旁边没有擦手纸。

巧的是,这家店铺的格局是将男士和女士的洗手台设计在卫生间的外面,属于公共区域。也就是说,女士洗手台的背后便是男士洗手台。想到这里,我果断回头查看了下男士洗手台,发现墙上真的没有安装擦手纸的盒子,也就是说我的最后一个猜测是对的。

由于法律职业的关系,我养成了一种无意识反应:看到不符合常理的地方,会忍不住想“为什么”?通常我自己先会给出3-5种解释。然后,我会收集更多的事实,去佐证,去验证。为的是更客观、更中立、更接近事实真相。

在未经验证的时候,或者客观上没办法去验证的,就把它当做“悬案”吧。或许日后有机会再揭开谜底,或许他永远都是悬案。轻易不下结论,尤其不能轻易下消极的结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接着来跟大家读一下这个片段吧……好的,我读完了相信大家也随着我一起读完了。

What:这个片段讲了一个针对不合常理的现象,通过并行多种猜测然后自行收集证据并证实猜测的过程。

Why:由于在一些场合下直接找对方确认原因在客观上变得不可行,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猜测、自己验证也能够让自己保持相对平和、或者积极的状态,避免因为消极的结论伤害人际关系等。

【意译案例】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今年8月份,我回家途中需要乘坐城际大巴,那天有很多人排队,当时检票员临时有事下车了,我前面有位乘客没有交钱就直接往车厢里面走了。对于这个不太符合常理的现象,我当时就很好奇。当下,我心中马上给出了数种猜测,猜测一,他想趁人多且检票员不在直接逃票;猜测二,他身上扛着两个包不好拿钱包出来,他想把行李放好了再来买票……

后来,检票员回来了,我也紧随着他上了大巴车,正在放行李的时候,我想起了刚才的疑惑,我发现刚刚那个没买票上车的人旁边坐着一个比他年长的人,看他们互动的场景那个人应该是他妈妈。于是,我马上补充了猜测n:他妈妈帮他买了票所以他上车本来就不用再买票了。正在这时,检票员过来了说要再检查一遍车票,也就是说我可以看到刚刚那位没买票的乘客的情况,想到这里,我的目光跟着检票员到了那位乘客那里,我清楚地看到旁边那个阿姨的手里拿着两张票根,也就是那位乘客确实已经买票了,我的最后一种猜测是对的。

【细化行动步骤】因为原文当中没有明确的步骤,我根据作者在故事当中提及的动作整理了一下,做到并行多猜测破除“读心术”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捕捉现象。捕捉那些在你看来不符合常理的现象或者行为;

第二步:并行猜测。顺着这个现象或者行为去猜测对应的原因是什么,做出3种猜测,其中至少有一种是中性的猜测或积极的猜测。

第三步:收集证据。尽可能多的去收集能够验证你的猜测的证据;

第四步:得出结论。这里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收集的证据能够验证某一种猜测,那就可以得出某种确定的结论;但如果搜集了证据还是无法验证,那可能就成为了“悬案”,但是宁可成为悬案也不要下消极的结论,没有结论也是一种结论。

Where:这个方法适用于地域或者其他条件有限,不能亲自向对方确认原因的时候,又或者是直接当面确认会让双方都陷入一种比较尴尬的状态的时候。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下面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情景演练

【A3场景设计】

场景:小玉是苗苗的妈妈,大明是苗苗的爸爸,苗苗今年2岁了,是一个很淘气的孩子,家里除了苗苗之外还有外婆以及一只调皮的狗。今天是周三,小玉和大明下班回家之后发现苗苗去领居家了,家里客厅的沙发上七扭八歪地放着两本被撕坏的绘本,这时小玉毫不迟疑地对大明说:“你看这绘本肯定是苗苗撕坏的……”。大明刚刚学过我们这个片段的方法,打算引导小玉破除是苗苗撕坏了绘本的想法。

指令:

1.大明如何运用今天学到的并行多猜测的方法来引导小玉破除是苗苗撕坏了绘本的想法呢?

2.请大家按照分组,两个人一组的一个人演大明,一个人演小玉;三个人一组的,第三个人演外婆或邻居。大家一起演练一下这个场景。

首先(角色分工):你们先决定谁演大明、谁演小玉、谁演外婆。

其次(设计对话):结合场景,设计彼此的对话,大明(或大明和外婆)需要运用并行多猜测的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小玉。

最后(小组演练):根据设计好的对话,进行小组演练。

(提示:小组演练的重点是应用这个方法,不是去“破案”。)

好,现在开始演练,8分钟后我会邀请1组同学来进行分享。

【分组】有请主持人把我们分一下组……

时间到,哪两位小伙伴愿意来跟大家展示一下演练的情况呢?

学习者阿懋演小玉,涛涛演大明,王宇演邻居和外婆。

学习者阿懋:哎呀你看,这个绘本肯定是苗苗撕坏的!

学习者涛涛:你看这个绘本是苗苗的,现在被撕坏了,那除了是苗苗是坏的以外还有什么可能性呢?

学习者阿懋:不知道啊,难道是狗吗?

学习者涛涛:那除了是狗撕坏的以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学习者阿懋:那是外婆吗,或者是你?

学习者涛涛:现在有几种可能性了,是苗苗、外婆或者我,那我们来收集一下证据,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谁撕坏的。我们看到绘本被撕的样子,比较均匀和规整,看着不像是狗咬的。我们先问问外婆吧,外婆你有没有看到这个绘本是谁撕的呀?

学习者王宇:我没有看到绘本是谁撕坏的,下午的时候我看到绘本在沙发上还好好的。

学习者涛涛:我们再去隔壁的邻居那里问一问吧,苗苗是什么时候来你们家玩的呀,她来的时候有没有说什么?

学习者王宇:苗苗是下午6点多吧,放学后来的。她过来就说她撕坏了一本绘本。

学习者涛涛:现在我们家里有两本被撕坏的绘本,她有没有提另外一本是怎么撕坏的呢?

学习者王宇:苗苗说是她的小伙伴先撕坏了一本,然后她为了保护她的小伙伴不受他妈妈的责罚,所以她也撕坏了一本。

学习者涛涛:哦,那现在事情就很清楚了,是苗苗的朋友撕坏了一本之后苗苗为了保护她的朋友撕坏了另外一本。

好的,谢谢三位的分享,其实我在涉及这个场景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真相”,确实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刚刚三位从描述事实开始,由大明带领小玉先破除了只有小玉撕坏绘本的单一想法,然后并行了多种可能性,接着找外婆和邻居收集了证据,最后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得出了最后的结论。故事和我们片里面的方法和步骤是完全契合的,是一场很精彩的呈现。

下面我们来到最后一个环节:

【A2催化应用】

分步催化1-【确定场景】:设想一下,你在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可以把并行多项猜测运用到什么场景中去呢?是你发了消息伴侣没有立马回复,还是约朋友去打球他直接回绝了你,或者是领导给你安排了你并不想参与的任务?请把你想运用这个方法的场景在组内进行分享,2分钟后我请一位小伙伴来和大家分享。

时间到,哪位小伙伴愿意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便签呢?

学习者阿懋:我想到了一个工作的场景,有一位同事大家对她有同样的印象,就是她做事的时候不太配合,所以可能当合作不顺畅的时候我不自觉地会去预设立场。我想应用的场景就是下一次和她合作的场景。

分步催化2-【应用方法】:请大家跟我我一起回忆一下刚刚并行多猜测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捕捉现象,第二步是并行猜测,第三步是收集证据,第四步是得出结论。下面就请大家按这个四个步骤规划自己的行动,请大家把自己的运用在组内进行分享,2分钟后我请一位小伙伴来和大家分享。

时间到,哪位小伙伴愿意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运用呢?

学习者涛涛:我的场景是给徒弟发送拆书邀请但是徒弟没有做出回应的时候,首先这样的行为看起来就不太符合常理,然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原因可能是他最近太忙没空搭理我,第二个是她现在心情不太好所以不想搭理我,第三个是可能看到了消息又去忙别的事所以暂时忘了,第四个可能他不想拆书了、不想做这个事,所以没有回复我,第五个可能是压力太大想逃避,所以不愿意回复我。下一步是收集证据来验证,第一步我可以看一下他在我们会员群或者是学者群的发言,能够体现他最近状态的,比如心情不太好、不太顺利等,第二个可以看看他的朋友圈有没有发一些最近的状态,比如发牢骚或者抱怨之类的,第三个就是可以等,可以让时间来告诉我答案,这个也不是那么紧急的事,后面自然会有一些反馈。最后如果收集到的证据能够证实某一种猜测,那就得到相应的结论,如果收集到的证据没有办法去证明,那就成为了“悬案”。

好的,谢谢涛涛的分享,四个步骤都100%地应用到了,相信大家对对并行猜测的微妙之处也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提问环节】好的,接下来是“答记者问”环节,两个片段也快学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如果有的话请直接举手或开麦。

学习者涛涛:假设经过收集证据最后得到的结论和我们最初猜想的那个消极的结论是一样的,那应用这个方法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拆书家回答:虽然最后我们得到的结论有可能就是最初那个消极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武断地认定不并行猜测的话其实我们错失了很多可能性。假设消极结论的概率是10%,那我们就错过了90%中性的、积极的可能性,而且带着这样消极的猜测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的影响都是消极和负面的。其实就是放弃了某个场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客观上它是存在的,而且至少有50%。

学习者阿懋:想请拆书家分享一下这两个片段的区别是什么,因为我感觉这两个片段很像。

拆书家回答:是的,这两个片段是破除“读心术”这个方法应用的两个场景,第一种场景是客观上我们可以找对方确认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之下就有了“向对方确认”这样的步骤,而第二种场景是由于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下我们找对方当面确认这个事情变得在客观上不可行,所以在这种场景下我们可以用第二个片段讲的比如收集证据和自行得出结论这样的方法来实现破除读心术。当然这两个方法的联系也就是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这两种场景下我们都要并行多猜测。

【强有力的结语】今天的分享就要接近尾声了,第一个片段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可以找对方确认的时候并行多种猜测并向对方确认原因,片段二教会了我们找对方确认在客观上不可行的时候,如何并行多种猜测、搜集证据并自己进行验证。尼采说“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当我们用消极的猜测给他人的行为下结论的时候我们也会被这种消极反噬,希望大家带着并行猜测带给我们的可能性,走向一个更加平和和积极的状态。感谢大家的时间,也谢谢大家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