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李锋,大家可以叫我锋哥。
我在IT行业工作了二十余年,从技术做到管理,“创新”和“严谨”是职业给我留下的标签,“积极”和“乐观”是我对自己的评价。
来到拆书帮,我希望能够扩展视野、提升认知水平,同时结识更多的朋友。也期望能在拆书家的成长历程中,解锁和周边环境和谐共处的新姿势
先谈对拆书的理解:顾名思义,拆书就是把书拆开来读,更确切地说,是把书里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对其中有用的知识点花时间思考和吸收,而其他暂时无用的则放在一边。
那这个有用无用的区分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就是需求,就是我们心中要求解的那个问题。与问题有关就是有用的,而与问题无关就是无用的。所以,拆书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方法论。它强调的是方向性地筛选、选择性地吸收和系统性地思考,主张把时间精力花在性价比最高的地方。也因此它很适合成年人。
拆书既可自助,亦可助人,自助就是透过便签学习法,将书籍中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过往经验以及未来行动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助人就是指学习者以拆书家的身份,去帮助其他学习者践行便签学习法,引导他们实现自己的知行合一。
古语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赏乐如此,读书亦如此。当一群认同拆书学习方法论的读书者聚到一起,分享经验、彼此促进,组成一个非盈利的自组织,就是我们的拆书帮。
P69 摘自《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三章第五节 如何正确地提问
一种回答是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另一种回答是能够促进正确思考。前者就相当于上网搜索并一下找到信息,后者更像是跟一位真正的智者(而不是专家)交谈。
扼杀问题的最大凶手是什么?不是粗暴的打断,而是正确的答案。因为正确答案(如“水是液体”)往往是一些事实性知识,而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对孩子而言是探索未知的兴趣,对成人而言是关联自己的能力。正确答案貌似满足了好奇心,实际上是把学习者探索未知的热情转化成了记忆事实性知识的苦差。
【what】
这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教”的目的应该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why】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对于绝大多数的场景,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是没用的,只有懂得灵活运用才有意义。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伙伴们事情没做好,我们费心去教,然而下次的结果依然还是不理想,那如果我们排除是工作意愿或其他客观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他还没掌握知识,尽管“了解”了方法,但并不“知道”怎样运用
【how】
那如何授人以渔呢?了解结论靠听,掌握方法靠悟。因为悟是一种经验内化的过程,是招式套路与每个个体之间的化学反应,外部没法干预,只能靠催化。对儿童来说激发兴趣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而对成年人来说启发他寻找自身的结合点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where】
当然世事无绝对,对于某些追求效率的场景,直接给出答案反而是最适合的。又比如对面的老兄即将要走上考场,而你恰巧又是知道答案的人,那么直截了当地回答他未尝不是助人为乐之举。
A1:
之前参加“爱上RIA训练营”的时候,在小组分享时遇到过一个类似案例。
当时一位伙伴提出当她是一个店长,当面对区域经理的时候,总是难免会紧张,想摆脱这种“被吓唬”的状态。
当时我听完她的描述之后,给出了我的分析:
1.你“怕”的不是区域经理而是对经营的焦虑
2.被区域经理“吓”到是因为信息差(她掌握所有16个店的经营状况而你只知道自己店的情况)
3.想不被“吓”到的关键是你要有自己的PlanB
我说完这些呢,她的回应也没有预期的积极,马上把话题转走了,现场有点小尴尬
我的反思:在这次沟通中我无意中扮演了“专家”的角色,尽管是设身处地地做了思考,但是我给出的是结论是基于我自身的关联,而不是她的关联,所以这个结论对她来说可能是没用的。
如果用一些提问诸如“区域经理提出的问题,你觉得她的出发点是什么?”、“其他的店长面对这些问题,她们的答案会是什么?”、“现在店里的问题,哪些是你无法改变,而哪些是你能改变的呢”...引发她的关联,可能效果会更好
A2:
一个朋友的小孩来公司做暑期实习,大二学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周一我给他定了三个实习目标:
1. 找定位:在团队中找到自己能承担的工作
2. 找伙伴:在团队中找到一个愿意带他的师傅
3. 出成果:在实习期做成一件能拿得出手的事情
我计划周五找他谈一次话,通过提问来引发他的思考和改善,帮助他进一步明确方向。打算提出的问题有以下一些:
1.本周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觉得这件事自己能做得很好呢?有没什么事情是觉得自己没做好的,又是为什么呢? -- 启发对自身特质的思考
2.团队你对谁的印象比较深,你觉得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 启发对伙伴的观察
3.如果让你主动选择,下周你选择做什么事情? -- 启发对团队与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