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P.E.T.父母效能训练》 所属活动: NO.57南宁清澄分舵线下【过级场】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3个步骤教你用“我——信息”表达

开场:

【自我介绍】: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坛子,是拆书帮里的后起之秀,今天我过TF1-1级。坛什么坛,北京天坛的坛,当然也是装南宁酸嘢坛子的“坛”。“坛子”实用也,可空,可满,空的时候装一些,满的时候倒一些。

若用三个标签来介绍自己:

第一个标签两个男宝妈妈。母亲的角色,让我有了再次成长的机会。

第二个标签: 教育机构里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儿童情绪力导师。何为情绪:喜、怒、哀、惧。其实每个人身边都隐藏着一个情绪坛子,这个“坛子”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快乐、爱与善的能量。在与他人积极能量的交换中,让自己和周围人感觉更加好。

第三个标签:爱看书和爱自我反思的准拆书家,自问自答是我喜欢的提升模式。在问答中倒逼输入,在输入中分享输出,与爱学习的小伙伴们共同陪伴、赋能前行。

坛子不一定样样都行,但是对于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和情绪,还是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欢迎有需要的你,找我共同探讨。

拆书帮介绍

来到了拆书帮,那到底拆书帮是什么?拆书法又是怎样的?

拆书帮是由赵周老师2013年创建的。拆书帮是一个让拆书家释放能量,帮助他人有效学习的非营利性组织。在帮里,大家一起陪伴赋能,反求诸己,不断精进。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它以学习者为中心,有效的帮助成人将知识拆为己用,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拆书法分个人学习拆书法和组织学习拆书法。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就是RIA便签法。RIA便签法中,R即阅读原书拆页,它不要求学习者读完整本书;I便签教会我们总结重述相关知识;A1便签教我们联系过往相关经验,内化知识;A2便签教我们设定目标,促进相关行动。达到将所学所知落到实处,拆为己用的目的。组织学习拆书法就如我们今天的学习。拆书家拿出书中相关知识,组织大家进行一场分享自我、联系自我经验的学习,其效果不亚于一场培训。

拆书帮促进大家学习,让拆书家能量影响周边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说的再多,不如一场确切的行动。接下来,邀请小伙伴们和我一起体验今天的拆书活动。

首先,大家请看您手上的资料,是来自托马斯·戈登的《P.E.T.父母效能训练》第105~106页第六章选段内容,请大家花一到两分钟的时间阅读手中的片段。如果您阅读完了,请举手示意我。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

(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

(2)父母的感受;

(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即: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我——信息”的这个部分,主要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了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一个孩子上学时说好了,一放学就回家,但是她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

此处的关键是要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评判它。

不带指责的行为描述: “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

贴标签或评判: “你不打电话说一声,真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感受。”

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发出“你——信息”时,他们不需要确认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使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快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很懒”等。而当父母发出“我——信息”时却不是这样。现在,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 “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是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

“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

当父母开始送出“我—信息”时,他们不仅会注意到孩子的变化,而且还会在自己身上发现巨大的变化。我们所听到的父母的不同表达意味着更多的真实:

“我不需要再假装了。”

“现在我比较能直接面对了。”

“能够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真好。”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老话在这里也同样适用。通过使用一种新的沟通方法,父母们开始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内在感觉,并用“我——信息”向其他人传递。“我——信息”的技巧让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他们内在真实情感的工具。

行为如何影响父母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困扰,而父母传递的“我——信息”没有能够影响孩子主动修正他们的行为时,这可能是由于父母送出了一个或多个不完整的“我一信息”。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一信息”(对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已经足够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但是,一个有效的“我一信息”常常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就很重要了。

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

“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时,我很担心,且无法专心工作。”

当你送出一个完整的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一信息”时,就告诉了孩子整个事件——不仅说明他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并且同样重要的是,说明了这种行为为什么将会或已经给你带来了困扰。

好,我看到很多小伙伴已经阅读完拆页,一起为仔细阅读的自己点个赞。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 便签分享:

【what】: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 用“我—信息”表达,能够帮助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我—信息”表达既不伤害他人,还能清晰表达自己受到的影响,有时甚至可以让孩子改变不被接纳行为。

【why】:

孩子做出的一些行为不在父母可接纳范围,父母容易产生不好的情绪。想改变当下的状况,这就需要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在沟通中尊重自己,又不伤害孩子,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

【how】:

如何操作,我是这么理解的:首先明确自己受到的影响,用“我—信息”(行为+感受+影响)来表达。

1.行动: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客观描述孩子做的事情或说的话。这些行为是真实明确的,不带评判或标签的。(句式:我看到……,我注意到……)

2.感受: 父母真实的感受

父母需要通过“我—信息”寻找到内心真实的感受,这个感受是内在的需求。(感受:开心、难过、担心……)

3.影响: 行为对父母的影响

清晰的描述出孩子这个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具体影响和困扰。这个影响会让我们无法专心处理自己事情,还可能会引起各种不便,让我们费钱,费时,费事。

【where】:

“我—信息”表达可以用在什么沟通场合呢。

1)家庭中,用于亲子沟通;

2)生活中,用于亲密关系人的沟通;

3)工作中,用于同事的沟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便签分享:

儿子三年级的时候去同学家玩,从下午3点玩到晚上6点,不舍得回家,决定要玩到晚上。

到晚上9点半,我再打电话给他,提醒他回家。他说,“好,我准备出门了。”到了10点,他还没回到家。我的心情开始忐忑不安。我不知道他出发了么?我在想回来路上他会不会遇到突发状况?各种恐怖片在我脑子里播放。更让我焦虑的是再打电话给他,电话打不通了。直到我从同学家长哪里得知:他10点才刚出门,我忐忑的心才落了下来。

他回到家,我说到,“9点半的时候,听你说从准备出门,等到10点我还没看到你到家。让我着急的是:10点再打你电话,打不通了。当时我做事情都不能安心,心里充满了担心和害怕。我无法想象如果你出现意外我该如何承受。希望你如果晚回家,可以和妈妈明确时间。”后来,儿子再次去找同学玩的时候,我发现他能够做到:在时间约定后的15分钟左右回到家。

在这个事件当中,我忍不住反思:

1)“我—信息”表达,要从行为描述开始出发,避免批判和指责。

2)使用“我—信息”表达不一定就能得到美好的效果,但它是一种尊重自我感受的方法。

3)“我—信息”表达可以让他人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有可能改变他人的行为。

大家回忆下,看看有没有在亲子沟通中有过类似的经验?当时的你又是怎么做的?

A2 便签分享:

俗话说,用是最好的学。如何用“我—信息”,来解决亲子沟通中的问题。下面用我即将行动的实例和大家做个分享。

背景: 儿子坐在车后座,不喜欢系安全带。我常常为此感到担心。每一次上车后,都需要提醒他系好安全带,有时还会因为提醒而让两人产生不愉快。

目标:我决定在未来的一周内,如果出现他不系安全带的情况,用“我—信息”的三步骤(行为+感受+影响)和儿子沟通。

具体行动:

1)行为描述: 准备出发了,妈妈看到你还没有系安全带。(指出具体行为)

当我再一次面临儿子不系安全带的情况后,缓缓情绪,收住指责的语言,仅客观的描述当下的现状。

2)感受: 车子行驶的速度很快,你不系安全带,我会很担心。(真实表达担心的感受)

3)影响: 你不系安全带,我开车都不能专心。一想到你可能会受伤,我就觉得难过和心痛。(儿子的行为对我的具体影响。)

我想,当我用这样不带指责的方式与儿子沟通,无论他的行为有没有改变,都不会破坏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但在表达中我尊重自己的需求,做了个真诚的妈妈。

今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了“我—信息”的表达方法。经过刚才的分享,相信小伙伴们一定更加了解如何用“行为+感受+影响”来与孩子或他人沟通。

结语:

“我—信息”表达不仅可用于不接纳他人行为的表达,还可以用于肯定的表达。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下次再一起学习。“一路拆,一路行。”在拆中相互学习;在行中,共同前行。非常感谢大家今天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