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伙伴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分享者黄雨杭,来自福建福州,我是一名热爱学习和阅读的体育教师,喜欢分享和讨论,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拆书收获。
今天分享的片段来自《谈话的力量》,作者是艾伦·加纳他教授过数百期“谈话技巧”培训班,学生数以万计《谈话的力量》基于数百例科学研究以及作者自身20年来教授学生的亲身体验,简洁实用,是社会交往批指南图书中的经典。
下面我将分发原文拆页,请大家花1分钟阅读拆页的内容,读完的小伙伴可以抬头示意我一下。现在开始。
对非语言信息的积极"倾听"
非语言信息常常比语言信息更加难以正确理解,因为同一个信息(比如微笑或者交叉手臂)可能传达着完全不同的几种意思。因此,最好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检验你的理解是否正确:
1、告诉对方你所看到和听到的,借以得出自己结论的内容。
2、试探性地告诉对方你对其动作的理解。
3、问对方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例如:
1.“我问你是否愿意一起去我学习结花边的课堂,你只是轻轻地说:‘听起来好像很有意思。’然后就转移了话题。我觉得你不是真的想去,对吗?”
2.“你刚才说喜欢你的职业,可是又皱了皱眉头。是不是有什么令你不太满意?”
3.“你不停地打哈欠,我觉得你是不是想回家了?”
如果你没有做出任何结论,你也可以把你所看到的作一下陈述,请求对方给出解释。例如:“自从上个月认识你以来,你只想和我吃午饭——从来没有一起吃过晚饭或看演出。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刚才提到去佛蒙特州滑雪的时候,你咧嘴笑了笑。我想知道你在想什么?”
【what】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三个步骤检验我们对他人非语言信息的理解是否准确的方法。
【why】
检验对他人的非语言信息的理解是否有误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减少内耗。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察觉到他人的非语言信息时,主观地去理解对方的动作行为背后的意思,不断地联想,产生了各种不确定的理解,在惴惴不安中产生自我消耗,结果往往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事实与自己的揣测只隔了一层薄纸——主动核对。如果学习了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组织逻辑和语言,及时地和对方核对我们的理解是否准确,让我们的猜测落地,获得真实的反馈。
【how】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检验你的理解是否正确:
1. 【告诉对方你的所见所闻】
将我们看到的行为尽量不加色彩地进行描述。并通过对方的行为进行分析,理性地整理出你的结论。如:“我问你是否愿意下班后一起去吃饭,你只是说再看看吧。”
2. 【告诉对方我的理解】
如果我们已经有了自己整理出的结论,我们要试探性地与对方核对你对这个行为了理解是否准确;如果我没有做出任何的结论,我们可以带着好奇心,将自己所看到的作一下陈述,请求对方给出解释。如:“再看看的意思是愿意去但是要看一会儿是否有工作安排吗?”
3. 【核对】
和对方核对我们的理解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可以带着好奇心进行提问。如:“你刚才在回答的时候转移了话题,是不好意思正面拒绝我对吗?我不会介意的。”
【where】
这个方法可以在我们关心他人的场合,需要确定对方的意思的情境,需要减少自己内耗的时候使用。
当我们身边的人出现了一些异常行为,如学生、同事、家人,我们对事件不知情或者知之甚少的时候我们可以和他们对话、陈述行为、带着好奇去询问;当我们和对方沟通方案、征求意见、寻求结果的时候,对方没有明确的答复,我们可以及时与他们核对;当对方的行为让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内耗,我知道如果不处理我可能这个事情没那么容易过去的时候,及时核对!
【A1】
这个方法在工作生活中极其有效,我看到在场的各位以及产生了共鸣想和身边的伙伴进行分享了,那么我们以三人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相互在生活、工作中有相似经历的分享,每个小伙伴一分钟时间进行分享,最后和自己觉得说的好的伙伴进行反馈,用一句话说说你觉得ta哪里做的好。一会儿每个小组都需要推荐一个代表进行分享,这个环节一共5分钟时间,时间到了我会提醒大家进入我们的下一个环节,大家开始自由组队,组队完成就开始分享吧~
【A2】
我看到大家都完成分享啦,在分享输出后我相信大家对于这个技能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心得,接下来让我们将今天的技能规划应用起来,请大家在便签上写下你的运用或行动步骤,规定时间一分钟。
有没有小伙伴愿意分享自己的便签呢?好的!请xx为大家进行分享,大家注意倾听!感谢xx的分享!很感谢大家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规划,希望今天的方法对大家在工作、生活上的沟通能有所帮助!今天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