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教出乐观的孩子》 所属活动: 拆书帮长沙麓山分舵第413期线下活动(河东德思勤24小时书店分场)总第444期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改变解释风格

开场:

为了方便接下来学习过程中的讨论环节, 我们先做一下分组。

各位最爱学习、最积极、最有能量的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李林,三个标签:正在打怪升级的拆书家、演讲爱好者、心理学爱好者。今天我给大家拆解的片段来自这本《教出乐观的孩子》,主题是改变孩子的解释风格。用时15-20分钟,中间有很多的互动和讨论环节。

一、 学习目标(计2分钟)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的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发觉孩子不当自责时,能够运用三个步骤,帮助他选择用“行为性自责”解释坏结果,避免自暴自弃。

二、图书介绍(预计2分钟)【场景法介绍】

【事件】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我每一次考数学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

【提问】作为父母你会做出何种评价与解释呢?可能会安慰孩子: “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可能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没事,爸爸带你出去走走,吃个冰激凌,散散心,过会就好了。这样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吗?

影响】没有,实际上,孩子这样的解释就是消极的,很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许多消极的解释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实际。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做一个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解决】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说,乐观都是可以习得的。在塞利格曼教授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关键是解释风格。给大家推荐这本马丁·赛格利曼著作的《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是塞利格曼花了30年、对千百个成人及儿童进行研究,而著成的教育经典,告诉我们怎么引导孩子正确地理解失败,挫折和批评,帮助孩子乐观地面对人生,积极健康地成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片段。

请大家花1-2分钟的时间阅读原文,读完后请向我点头示意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三、【R】阅读原文拆页  (预计2分钟)

改进孩子的解释风格,第一个目标就是要确定他负起了实际的责任;第二个目标是让孩子责怪行为本身而非普遍性自责。读下面的例子时,请注意两个孩子自责的不同方式。

自责的孩子

路克是五年级学生,最近,他的父母时常为如何照顾家及管教孩子发生争吵。星期六的早上,父母就为谁带路克去练球大吵起来。路克偷偷从家里溜了出来,自己走去了球场。

路克对自己说:“我又做错了,我老是使他们吵架。什么时候我才能学会闭嘴呢?妈妈和爸爸最近常吵架,每一次都是因为我,我把每一件事都搞砸了。如果他们离婚,完全就是我的错。我是世界上最坏的小孩总是把事情搞砸。”

罗尼自责的方式与路克不同。

罗尼12岁的生日就要到了,晚餐过后,继父史蒂夫建议罗尼可以请他的朋友来,看影片《42》或是《终极战士》,然后到后院去玩打仗游戏。罗尼的妈妈很吃惊地听着他们的计划。她打断谈话,告诉史蒂夫她认为“战争生日”是件令人十分厌恶的事,她是不会允许的。妈妈与继父为了生日展开一场争吵。

罗尼对自己说:“我真是太笨了。我明知妈妈最讨厌战争之类的东西,也最恨那类电影,她甚至很少让我看这种电影的。他们俩时常为这种事吵架。我应该告诉史蒂夫我不想要这种生日,他们就不会吵架了,这都是我的错。”

路克与罗尼两个人都将父母争吵看作是自己的过错,都做了内部归因的解释(“这都是我的错”),但是他们的解释风格却是两种不同的维度。路克的解释不仅是内在的,也是永久性的(“总是把事情搞砸”)以及普遍性的(“我是世界上最坏的孩子”)。永久性及普遍性的自责被称为普遍性自责”。通常,“普遍性自责”者认为问题是自己个性中无法改变的缺点。因其永久性及普遍性,“普遍性自责”不仅损伤自尊(内在化),而且造成长期(永久)及普遍的消极与无望。

相反,罗尼认为争吵的原因是内部的、暂时的及特定的(“我应该告诉史蒂夫我不想要那种生日”)。暂时且特定的自责被称为“行为性自责”。孩子责怪某一特定行为而非指控自身个性,由于行为性自责指出可改变的原因,激励孩子更努力地改变行为,所以可以防止问题的发生或是能够帮助克服挫折。虽然孩子的自尊受损,就像普遍性自责的孩子,责怪自己的个性时也是一样自尊受损,行为性自责的孩子不会对改变应该改变的事情而感到无助。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三、【1】拆书家讲解引导(预计5分钟)

What:好的,大家都看完了,

原文中讲到了2种自责方式形式: “普遍性自责”和 “行为性自责”。

(表格单独打印出来)

他们之间的相同点:、找原因的角度,是自己、是内在原因,比如,今天骑车时摔倒了。如果我说,心情不好,走神了,那就属于个人的,内在的原因。而如果我说,别人叫我导致我摔了,那就属于非个人的,外部的原因。

不同点

1、时间上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是总是,还是偶尔?举个例子,小明总是没有朋友。“总是把事情搞砸”说的就是永久的(悲观的)看法。换种方式,刚转校,小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交到新朋友,就是暂时的(乐观的)看法。

2、是所有的,还是特定某个?比如,我是世界上最坏的孩子)把整个人都否定了;(我应该告诉史蒂夫我不想要那种生日)特定的一个事件。

因此:“普遍性自责”不仅是内在的,也是永久性的(“总是把事情搞砸”)以及普遍性的(“我是世界上最坏的孩子”)。永久性及普遍性的自责被称为普遍性自责

“行为性自责”是内部的、暂时的及特定的(“我应该告诉史蒂夫我不想要那种生日”)。暂时且特定的自责被称为“行为性自责”

比如:小东羽毛球比赛输了,回来这样和父母说:“是我自己没有安排好训练时间,忙着期末复习去了,还有昨天晚上睡的晚,导致今天精神状态不佳,还有一次比赛成绩不代表以后永远不可以改变,我好好训练,争取下次比赛打出好成绩。”小东就是做了“行为性自责”,自己的原因,暂时的,特定的(一次羽毛球比赛

请问这两个概念大家清晰了吗?爱好者回应:清晰了

Why:

实际上,许多消极的解释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解释风格,即把孩子碰到的挫折解释为暂时的、特殊的原因,孩子听到这些,不仅心情得到安慰,自信心也会有所恢复,而且他可能认清自己,开始走向正确的方向。

概念辨析

为了更好的区分他们,下面我列举了一些场景,请大家来判断下列哪些是“行为性自责”?

【场景1】明明和一群小朋友在楼下玩自行车比赛,由于速度太快,摔跤了,哭着和妈妈说:“都是因为萌萌,她喊我,让我停下来,所以我摔跤了”请问这是“行为性自责”吗?不是,因为孩子的解释是外内的,没有指向自己。

(正)“行为性自责”可以这么想:是我太想成功,速度太快了,下次比赛也不可以开这么快。

【场景2】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 请问这是“行为性自责”么?不是,因为孩子解释是永久的。

(正)“行为性自责”可以这么想:“我最近上课不认真,作业没有按时完成,从现在开始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坚持下去就可以学好数学的。”

【场景3】学校举办作文竞赛,小明花了好几个星期做准备,当老师宣布获奖名单时,没有小明的名字,回家后小明哭丧着脸说:我是最笨的人,我什么都学不好。请问这是“行为性自责”么?不是,因为的解释否定了整个人的各个方面。由一次写作没有获奖推出什么都学不会。

(正)“行为性自责”可以这么想:“这次作文竞赛没有获奖,说明我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还需要提升,我可以多向老师请教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坚持天天写500字。坚持写就会有机会获奖。”

【场景4】丁丁的女朋友昨晚打电话来说她要和我保持一点距离。丁丁就想:是我昨天没有陪她去逛街,惹他产生了某种情绪,不管怎么样,晚点再给她买束花道个谦。就会没事儿的。请问这是“行为性自责”么?

是的,因为丁丁的解释是内在的、暂时性的、(情绪波动)、特定的(没有陪逛街)。

我们可以看出 “行为性自责”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内部的、暂时的及特定的, “行为性自责”是一种能帮助孩子转变为乐观心态的反省方式,它将错误指向行为,并让孩子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未来是可以改变的。

How:明确什么是“行为性自责”,接下来就是如何引导孩子做“行为性自责”,我归纳为“行为性自责三步法”:

1、说事实:说出发生事实。注意!引导对方只要说出人物、事件、时间与地点。

2、想原因:然后要他尽可能多地想原因。每一次,他想到一个可能的原因,就将原因写在纸上。(低段孩子可以由大人代写,孩子说原因),这里尽量想自己的原因。

3、促转化:把永久性(总是、永远)或普遍性(所有的人或事)的转化成偶尔、暂时的特定的原因

例子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孩子的故事

东东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她被一些朋友给予“不理睬”的待遇。起初她只想到一个原因是“她们不再喜欢我了,她们不想和我做朋友了,我好失败,我总是没有朋友。她很难过。

于是我就和她说:在她们不理你以前,有没有发生什么事?

1、说事实:在学校课间休息时,平时一起玩游、一起讲笑话的同学们都不理我。

2、想原因:对于同学们都不理我,我们发挥想象,说出所有可能的原因。

东东写道:“她们报复我是因为我告诉小西说天天喜欢他”

“天天叫她们都不要理我”

“她们生我的气是因为小明邀请我去她家玩而没有请她们”

“我叫小红 ‘红鼻子’,而小红的朋友都替她打抱不平”。

3、促转化:

我好失败---    我成绩还是挺好的            

我总是没有朋友---- 因为我给朋友起外号了,可以去和小红道个歉,

【适用边界】是不是觉得这样开导孩子很好,其实开导成年人同样适用,当遇到坏结果对方开始不当自责时,都可以适用上述方法。下面情形不适用:1、

不过如果对方不愿意跟你说 2、或者对方只是抱怨他人并不自责就不适用了3、当大人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是不适用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运用()

知识没用是因为没有用,下来我们一起来想想,未来的一两周或者一个月内,也许你的同事因上班总是迟到,被领导当众臭骂了一顿找你诉苦;或者是孩子比赛输球、考试没有考好,正在赌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你会怎么开导对方呢?

请小伙伴们自己编一小段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部分对话使用 “行为性自责三步法”交替推进的技巧。摘要请写在片段背后的模版上,练习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

时间5分钟。五分钟后我们请人分享他的剧本。

时间到,哪位小伙伴分享一下他的剧本?

由请我们的春香来分享:

案例记录:

时间:

2022年6月30日

地点:公司

人物:我和老板

背景:我因为在做的一个项目不明确的问题去咨询老板,结果被老板批头盖脸臭骂一顿。

第一步:说事实

部门周会上面,有提到项目 方向不太明确,希望得到我们老板的一个指导,被我们老板臭骂了一顿

第二步:想原因

1、我可能真的不专业;

2、我的准备不充分;

3、总是有拖延症,导致项目总是没有进展;

4、感觉自己还挺失败,做为一个项目负责人,方向还把握不准。

5、

第三步:促转化

1、不专业----觉得我还可以吧,至少还带领一个团队。

2、总是有拖延症--------只是遇到比较重大或者困难的案子的时候会拖延

3、挺失败的------------换一种角度去看,并不是遇到挫折就否定自己,其实我也没有那么失败,至少我也做过成功的案子。

【拆书家反馈】好的,非常感谢春香的分享,非常简洁明确,看来今天的技能关键get到了。非常的赞!我建议大家为她鼓掌!(号召鼓掌)

【结语】最后,总结下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当孩子进行不当自责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行为性自责”来解释坏结果。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有所启发,再次感谢小伙伴们的参与和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