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Emma,三个标签介绍一下自己。
1.资深外贸从业人员,从事服装外贸行业已经16年了。如果大家对于服装方面的问题可以来咨询我。
2. 青少年演讲辩论教练,坚持参加演讲俱乐部并进行青少年演讲辩论培训超过5年,
3. 二级拆书家,有一个愿望,计划在今年36周岁生日之前成为三级拆书家。
今天要进行的就是TF3-1的拆书过级。
【分组】
很开心跟各位一起进行进行今天的拆书学习,为了方便我们一会进行讨论,我们来分一下组,2位小伙伴为一组。
【学习者场景法图书介绍】1分钟
【场景】你有没有很想养成一个好习惯?比如每天跑步5公里,可是早起坚持了3天,因为起不来,因为没时间,因为工作忙就放弃了。年初时立下了雄心壮志,写下了新一年的flag,比如每周阅读一本书,可是忘得干干净净,却在年底总结时才发现自己曾经还有这么一个愿望。又或者想要让孩子养成一个自己收拾房间的习惯,可是感觉他完全都不听你的安排。
【提问】
当生活里这些类似的情况发生时,大家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觉得自己的自制力太差?是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是觉得孩子叛逆不听话?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差距太大
【影响】
当我们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无法达到自我期待,可是又无力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挫败感,认为是个人能力不足。这种挫败感会严重削弱我们的自信心,让我们不愿意去尝试新的挑战。因此导致我们止步不前。
【解决】
而这本书《福格行为模型》帮我们科学分析了当我们某个行为产生时所需要的条件,让我们在自己无法坚持某个行动时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进而帮助我们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当我们发现行为是可以科学设计的,那么自然就可以让自己或者他人发生行为改变,从而养成好习惯。
【学习目标】0.5分钟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了解行动改变的的三个要素,在想要让自己或他人发生行为改变时,能够依照这三个要素去设计出合理的方法。
福格行为模型展现了行为的3个通用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模型所依据的原理,向我们展示了这些要素共同发生作用、驱使我们采取行动(从使用牙线清洁牙齿到跑马拉松)的过程。了解了福格行为模型。你就能分析具体行为的产生原因,而不会再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错误的原因(比如性格缺陷或不够自律)。你也可以用这个模型设计出一套能促使自己或他人改变行为的方案。
B=MAP
行为 发生于 动机 & 能力 & 提示 同时出现的时候
当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提示(prompt)同时出现的时候,行为就会发生。动机是做出行为的欲望,能力是去做某个行为的执行能力,而提示则是提醒你做出行为的信号。
我来举例说明一下。2010年,有一次我在健身房健身,边踩椭圆机边听珍妮·杰克逊的歌时做了一件事,这对一个每分钟心跳超过120次的人来说是一个奇怪的行为:我向红十字会捐了一笔钱。我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我收到了一条募捐短信。把我在那一瞬间做出的行为拆解开来,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行为--通过红十字会的短信,向海地大地震的灾民捐了一笔钱。
●动机--我想帮助这场灾难的受害者。
●能力--通过短信来捐款很简单。
●提示--我收到了红十字会的短信提示。
在这个案例中,3大要素同时出现,于是我做出了行为:捐款。但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没有出现,那我就极有可能不会做出这个行为。
【WHAT】
这个片段向我们展示了福格行为模型,B=MAP.告诉我们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必须的要素:动机,能力和提示。
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时,行为便会自然而然产生了。分享几个身边的故事。
【概念与案例折返】
(案例1)
我们演讲俱乐部有一位会员小伙伴很优秀,也很踊跃参与俱乐部活动,可是会议之前我建议他不要只是听,多多在会议中上台做演讲,可以更好的锻炼自己,他拒绝了我们。他跟我解释说自己工作特别忙,加入俱乐部就是希望能够周四晚上来认识新朋友,放松一下。
大家觉得这个案例符合福格行为模型吗?
(概念折返1)对的,这位小伙伴有能力去做演讲,我们也有给了清晰的提示。但是因为缺少动机,因此没有做出上台演讲的行为。缺失福格行为模型中的动机。
(案例2)
我老公因为身体偏胖担心影响健康,想要减肥。制定了每天6点起床跑步5公里的计划,每天早晨6点,闹钟拼命的叫。可是对于很久没有运动的他,想想5公里都觉得很难,每天摁死闹钟继续睡。大家觉得这个案例符合福格行为模型吗?
(概念折返2)
在这个案例中动机有了,提示也有了,但是缺乏福格行为模型中的能力,也就是执行的能力难度偏大。导致行为没有产生。
(案例3)
比如我希望我女儿能够每天写一篇日记。我拿了我之前小时候给她记的成长日记给她看,激发她的动力。而且四年级的她是这个能力去完成这个任务的。可是因为每天回家都比较晚,我总是忘记提醒她。记日记这个事情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了了之。大家觉得这个案例符合福格行为模型吗?
(概念折返3)
在这个案例中动机有了,能力也有了。但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提示,导致坚持记日记的行为没有产生。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福格行动模型中提到的三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要想促使自己或者他人去采取某个行动,就必须要确保三个要素的存在。
【WHY】
你是不是会苦恼自己很难养成某个好习惯?或者想要纠正家人孩子甚至团队成员的某些行为?今天我们学习的福格行为模型,便可以帮忙你弄清楚行为产生的的要素,从而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案,让自己或他人顺理成章的发生行为的转变。
【HOW】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做呢?
第一步:发掘动机,我们必须要找到自己或者他人做某件事情的动机。动机越强烈,则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步:匹配能力,我们需要确保这件事情是在自己或他人能力范围内的。难度越小,则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步:给出提示,在适当的时候给出清晰明确的提示,可以有效促动行为的产生。
【WHERE】
当我们想要促使自己或者他人做出一些行为改变时,都可以应用这个模型。比如:让自己或家人养成一个好习惯,让同事改变一种工作方式,甚至包括商业活动中让消费者去采取某种行为。
【举例】
例如:我希望让4年级的女儿暑假期间每天背诵一片小古文。就按照这个模型进行了设计。
1. 发掘动机:女儿是语文课代表,一直想保持自己语文在班上的领先地位,所以我跟她在一个心情愉悦的时候聊了聊古文积累的重要性,发掘她的内在动机。同时组了7个关系比较好的小朋友每天一起打卡,设置了奖励制度,发掘外在动机。
2. 匹配能力:我选择了小学生必背古文100篇,篇幅长短始终,难度可以适合四年级的小朋友。
3. 给出提示:每天早晨起床我会提醒女儿朗诵,晚上回去提醒她录视频打卡。目前已经坚持到第16天了。
拆书家提问设计:接下来需要大家每个人去设计一个需要促进自己或者他人行动改变的场景,设想故事的2个角色,设定一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进行动作和对话内容的设计。这个对话中需要有意识的应用到我们学到的三个步骤,从而去帮助其中一个角色去作出某个行为。
请大家把摘要写在纸上,5分钟后,我们请1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他们的剧本。
学习者案例记录:
剧本名称:一起去看书
时间:周末中午 ,地点:家中,人物: A 父亲 B 儿子
起因:父亲想要带孩子去图书馆。经过:通过设计三个步骤的对话 结果:成功带儿子去图书馆。
对话:
A(笑咪咪地说):儿子,作业都写完了吧,咱们下午出去逛逛?
B :哎呀爸爸,外面那么热,不想出门。
A:最近你不是想看看金庸的小说?咱们去图书馆借一套吧?
B(开心地说):那太好了。可是我想稍微休息会。
A: 那行,咱们大概30分钟以后出发,咱们一起散步过去,10分钟就到了。
一会路上给你买个雪糕吃。到了之后图书馆有空调很凉快。
B:行,那半个小时后您叫我。
A:(30分钟后):儿子,我们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