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金字塔原理》 所属活动: 如何改善我的暴脾气和好用的SCQA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好用的SCQA

开场:

因为前面环节介绍过,开场就不再自我介绍了。我看了下窗外的大雨刚停,我们说这个大雨的午后本来是最适合美美睡上一觉的,对吧?那要感谢大家和我一起把这个宝贵的时间拿来拆书、求知和成长。

今天开始之前我先做一个小调查,我们今天要讲这个叫SCQA是吧?我们在群里小伙伴有谁之前知道或者运用过SCQA的,请在回复区里回复一个“1”好吗?我们看一下。

好,我看桃舵有回复,Amy也有回复,Carol你也知道

好的,因为我们今天小伙伴比较多,等一下为了提高分享效率,我们会进行组。

--记下有SCQA概念的伙伴,首先确保每个分组中至少有一位,其次将他们列为后续分享的重点候选人

今天我选的拆页是来自于《金字塔原理》这本书。这个相信大家应该或多或少听说过,它的作者叫芭芭拉.明托,这个人是一个麦卡锡的一个咨询顾问,这本书是她自己从事咨询行业几十年以来的一个经验的一个总结。这本书主要是教读者怎么去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其实是一本帮助读者提升个人能力的本,我们叫神书。

我选的这个拆页是这本书里边讲到的用来做沟通表达的一个实用工具,叫SCQA结构,我先把拆页的PDF文件发到群里,然后我们先花一分钟看一下这个拆页的内容

--这里故意不按照FAB的结构来介绍书籍和拆页,是为了让介绍过程不清晰,给后面做一个反面例子的伏笔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摘自《金字塔原理》P55 第一篇 第四章 序言的故事结构

在文章的序言部分你应当为读者讲述一个与主题有关的故事,引起读者对主题的兴趣。每一个好的故事都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相当于引入某种“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并提出解决方案。写文章的目的或者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是为了回答读者头脑中的一个疑问,因此,这里的解决方案就是你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引入“背景”时,应先陈述与文章主题有关且读者会同意的内容,即读者已经了解或者将会认可的内容。从心理学角度看,与让读者在混乱的思想中摸索相比,先向他们传递一些简单易懂、容易接受的信息,可以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全文的思想。读者对于上面列举的这些表述通常会点头表示同意:“是的,我认为是这样,那又如何?”如果更客气一点,他们或许会说:“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呢?”读者的回应使你能够借此提出“背景”中的“冲突”。

“冲突”经常是指出了某种问题,但并不总是字面上的“问题”。这里的“冲突”类似于讲故事时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能够促使读者提出“疑问”。读者的“疑问”可能有多种形式,但通常可归结为一个问题——“接下来会怎么样”,如下表所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一分钟时间到了,这样我先来谈一下我对这个拆页的一个理解,好吗?然后这个等一下我会请大家做一个自己的一个关联和分享。

【what】

什么是SCQA架构呢?我们说SCQA架构就是指我们讲一件事儿或者做一个开场的时候,可以按照“背景-冲突-问题-答案”的结构来铺陈我们的内容。

【why】

讲到这里,我先问问大家,谁还记得我开头是怎么介绍《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我相信你可能已经没有印象了吧。那如果我换个方式再来介绍这本书呢?比如:

“大家有没有遇到和领导报告的时候,讲到一半对方不耐烦地打断你,让你讲重点?或是等你讲完之后他问你想表达什么?可是你明明觉得自己的重点都有讲到啊,那我们怎么能让自己的报告清晰明了,令人印象深刻呢?你可以试一下《金字塔原理》推荐的SCQA架构”

大家体会一下,这样介绍是不是让你对这本书更感兴趣了呢?

【how】

SCQA架构的本质是给听众讲一个好故事,因为记忆故事比记忆道理更容易。

在SCQA的架构中,S代表情境,它的作用在于带给听众具体的画面,让听众有代入感,让后面的剧情更加合理。C代表冲突,这是整个论述中的高潮所在,是最吸引听众的地方,同时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部分。有了冲突,听众自然会联想到到怎么解决冲突,也就带出了Q,即问题。这个Q是我们对听众的一个引导,让大家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到我们最后要说的方案或产品上,也就是A。

那么在刚刚的例子中,第一句“报告但领导不满意”就是S,也就是情境。后面紧接着的“你觉得有重点但领导抓不住”,就是C,也就是冲突,那“怎么做才能清晰明了”就是Q,也就是问题,而“试一下SCQA”就是A,也就是答案。

【where】

SCQA是一种通用的表达结构,基本适合于所有介绍场景,以及写文章时的开篇或序言。这个架构也可以根据表达意图来进行变形,如果你想开门见山,可以将答案提前,这就是A-S-Q,比如你想突出忧虑,那么可以把冲突提前,这就是C-S-A,比如你想突出信心,那么就把问题提前,构成Q-S-C-A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好的,刚刚我为大家举了一个SCQA的例子,接下来我们做一个3分钟的小组讨论,请小伙伴们结合今天拆页所讲的内容,在小组中分享一个自己之前工作或生活中做介绍例子,做得好或不好的例子都可以,如果觉得当时自己处理得不好,也可以说一下现在自己会怎么去做。

学习者经验分享:

我们之前看到那个亮甲的广告,广告词我觉得就非常符合SCQA的架构,广告词是这么说的“得了灰指甲(S),一个传染俩(C),问我怎么办(Q),马上用亮甲(A)

谢谢,我觉得这个例子非常好。很简洁,也能让大家形象地理解SCQA的作用。

【A2】催化应用

虽然SCQA是我们拆书家3-1的技能点,但其实它也是对我们平时工作生活中非常实用的一个东西,实用到甚至你明天就可以用得上这种程度。那我们说拆书拆书就是要“拆为己用”,我希望接下来小伙伴在共享文档中写出自己的一个行动计划,准备在什么场景下去实践这个SCQA的架构,那么我们在写行动计划的时候呢也有一个要求,就是遵循SMART法则,就是说我要做的事情要很具体,这件事情是要可操作的事情,并且我要给他一个具体的一个期限,而且我们希望这个期限就是比如说这个马上或者是可能是几天之内,然后接下来这个结果要可衡量,我要怎么去确认,我有没有做到,然后最后是要有一个可达成的这个目标,好吗?

现在还有些剩余时间,有没有小伙伴要分享一下自己的行动计划?

学习者行动计划分享:

昨天我在参加面试的时候,HR有问我在工作中遇到过什么棘手的问题,我是怎么解决的?我当时的回答也是和SCQA异曲同工。我讲的是我们在第一次接综艺项目的时候,因为综艺项目要比普通的剧集要难上三五倍,而且还是中途插进来的一个项目,所以我们当时只能紧急在宾馆加班,而本来已经安排好人去做翻译,但是离截止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那个人怎么也联系不上了,因为比较重要,所以我联系不上之后我就没有在等,立马把这个工作分给其他人又重新做了一遍。这段表述现在看起来SCA都有了,可能Q的部分还需要补上

你介绍的案例让大家非常有画面感,比如讲到综艺大家都能联想到平时的经验。而明明时间很赶但是人却突然联系不上这又是一个很尖锐的一个冲突,至于Q的部分我认为可以这样表达:“像这种筹备过程中出现意外状况其实是经常会发生的。对于主办方来说,关键是我们的备选方案或应急预案是什么(Q)?这里我的策略就是任何一个角色都不要单点故障,所以在当时我就准备了一个备选的翻译作为PlanB,当这个人联系不上,我马上就去找备选人了(A)”。

这样补上Q和A,我觉得你这个故事应该会让面试官的印象更深。

好的各位伙伴,感谢参与。今天我们的拆书就圆满结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