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分组】
各位伙伴晚上好!我是海燕,用三个标签介绍自己,分别是:13年职业教育工作者、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爱折腾的学习者。感谢大家参与今天的拆书活动,陪伴我升级打怪。接下来是我的3-1过级,为了方便讨论,首先我们先来分一下组,左手边两位伙伴一组,右手边三位伙伴一组。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辨认(行为)移情聆听和回应型聆听(界定),能够运用(行为)移情聆听四步法(澄清)进行沟通(界定),实现理解对方,赢得对方信赖,促进沟通,增进人际关系的目的。
大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是否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场景?
【事件场景】
①闺蜜、朋友小聚,见面跟你抱怨说:“最近疫情反反复复,公司效益不好,到点不发工资,还让无偿加班,烦死哒!”你回复对方:“现在经济环境不好,忍忍吧。”对方无奈的说:“算了,不说了,你根本就不理解我!”
②老人帮忙带孩子,晚饭后跟你述说着孩子这一天不听话的种种表现,你用真诚的语气说:“您辛苦啦!”老人略带不满地说:“不辛苦!没你们上班辛苦!”说完就回房间了。
【提问】
这些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呢?有没有不由自主地想拍下大腿,或者拍下桌子?
你想说:“是的,有的时候,我有在全神贯注的听,对方却说我装模作样,在敷衍。”
你想说:“TA跟我说了这么多,不就是想让我给点建议吗?我给TA出了主意,TA又觉得没用。”
很显然,之前我们这样的沟通效果不太好!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当亲人、朋友、同事在跟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认真去理解,和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呢?
【影响】
与周围人的沟通交流时刻都在发生,一次两次的沟通不尽如人意,也许不会让你们的关系剑拔弩张。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有事不愿跟你分享,变得更加叛逆;夫妻之间或者跟父母深度交流越来越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甚至还不如跟外人沟通顺畅;跟同事处成了点头之交,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同事也不会倾尽全力。
【解决】
如何做才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被理解,愿意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呢?这本由著名的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编写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习惯五-知彼解己,给出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移情聆听法”,帮助我们充分地理解对方,有效聆听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接下来请各位伙伴阅读原书拆页,时间1分钟,阅读完后请举手示意我,谢谢!
移情聆听 《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 (美)史蒂芬·柯维 25周年纪念版 P260-261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自以为是。我们的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显露出,动机已经不言而喻,会让说话的人有受辱的感觉。回应型聆听技巧的目的不过是要做出回应,操控对方。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
移情聆听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句而已。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如此聆听效果显著,它能为你的行动提供最准确的信息。你不必以己度人,不必费心猜测,你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灵世界。聆听是为了理解,是和心的深刻交流。
好的,时间到,大多数伙伴已经阅读完毕。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片段所讲的内容,大家可以参照下发资料的第2页来听我的讲解。
【what】【辨析概念】
这个片段讲述了最高层次的聆听—移情聆听,与回应型聆听进行对比帮助我们理解。移情聆听和回应型聆听二者的区别如下:
【why】
在沟通中,移情聆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对方的感受,当对方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会更愿意沟通,更容易倾吐自己内心的想法,沟通更有效,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有利于人际关系。如果不那么做,沟通双方都小心翼翼,保持警惕,很难敞开心扉进行深度交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移情聆听和回应型聆听,我们通过案例来感受下:
【how】【案例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
孩子放学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对父亲说:“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第一种回复:“不上学以后怎么养活自己?”
拆书家:这是哪种聆听方式?
学习者:回应型聆听。
拆书家:对的,这是回应型聆听,孩子觉得上学无聊的感受被父亲忽视,父亲没有去想孩子说出上学无聊是什么感受,而是直接用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判断—不上学会无法养活自己。这是从“本质”上进行辨析判断。
第二种回复:“怎么回事?”
拆书家:我们经常用这句话回应,这是哪种聆听方式?
学习者:移情聆听/回应型聆听
拆书家:有人认为是移情聆听,有人认为是回应型聆听。
移情聆听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句而已。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我们全身心投入,温柔询问对方:“怎么回事?”是移情聆听,对方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如果我们语气很凶,摔着手边的东西:“怎么回事?”就是回应型聆听,对方会感受到完全不被理解。这是从“效果”上进行辨析判断。
第三种回复:“你已受不了了,觉得上学太无聊。”
拆书家:这是哪种聆听方式?
学习者:移情聆听。
拆书家:对的,这是移情聆听,我在理解感受你的无聊。可能有的伙伴有疑问,换个说法,重述语句就是移情聆听吗?移情聆听的本质是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感受。这是从“本质”上进行辨析判断。我能够重述出你所表达的内容,足以说明我有在专心听你讲话,你会感受到我有正确理解你的意图,至少不会让沟通方向改变。
第四种回复:“你不想上学了,是吗?可以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拆书家:这是哪种聆听方式?
学习者:移情聆听。
拆书家:对的,这是移情聆听。想去理解对方的话外之意,这是从“目的”上进行辨析判断。在理解孩子无聊的感受时,运用逻辑思维去理解他可能想表达不想上学了,相当于用自己的话对孩子所表达的意思进行解释,但是不能武断,避免沟通方向改变,所以要进行验证—说“是吗?可以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第五种回复:“你觉得很有挫折感”
拆书家:这是哪种聆听方式?
学习者:移情聆听。
拆书家:对的,这是移情聆听,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但加入了共情,无聊的实质是没有成就感,有挫折感。这是从“本质”上进行辨析判断。
通过以上五种回复,我们能够识别判断出回应型聆听和移情聆听,同时,我们也能总结提炼出移情聆听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复述。沟通时,我们要放下手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听。当对方表达完成之后,复述对方所讲核心内容,有时对方会描述背景、经过、结果等,我们只要复述核心内容,说明有在认真聆听对方。
第二步,解释。用自己的话对核心内容进行解释,一来尝试理解核心内容,二来为共情做好铺垫准备。
第三步,共情。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的情绪。
第四步,确认。给理解、共情加一道保险。如果我们通过耳到、眼到、心到完全可以跟对方在一个沟通方向上,则可以省略确认。
孩子说:“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运用移情聆听四步法回复是:“你觉得无聊,不想上学了,因为上学不能给你带来成就感,是吗?”
【预防异议】
有的伙伴可能会说,日常沟通中,这样说话好别扭呀!的确,四个步骤合在一起用,显得中规中矩,但对于我们初学使用移情聆听法非常必要,当我们运用熟练,掌握精髓后,可以根据沟通情境,察言观色,选取其中的2-3步运用即可,比如“复述+确认”“解释+确认”“共情+确认”“复述+解释+确认”“解释+共情+确认”,而且实际沟通中,我们需要反复运用这几个步骤,才能帮助对方发现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帮助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where】
移情聆听适用于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深度沟通的情况,要有充分的时间, 不适用于紧急时刻的沟通,比如人命关天的大事,也不适用于简单或者程序化的沟通,比如日常交代事情,工作汇报等。
好的,以上就是关于移情聆听主题的讲解部分的全部内容了。拆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接下来就是大家规划应用的时刻啦。想想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内,大家需要用到移情聆听的场景。邀请大家当一次编剧,设计一个剧本小故事。
比如你朋友跟你抱怨自己的工作表现不错却没有得到提升,比如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心情不佳来找你哭诉(需要留意的是这个场景是未来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将你想到的场景编写成一个小剧本,剧本需要有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话、动作等,对话中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移情聆听四步法。时间3分钟,一会儿我们将邀请一位伙伴来分享。
好的,时间到,邀请晓夜来分享。
感谢晓夜的分享!虽然设计的剧本只有一来一回简短的三组对话,但是有运用到移情聆听四步法中的步骤,要么是“复述+确认”要么是“解释+确认”的步骤。刚才在设计剧本的时候,有伙伴疑问要写对话吗?是的,各位来设计剧本是像导演一样,在场景之下,让人物甲说哪些话,让人物乙说哪些话,只是让人物说话的时候运用好这四个步骤。感谢各位伙伴的参与,今天的主题学习到这里结束,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