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了不起的我---走出心理舒适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apple,今天是我第二次挑战1-2,所以还希望各位小伙伴多多包涵,也占用你们的时间,一起挑战我帮我进步,非常感谢大家。
书本介绍:我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呢是《了不起的我》,这本书的作者是陈海贤,他是通过了6个方面的心理学科,行为科学、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以及成人发展,结合了他13年的心理咨询师的一些经验,而创作出的这一本杰作,那这一本书的一个逻辑体系呢就是自我发展心理学。 其实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怎样让一个人去改变,能够通过他的从行为上的改变,认知上的改变,不断不断的完善自我,最终达到那个心目中的了不起的自己。这本书的主要精华部分本书的五大步骤,第一个呢就是行为的改变,第二呢是进行思维的进化,第三阶段呢是进行关系的发展,而第四阶段呢就是走出人生的瓶颈,那第五阶段就是能够绘制最完美的人生地图。 今天的这一篇拆页还是从本书的第一阶段“行为的改变”里面去进行的选择。它的一个关键词呢是“心理舒适区”,所以我想请大家对心理舒适区这篇拆页,用一分钟的时间来阅读一下,读完以后给我示意,谢谢大家。
分组:2人一组
心理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让人欲罢不能,明明想要改变,却总是改变不了呢?简单来说,它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都是用来应对焦虑情绪的。越是感受到威胁、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而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我们放下了以前用来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的大象很难忍受的。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也给行为的改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I解读:这一段文章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是告诉我们心理舒适区是什么?第二层次是告诉我们心理舒适区是怎样工作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告诉我们心理舒适区怎样去克服?怎样去走出来?我们先来拆解一下第一层次的含义,心理舒适区,我们大家很多我们很多人对心理舒适区是有一个误解的,我之前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会觉得心理舒适区就是一个区域或者是一个环境,是你熟悉的那个环境,你心里的那个区域,但其实不是真正的心理舒适区,是与是对于环境你所熟悉的环境,或者是说陌生的环境的一种应对方式。 这里面第一个是环境的变量,第二个是应对方式。所以我们并不是说去寻找那个熟悉的环境,而是在于一个环境当中你所采用的应对方式,不论是熟悉的环境和不熟悉的环境,你都会采用你原来非常熟悉的那个应对方式来应对变化,这个是才是我们的心理舒适区的一个定义。比如,在新环境当中,你是逃避还是迎接?比如说我们日常工作当中,我们会有一些跟其他部门之间的一些摩擦,或者是说会受到老板以及其他其他的部门的一些挑战。 我们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我的错,不管今天是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你可能都会认为这不是我的错。你对于应对当你产生这样的一个指责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都是是他人的错,是别人的错跟我没有关系,你看他可能这里没有交接好,我都跟他讲了,这个事情我也关照好了,都是他的错。
我们再来看一下心理舒适区是怎样工作的?心理舒适区是通过构建控制感来工作的,控制感的话是我们心理安全感的来源,是重要的心理安全感的来源。所以我们当我们碰到需要去应对的时候,大部分是由于情绪的应对,而大部分的情绪是由于焦虑去应对去启动这个心理舒适区。 他的这个应对方式是针对你在焦虑和受到威胁的时候,你会又回到你熟悉的那个应对方式上去。 那么我再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的教育时候我们在教育小孩的时候,大家有没有经常碰到过半夜里深夜经常听到窗外面的那个母亲的嘶吼,有可能你也是其中的一位,我们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位,什么原因? 因为孩子他不是朝着你的,这个这个时候你特别的焦虑,当你的孩子的成绩非常的差,你孩子成绩非常差,或者是说你做作业的时候,它的效率又慢,正确率也低,这时候你会产生焦虑,一旦启动焦虑的时候,你的这个情绪就会失控,所以它采用自然而然的又回到了在你失控的那个瞬间,心理舒适区就会跳出来了,它让你回到采取以往你可能最熟悉的一个应对方式,去甩掉焦虑的方式,那就是宣泄和骂。 所以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它的一个工作的原理是它会去抓紧紧的抓住你想要的那个控制感以及安全感,去构建你应对不同的环境下发生的不同的事件的这个你熟悉的应对方式。你可能一直习惯,这是别人的错,你有可能一直习惯,处理对孩子教育这个焦虑的时候,我就是用打骂和宣泄,因为我能够控制他,我打一打他可能会好了,我骂一骂他也可能会好了这,真正的就是心理舒适区的一个工作方法。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看怎样走出心理舒适区?因为你了解了他的工作机制,你了解了它的定义以后,其实对我们来讲简单的只要拆分三步就可以了。 第一个,你先意识到你自己的一个情绪焦虑和你自己的一个控制感构建在哪里?其次的话,你看一看你的应对方式是怎样的?那么第三步就是我们转换我们的应对方式,去走出你熟悉的那个心理舒适区,去切换你的应对方式,来走出你一直所熟悉的那个构建在那里的心理舒适区,这个就是我们能够走出心理舒适区的关键了。实际上刚才那个失控的妈妈是我自己,多少次对着孩子忽然叫声响了起来,看着他露出质疑你话语的眼神,会瞬间情绪失控。而我们应该做的是看一下是否环境变化了,我们还在用你习惯的方式去处理呢?是的,孩子在长大,他们也在适用着新的环境,如果我还在用小时候的方式对待他,不起作用了,必须认清楚环境的变化,用对待大人的方式对待他,耐心地沟通,适当的边界,给与他独立思考的空间和信任。
接下来我们来互动一下,请大家想一想你目前所焦虑的事情是什么?你的应对方式是什么?然后大家讨论一下,你如何能够转换应对方式?两两分组讨论一下。
A1互动,请大家想一想,眼前感到最焦虑的事情是什么?你用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来处理?请大家分组讨论。
(A1学习者分享与实录:安雨---眼前最焦虑的事情就是刚才在单位里,被客户催着交设计稿,而且客户表达不清楚需求,还要不停地修改。我的应对的方式是暂时放下,不予以理睬,不去管他。)
A2互动,未来一周或一个月内,你最想解决的焦虑是什么?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应对?
(A2学习者分享与实录:桃子---在未来的一周内,需要完成一本书,但是不知道怎么下笔。心理舒适区可能是先想清楚再动笔,但可能会迟迟不能动笔,或者想尽量拖延。转变的话就是无论怎样,动起来,写起来,只要写起来,就有完成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