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始之前先给大家分好组,咱们现场6个人,谢女士和颜宇一组,郭迎新和李皖一组,琳洁和唐梅一组。
大家好!我是雯子,我的第一个标签是一名互联网行业运营人员,从事这个工作超过10年了,第二个标签是一个终身成长者,希望自己能活到老,学到老,一直有进步就会很开心;第三个标签是宝妈,有一个6岁的女儿,即将在9月份成为1名小学生。
F:今天我要拆解是这本书,叫做《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两位都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同时也都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已经被收录于美国名人录。这本书自1980年出版以来,在美国销量已经超过300万册,并被翻译成了30多种语言;在我们豆瓣评分也高达8.8,长期占据热门育儿图书TOP10,非常经典。
A:这本书籍围绕如何听和怎么说,从面对感受、鼓励合作,代替惩罚、鼓励自立、恰当赞赏、角色释放6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诸多亲子沟通实用技巧,还辅以大量的实践案例,读起来轻松易懂,也非常容易学以致用。
B1:身为父母,如果在养育孩子方面有种种困惑或者烦恼,比如为我们说西,孩子偏偏往东;孩子有心事只和朋友说却不告诉我们;以及各种我们眼里孩子的问题:学习主动性差,拖拉,不够自信独立。。。等等等等,那么这本书就非常值得深入阅读和用来指导实践。
B2: 而今天我选择的两个片段,也是大家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了,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比如生气,伤心,失望,委屈。。。)时,怎样才是好的处理方式呢?当孩子有一些不当行为时(做作业拖拉,上课开小差,老是找不到自己的东西,不按时洗漱睡觉等等),除了说教和惩罚,有没有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呢?让我们一起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吧。
原文片段一已经发给各位伙伴,因为比较短,给大家1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读完的伙伴可以抬头示意一下我。
学习目标一:希望通过片段一的学习,伙伴们能够运用共情四步法,共情到孩子的负面感受,让孩子觉得被理解,从而实现促进双方关系的高效沟通。
片段一的拆页已经发给各位伙伴了,因为片段较短,请大家花1分钟时间阅读。读完的伙伴可以抬头示意我
P10-P11
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共情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 全神贯注地倾听
2.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好的,大家都读完了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且习惯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理解他人(即使是我们的孩子)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正如原文片段所说,共情语言不是我们母语的一部分。当孩子或者其他人向我们表达情绪时,我们往往以自己的感受、经历、价值观、或者事实等等做出回应,那么这样的沟通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不这么做的坏处)
1、孩子觉得没有被理解,表达出了更强烈的负面情绪,我们的情绪也被感染,觉得孩子不懂事专找碴,双方不欢而散;
2、孩子觉得表达没有用,以后渐渐避免和我们进行此类沟通,彼此越来越难以走进对方心里,孩子越大,越觉得无话可谈;
3、孩子没有学会面对负面情绪,长此以往为心理健康埋下隐患。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哈,前几周的某天晚上,我比较忙,在家里用电脑处理一些工作的事情,娃就希望我陪她玩。我正在电脑上撰写文档,娃跑过来:妈妈我们可以一起玩不?
我忙着手里的事,头也没抬回答:不行,妈妈现在要工作。
娃一下子就有情绪了:我不是你亲生的,电脑才是吧?你每天就陪着电脑好了!
我继续边工作边和娃解释:这个材料必须今天写完的,现在真没法陪你。
然后娃在一旁委屈地大哭起来,我也有点烦躁,直接把卧室门关了,任她在外面哭,而我虽然继续在写材料,其实心情还是有点被影响了。
那时我还不太会共情和理解孩子感受,而原文片段给出的共情四步法则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感受并教会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觉得被尊重和被信任,助力我们的亲子关系更和谐。
(细化步骤)
共情四步法的具体使用步骤如下:
1.专注倾听。
1.1做好身体的准备,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用目光注视着对方,或者双方进行其他一些亲密的接触(比如把孩子搂在怀里)。
1.2做好心理的准备,暂停自己原来思考或者处理的事情,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即将进行的表达上。
1.3仔细捕捉对方表达中的情绪和感受,不仅包括语言,也包括表情,动作等。
2.积极回应。
2.1 语气诚恳,让对方感觉到被尊重和重视;
2.2 语言客观(例如,哦,是这样啊),不加入个人主观评判(例如我觉得你不该这么想。
3.表达理解
3.1 尝试说出对方的感受并等待对方确认
3.2 如果第一次感受理解错误,则从对方的反馈中再次说出其真正的感受。
此时,如果对方已经感受到了被理解而情绪好转或者已经聚焦于解决问题,则共情结束,如果还没有,则采用下面的步骤。
4.夸张想象(选用)。
用想象的方式通过语言描述或者肢体表达等帮助对方实现其愿望。如:真希望能发明一种神奇针管,打针一点也不会疼。
学了这个方法以后呀,又遇到了我需要加班处理工作,娃要我陪她玩的情况,
娃:妈妈我想你现在陪我玩。
我:妈妈现在要工作,没法陪你哦,抱歉。
娃不高兴了,嘟嘴:就知道工作工作,我一点都不重要是吗?
我感知到了她的情绪,,尝试使用面对感受4步法:
我的第一步:专注倾听。暂停正在处理的工作,轻轻抱了抱娃,眼睛注视着她,注意力集中于娃当前的状态;
我的第二步:积极回应。语气平和地和娃说:哦,宝贝很想妈妈现在和你一起玩,是不是?
桐桐点点头:嗯。我刚自己都玩了半天了,好无聊啊。我们一起玩女王的游戏好吗?
我的第三步:表达理解。妈妈现在要完成这个紧急的材料,不能和你一起玩,你肯定感觉很失望,不开心吧?
娃被我说中心情,却不承认:哼,才没有。
我的第四步:夸张想象。真希望妈妈会分身术,一个工作,一个和你玩女王游戏。
娃一下子多云转晴:那我就有好多个妈妈啦,一个陪我玩,一个收拾房间,一个给我洗衣服,一个做妈妈自己的事。。。
我:这听起来真酷啊!要不趁现在妈妈在工作你把分身妈妈都画出来?好想知道能有多少个分身,哈哈哈。你自己也可以分身的,就能同时干不同好玩的事啦。
娃:好耶!
于是愉快地出去画画了
孩子一旦觉得得到了理解,他们原来的负面情绪就会得到缓解,就能会转移注意力到真正能做或者要做的事情上去了。
(where)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于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沟通,关键点就在于理解对方的感受,与对方共情。
A1(引导回忆过去失败经历):
好的,下面就到了大家的环节啦,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过去的生活中,有没有因为没get到对方而和对方沟通不愉快的经历呢?比如孩子考试发挥失常,你安慰说没关系,孩子说你根本不懂我;孩子和朋友闹矛盾,你建议孩子主动和好,孩子爆炸:凭什么我主动?明明家里已经有多类似的,孩子仍想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你怎么劝解都不听,最后孩子崩溃,你也火大?再比如另一半抱怨被老板批评了,你试图安慰对方却说,算了,不想说了,反正你也不懂。。。。
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1分钟后邀请一位伙伴来分享一下,当时的沟通是怎么样的?(经历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对话?感受?结果?)
学习者郭迎新分享:我来分享一下吧。我家有两个宝宝,姐姐和妹妹;妹妹喜欢抢姐姐的玩具,姐姐不给,妹妹就哭,然后找我告状,我就说:“姐姐你大一点,让着点妹妹嘛!”,姐姐就不愿意,然后就说:为什么每次我都要让给她玩!好生气!她就去打妹妹。
拆书家回应:嗯嗯,理解理解。因为你是从逻辑上讲道理,但是姐姐并没有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她因为没有被理解,就会心生抱怨:为什么我大一点就该我让着妹妹?
学习者郭迎新:嗯,是的。
A1+(引导运用新方法改善过去失败经历)
拆书家:好的,非常感谢这位伙伴的分享。刚才大家都回忆了过去的一个不愉快的沟通经历,现在假设时光倒流,又回到了那个场景下,我们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共情四步法来重新进行沟通呢?同样给大家一分钟的思考时间,一分钟后邀请一位伙伴来分享。
学习者郭迎新分享:
(专注倾听)那妹妹来告状时,就把姐姐带到身边坐下来,观察姐姐的状态,认真听姐姐说。
姐姐可能就会说:她老是抢我玩具,我不想给她玩。
(积极回应)妈妈:哦,这样啊,你不想把你正在玩的玩具给妹妹玩,是吗?
姐姐可能说:是的。
(表达理解):妈妈:你是不是觉得很不公平,妹妹要什么,你就得给什么?
姐姐可能会点点头,或者说:嗯
(夸张想象):妈妈要是小魔仙就好了,就可以变出2个一摸一样的玩具,让你们都可以玩。
拆书家回应:嗯,好棒,这个时候孩子们可能被小魔仙吸引了,也许就不会纠结于原来的玩具,而是找到了新的想做的事。
学习者郭迎新:哦,就是转移注意力。
拆书家回应:嗯,有一点,就是要先理解孩子的感受。想想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有什么事情,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感受,我们就会觉得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就会恢复一些理智,不会深陷于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处理问题的方法可能就有很多了。
好的感谢这位伙伴,分享和应用都非常棒!
相信通过日后不断练习,在座的伙伴们都会成为一个很懂娃的妈妈~通过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呢,我们解决了孩子情绪的问题,那就是和孩子共情,教孩子面对负面感受,从而营造出一个尊重和谐的沟通氛围,重点在于倾听。孩子感觉好起来了,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其实比情绪更令我们头疼的,是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比如打人,摔东西,不完成作业呀等等),怎么说,可以让孩子能意识到并改正这些不当行为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片段二的学习吧。
学习目标:希望通过这个片段的学习,大家能够掌握纠正不当行为5步法,帮助孩子认识到行为的不当,并心甘情愿去行动,改变和调整。
下面我给大家发一下拆页,这个片段是一个案例,比上一个长一些,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阅读,读完的伙伴可以抬头示意一下我。
原文片段:
P121
上星期,我刚上完课回到家,就接到丹尼数学老师的电话。她好像很生气,告诉我现在丹尼成绩落后,扰乱上课纪律,不会背乘法表,让我在家应该多管教。我谢过了老师,心里气得发抖。第一个念头就是:他该受罚。不学好乘法上课管不住自己,就不许看电视。
还好,他从学校回来的时候,我已经冷静了一个小时。丹尼进屋后,我们开始了这样的对话:
我:柯老师今天打电话来了,她好像很生气。
丹尼:哦,她总爱生气。
我:我觉得这事挺严重的。她说你扰乱上课,还不会背乘法表。
丹尼:嗯,那是因为米切尔一直用笔记本打我的头,所以我就用我的本打了他。
我:你觉得你是在报复他吗?
丹尼尔:什么是报复?
我:就是还击。
丹尼尔:对啊。他有的时候写纸条砸我,还踢我的椅子,我要是不理他的话,他就一直踢。
我:难怪你没法好好上课。
丹尼:我能背到6了,只是还不会7和8。
我:嗯。。。。。。丹尼,你觉得把你和米切尔的座位调远一点,会不会好些?
丹尼:我不知道。。。。也许吧。。。我好好学的话,能背会7和8的。
我:我觉得应该让老师知道这些。我们给她写封信吧,你觉得呢?(丹尼点点头),我拿来纸和笔,开始写:
“亲爱的柯老师:
我们电话说的情况,我已经和丹尼讨论过了。他说。。。”丹尼,我该怎么跟他说?
丹尼:告诉她,把我和米切尔的座位调远点。
我:(开始写)“他说希望给他调下座位,别和米切尔离太近。”是这样吗?
丹尼:没错。
我:还有吗?
丹尼:(停顿了很长时间):告诉她,我会把乘法表的7和8写出来,然后自己多练几遍。
我:(写下来,读给他听)“他还计划把乘法表的7和8写出来,自己练习。”还有吗?
丹尼:没了。
我:我结尾写:“谢谢你,多费心。”
我又完整地给丹尼读了一遍。我们俩都签了字,让他第二天带到学校。结果,丹尼回家后地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我,柯老师把米切尔的座位换了,还一整天对他都很友好。
正如原文案例中的妈妈那样, 当得知孩子有不良言行时,我们第一反应也是生气,失望或者愤怒,可能不假思索就想采取惩罚的方式。但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往往会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
我从原文片段里给大家总结出了纠正不当行为5步法:
第一步:平复情绪。待自己恢复至平静状态时再与孩子沟通,在情绪掌控下的很多决策往往都是非理智的。
第二步:阐述事实。客观阐述孩子的不良行为即造成的后果,但不评判孩子(举例:你怎么老是这样,你一点也不让人省心等等)
第三步:表达立场和感受。明确坚定表示我们对孩子行为的不赞同,如果需要,还可以表达其行为对我们造成的困扰(我们会觉得生气,失望,不便等等)。
第四步,提出建议。告诉孩子我们想到的可能的解决方式,但让孩子做决定(举例:我觉得可以。。。你觉得呢?。
第五步,方案共创。和孩子一起商量更多的解决方案,直到双方完全达成共识。
(预防异议)
也许有伙伴会觉得用惩罚的方式也非常有效,孩子写作业慢,那就不能看电视!往往孩子就能写得很快了,为啥还要用这个新方法呢?但是呀,惩罚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双方不平等的关系基础上,我们只是用家长的权威让孩子暂时服从了而已,而新方法不仅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也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长久来看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自驱力,也非常有利于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
也许有伙伴会觉得这个方法太麻烦了,有5个步骤。在我们还不是很熟悉的时候,确实有点麻烦,就像学习一门外语一样,但只要我们刻意练习,经常使用,内化成我们的母语,就会非常简单了,我们需要做可能麻烦但正确的事。
。
因为这本书成书年代早,所以案例也会比较有年代感哈,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最近发生的更接地气的案例吧。
(意译案例)
上上周末,我和娃在家里。娃在卧室玩,我在沙发上看书。突然我听到卧室一生巨响,似乎是什么东西掉下来了。我生怕娃出意外,赶忙跑去看,结果发现我和她爸爸的结婚相片墙在地上,中间的几个分隔照片的木头条也掉了。
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觉得她真是个破坏分子,下一秒就想喊出:要是不能复原,搞破坏的人今天什么玩具也不能玩!
还好我让自己冷静了几分钟,相片墙虽然是我很喜欢的,但和孩子的关系是我更在意的。
于是和娃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我:爸爸和我的相片墙被摔在地上了,里面的木头条也掉了。
娃:那有什么了不起,这个破照片框刚才砸到我了,痛死了!
我:所以你就把它从桌子上扔下来了,是么?
娃:嗯。
我:相片墙砸到你了,你感到生气和愤怒?
娃:我玩得好好的,它突然就砸到我了,哼!
我:难怪你看上去这么生气。砸到的地方有受伤么?
娃:刚才疼,现在好了,应该没受伤。
我:那就好。但这个相片墙有着特别的意义,我很喜欢,现在它有点损坏,我不开心。你可以把掉落的木头条都找到,和我一起把它粘好么?
娃:好的,妈妈。
我们一边粘相框,一边继续对话:
我:生气时除了摔东西,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桐桐(想了一会):我想到了妈妈,因为我喜欢从桌子上跳到床上,所以我们把相片墙换个地方放吧。下次我也不随便扔东西了,生气时我就大喊我好生气,或者画一个生气的小人。
我:好的,那就这么说定了哦。
之后的两周,桐桐没有再出现过摔东西的行为。
(WHERE)好的,这个就是我自己的一个案例啦,纠正不当行为5步法,也可以应用在夫妻或者朋友之间,以及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或者管理者对下属等等。
A3:
好的,那今天我的讲解部分就到此结束啦,下面都是大家的现场演练环节啦。
首先进行今天最好玩的环节,我们要现场进行场景演练和角色扮演啦,我先把剧本情境发给大家。
情境:米小圈是个小学生,某次英语考试因为看偷看同学的答案被监考老师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该如何运用今天学习的纠正不当行为5步法,与米小圈展开沟通,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呢?
下面伙伴们按照之前的分组,一个扮演米小圈,一个扮演妈妈,小组演练一下。5分钟后,邀请一组伙伴当众表演一下双方的对话。
当众场景演练:
学习者颜宇扮演妈妈,学习者郭女士扮演米小圈。
学习者颜宇:从我开始哈,第一步平复情绪该怎么表现呀?
拆书家回应:嗯,可以深呼吸一下,还有自我感觉是情绪平静的状态,没有在生气啦,再和孩子沟通。
学习者颜宇:(第一步,平复情绪)好的,那我深呼吸一下,这一步就过了,啊哈哈。
对话如下:
妈妈:(第二步,阐述事实)小圈,我接到了你们英语老师的电话,说你今天考试时偷看了同学的答案,还被监考老师发现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情?
米小圈:是的。
妈妈:那你觉得这个事情,你做得对吗?
米小圈:不对。
妈妈:那你觉得为什么不对?
米小圈:考试之前老师就让我们不要看别人的答案。
妈妈:(第三步,表达立场和感受)嗯,是的,考试成绩是对你近一段时间学习成果的一个反馈,如果你去偷看同学的答案的话,我们就没办法知道存在的问题,更加就没办法去解决问题了。
米小圈:嗯
妈妈:那你想想,这次考试你没有信心去考,主要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呢?
米小圈:那个题目我看不太懂,单词不认识。
妈妈:(第四步,提出建议)那如果我们努力去多记一下,会不会好一些?
米小圈:应该会好一些吧。
妈妈:那在考试之前的话我们就多做一些练习,妈妈每天陪你记一下课文的单词,好吗?
米小圈:好。
妈妈:(第五步,共创方案)好的,那我们现在需要给老师写一封信,除了告诉她妈妈已经了解你现在的情况之外,你还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米小圈:说我对不起她,违反了规则。
妈妈:(第五步,共创方案)好的那我们写上,老师,米小圈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知道考试偷看同学答案是不对的。除了这些,你还想告诉老师些什么呢?
米小圈:我以后每天多记5个单词。
妈妈:好的,那我就和老师说,这次你没有认真考试,是因为没有记好单词,以后会和妈妈一起多记单词,每天练习,争取下次考试取得好成绩,好吗?
米小圈:谢谢妈妈~
拆书家回应:感谢两位伙伴的精彩演绎,让我们又重温了一下纠正不当行为5步法。相信通过刚才的演练,伙伴们对这个方法的理解又更深刻了哈。
A2:
第一步:引导思考场景
那么接下来的环节呢,就是我们自己的未来应用规划环节了。那大家这个考试偷看答案的场景不一定会遇到,但其他场景有没有可能遇到呢?比如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拉?沉迷电子游戏无法按时睡觉?总是丢三落四?不喜欢刷牙?等等等等,还是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讨论下自己未来有可能遇到的使用这个方法的场景,给大家2-3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然后邀请一位伙伴来当众分享。
大家如果在应用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的话,咱们也可以随时交流。
相信大家的应用场景应该很多吧?毕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当行为的。
学习者琳洁的应用场景分享:
事情发生在我崽某天放学回来后跟我得知在学校他和别人发生了冲突。
拆书家提醒:现在是我们进行未来的应用规划,未来还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吗?
学习者琳洁:未来也会遇到,就是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一些冲突(发生口角,动手打人等等),被老师批评的场景。我的孩子轩轩即将上初一,未来可能遇到的场景是: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一些冲突,双方都有各自的问题,但老师只看到了轩轩的不当行为,批评了轩轩并让他给同学道歉,轩轩觉得委屈的情况。
第二步:引导应用规划
拆书家:好的,非常感谢这位伙伴的分享。相信其他伙伴也已经想好了自己未来可能的应用场景,那么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在这个场景中把今天学到的纠正不当行为5步法给用起来。同样给大家2-3分钟时间思考和小组讨论,然后邀请一位伙伴来分享自己的未来应用规划哦。
拆书家引导:大家怎么沉默啦?因为咱们拆书帮讲求的是学以致用,大家需要以自己为中心,思考怎么把这个方法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用起来,那今天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因为对你有用。
学习者琳洁分享应用规划:
如果遇到前面我说的这种情况,(第一步,平复情绪)首先我会觉得心疼,难过和伤心,但我会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第二步,阐述事实)然后和轩轩阐述我从我从老师和其他同学家长那里获得的信息,和他确认。(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比较敏感,觉得委屈也不愿意和妈妈说,还需要做些引导)
等轩轩把事情的经过重新描述一番,再和他共情,表示理解他的委屈。
(第三步,表达立场和感受)接下来我会这么说:虽然同学有他不对的地方(打了你),但确实是你先招惹的别人,况且你身体不如别人强壮,所以打架是处于弱势的。遇到事情,我们要先从自己找问题而不是从对方找问题。
轩轩应该会表示认同。
(第四步,提出建议)然后我说:你希望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需要妈妈明天去找老师沟通这个事情吗?轩轩表示不希望。
于是我说(继续提出建议)好的,那我建议第一:如果这个同学性格强势,不好相处,以后可以和他保持距离;第二,以后再发生类似的情况你可以预先做好判断,提早和老师沟通,而不必等到不好的事情发生,你觉得呢?轩轩也认同了。
(第五步,共创方案)以后如果你在学校遇到类似的事情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办的话,可以给妈妈电话,也许妈妈可以和你一起商量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拆书家:哇,厉害!
全场结语:
今天呢,我们学习了两个很棒的方法,第一个是共情四步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并教会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第二个是不当行为纠正5步法,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改正。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多使用起来,在温馨有爱的亲子关系中,养育出独立自信的孩子。谢谢大家!
拆书过程中和结束后对内容和学习者的一些讨论:
1、 颜宇伙伴对于孩子意识到了不当行为,也承诺会改正,可过了一段时间又恢复了老样子的情况困惑怎么处理。
拆书家回应:可以和孩子做一些显性化承诺的事情,比如将共识打印出来贴在显眼处,或者由第三方做鉴证(给老师写信);如果还是确实后来恢复原样,也可以和孩子再次展开沟通,达成新的共识或者解决方案。
学习者琳洁补充形成解决方案时要考虑可实施性,父母还要做好监督。
2、 颜宇伙伴对什么是共情有点困惑。
拆书家回应:这个很专业,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我们习惯是自我为中心的,有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当别人给我们表达一个信息的时候,我们会以自己的价值观、经验等来做出回应;而共情就是以他人为中心,在他人表达的时候只是专注地去听,但不带入自己的价值观和评判;甚至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在这种情形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3、 郭迎新伙伴对今天所拆解的两个片段的关系提出了疑问。
拆书家回应:两个片段时交集的关系,而且相交的部分可能比较大,但并非是包含关系或者同一个事情。因为有些情绪不会导致不当行为,只要理解了负面感受,就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了;有些不当行为也不一定会伴随着负面情绪,可能只是孩子不知道这个行为是不恰当的;但在相当多的时候,确实是因为现有负面情绪,因为没有被理解和代谢,从而产生了不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