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拆书帮长沙麓山分舵第407期线下活动(河东曼哈顿分场)总第438期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将“不得不”变成我选择

开场:

开场:大家好,我是拆书家可乐。用三个标签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的第一个标签是职场妈妈,家有二宝,累并快乐着。我的第二个标签是正在升级打怪的拆书家,我的第三个标签是终身成长者,学习使我快乐,学习使我成长。今天为大家拆的片段主题是“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片段来自于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F特征:今天的拆页来自《非暴力沟通》一书。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沟通类书籍,它也是我们拆书帮拆过次数最多的书籍。它的作者是著名的马歇尔Ÿ卢森堡博士。马歇尔博士早年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即以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为四要素爱的语言,让人们能够开放、真诚、有效地表达自己,又能尊重和倾听他人。

A优势:马歇尔博士用他的智慧和爱向我们揭示生活里人际沟通中的道与术。和其他沟通类的书籍相比它不仅仅是一本追求外在人际沟通有效的书,更是一本追求我们与自我的关系、关照自我、照顾我们自己内在需求的书。它强调如何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如何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如何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爱,所以非暴力语言也叫【爱的语言】。这可以说是这本书道的部分。

术的部分,那就是书中的沟通框架和沟通步骤,譬如如何去倾听,如何表达,非常的清晰,实践性极强。它让我们沟通时,不再是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认识到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通过训练沟通中的聆听和表达,消除彼此敌意,增进相互理解和关爱,大大提高沟通质量,化解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冲突。

非暴力沟通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它还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B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B1: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常常听到这样的对白。老婆对老公说:“你那臭袜子能不能放到地方上,总是把这个家搞得跟个猪窝一样乱”

父母对孩子说:“你看看谁家的孩子像你一样,一点也不听话”

上级对下级说:“这点事情你都办不好,你干什么吃的?”

。。。

像这种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贴标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事实上我们就生存在这样一个痛苦的暴力沟通世界中,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有时候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如果将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于上述情境,它能够使沟通的双方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产生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

B2:同时非暴力沟通还教会我们如何爱自己,如何更好地生活它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还是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我们今天的拆页,就是了解如何积极地应对“不得不”做的事,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选择,清晰自己做事或者不做事的内在心理需要,找回自我的力量。

那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学习,阅读拆页前 我们先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就是当我们面临一些我们不想做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时候,如何通过三个步骤,觉察到自己内在的需要,从而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提升自己做事的动能、心情和行动效能,拿回属于我们的人生主动权。

下面请大家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阅读原文拆页,阅读完的朋友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第九章 爱自己: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P126-127

在第二章中,我们谈到了如何使用负责任的语言来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许多年前,有个练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欣喜,使我从此很少感到沮丧、内疚和惭愧。我将在下文中介绍这个练习,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找到快乐的生活方式。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当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清单时,仅仅是它的长度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我活得很不开心。我终于意识到,有许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复一日地去做,是因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清单上的第一项是“写临床报告”。我讨厌写那些报告,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磨自己一个小时。第二项则是“开车送小孩上学”。

第二步

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当时,我对这一步骤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第三步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起初,我怎么也想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临床报告。几个月前,我已经确信,对我的病人来说,临床报告用处并不大,花那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一直费尽苦心准备这些报告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从35年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没有写过一份临床报告。想到自己少写了无数的临床报告,我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当认识到钱是我的主要动机时,我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而事实上,我宁可在垃圾箱中觅食,也不愿再写一份临床报告。

我清单上的第二项是开车送孩子上学。当我琢磨自己为何要这么做时,我发现,我很欣赏我的孩子从他们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他们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在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这以前,我会说:“倒霉!今天又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重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看到伙伴们都示意阅读完毕了,下面我就来拆解一下这个片段:

【What】(首先,我们来看这个片段讲了什么)这个片段介绍了如何用一个用负责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用“我选择”代替“不得不”,通过这种有意识的练习,找到做事的内在动力所在,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why】(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当我们找到自己做事的需要,那么,我们的感受也会随之改变。马歇尔博士在后来说道,非暴力这三个字并不能精确反映它想要传达的内涵,它真正的核心是什么呢?是“基于需要的意识”,是对人的内在需要的持续觉察,无论人们做还是不做某件事,都在试图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

(不这么做的坏处)当我们说不得不去某事的时候,实际上是把做事的动机归结为外部原因,比如职责、命令、身份、压力等。当我们把做事的动机归结为外部原因,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这种“不得不”的想法会使我们越来越被动,越来越痛苦。

反例

我不喜欢的事情是过年时走亲访友,尤其是去我老公的各大姑姑家,每次我就只能在旁边陪娃玩,因为在别人家,拜年的人很多,坐也不好坐,我也跟大家不太熟络,孩子们玩也不好玩,然后公公婆婆她们就凑几桌打牌,最后还要吃个饭加上唠嗑半天,才能回自己家,我真是很不喜欢,又觉得不得不去。

于是我就常跟我老公抱怨,这样我老公心情也不好,失去了过年休假的乐趣,同时影响亲密关系以及家庭和谐。

【事例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的事例】

【how】那么我们可以用负责的语言替代回避责任语言,按照片段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步骤,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列出清单。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不喜欢,却又认为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第二步,变换视角。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第三步,找到需要。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

那么对于拜年这个事情我是怎么转化的呢?

第一,列清单,过年时不得不陪老公和公婆去老公姑姑们家拜年。

第二,转换视角,我选择过年时陪老公和公婆去老公姑姑们家拜年。

第三, 我选择去拜年,是因为第一我注重家庭的和谐,不希望我公公婆婆和老公不开心;第二是,我也还是认可中国过年给长辈拜年关切问候的传统礼仪或者说习俗;第三,我公公婆婆出去拜年,一定会把两个孩子带上,而我希望能够陪伴我的孩子们。

自从这个练习之后,我就不那么排斥去拜年了,就少了抱怨指责的心态,而开始去想着拜年时如何让自己和娃更快乐一点。【事例,强调这么做的好处的事例】

那么,这三个步骤就是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去做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吗?不是的,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三个步骤的真正目的是让我们去觉察我们内在真正的需求。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之后,其实我们对于外在事件的应对或者策略就会更加灵活,内心也会更加平静和从容。我们可以看到马歇尔举自己这两个是有用意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他这两件不得不的事件转化后的结局是完全不同的,他选择了继续开车送孩子上学,同时,他不再写临床报告了。觉察到我们真正的需要后,我们可以选择继续做,因为这件事可以满足我的某些需要,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做,不做也有不做所能满足的一些需求,或者我们也可以再去发觉其他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案。

那么这方法在那些场合可以适用(这个方法)呢?

WHERE(适用边界):

当我们对生活中有些事情有抗拒的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反复练习,调整自己的心态。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2分钟)(显像提问)

大家想一下自己在过去的经历中,是不是有这样的场景:

比如,马上下班了,领导叫你改个PPT?

比如,每天需要做饭、洗碗、整理或者拖地等等琐碎又重复的事情?

比如,周末想放松一下,却需要到处送孩子上兴趣班?

这样的场景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可能会发生的。

我们想想一下今天发生了多少我们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呢?为什么这些事情是你不想做但不得不做的呢?同时请体会内心的感受。请把这些内容写在你面前的白纸上;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沟通分享,我会进行一下分组,尽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时间2分钟:

下面我们有请小伙伴来分享一下。

静静:我还没有决定好要不要当轮值主席的时候,双红已经把名单公布,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心理有点不开心,但是也勉强接受吧。

陈丹:每次写教案是最让我头痛的事情,我一点都不想写,但是不得不写。

A1+:经验加工

那么下面一个环节就是你们想做的就是我们如何去把经验进行加工,如果说时光可以倒流,回想到刚才大家做的这些事情里面去,用我们今天的三个步骤, 列出清单、变换视角、找到需要,把这个事情具体的再重新梳理一下,把“不得不”换成“我选择”,分析自己做事背后的需要,找到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请写在你面前的纸上中,并体会找到需要后的感受,再给出你未来再次面对这件事情如何处理的结论。然后,请组内成员分享彼此的案例,这个过程给大家5分钟。 最后,我们会邀请两位伙伴在现场分享一下她的案例,每人1-2分钟。

好现在我们请小伙伴们来分享一下。

静静:我现在想,是我自己选择来当轮值主席的,因为它可以满足我学习成长的需要,以及和同频的伙伴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我现在这么想之后,我的内心也是更加愉快开心的。

陈丹:我经过思考之后,觉得写教案是满足了我应付检查的需求,但是我可以把它放下,所以我现在选择不写教案。

海燕:周末的早上有时候孩子真的起得很早,我以前觉得唉,不得不早起陪娃玩。现在我觉得我不希望孩子有起床气,所以我选择开开心心地起床,同时跟孩子说“美好的一天又开始啦”,这样满足了我陪伴孩子,同时让孩子学会享受生活的需要。

结束语:好的,非常棒。大家的案例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对我们都很有启发,非常实用,回去之后大家遇到类似情境时都可以去试试。

好的,那么今天我们整个片段的学习内容,核心就是通过三个步骤去找到我们的内在需要,找回生活的主动权。哪三个步骤呢,就是列出清单、转换视角、找到需要,今天片段内容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

欢迎大家提出改进意见,非常感谢各位的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