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P.E.T.父母效能训练》 所属活动: 邢台筹备分舵线下过级活动(总第6期)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用包含“行为+影响+感受”三要素的“我信息”来表达对他人行为的不满

开场:

【自我介绍&分组】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文莉,拆书帮邢台筹备分舵召集人,刚刚成为一级拆书家。P.E.T.、T.E.T.讲师。P.E.T.帮助了我自己和很多身边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接触P.E.T.。因此,今天我就用拆书的方式,让大家再与P.E.T.亲密接触一次。

分组

今天参加学习的人比较少,只有两位,一会涉及到分组讨论时,请二位相互交流,自成一组。

【图书介绍】

F特征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书是《P.E.T.父母效能训练》,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他因独创的“戈登模式”连续三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这本书就讲述了一套基于“戈登模式”的亲子沟通理论和方法。

A优势

这本书是1962年托马斯·戈登创办的全球第一个父母培训课程——“P.E.T.父母效能训练”的指定教材。它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独创的“行为窗口”给父母们搭建了一个非常系统、清晰、简洁的框架,使得父母们迅速定位,明白“我在哪儿”,知道“我该怎么办”,易掌握、效果好。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万家庭接受过培训,包括比尔· 盖茨的父母也学过。

B利益

B1

这本书帮助父母们学会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困扰、减少冲突,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书中的沟通方法也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

B2

今天的学习聚焦在当他人有让我们不能接纳的行为时,我们如何更好地表达不满,既可以不伤关系,同时还能更有效地促进他人改变行为。

【学习目标】

今天的现场学习后,大家将学会用包含“行为+影响+感受”三要素的“我信息”来表达对他人行为的不满。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书拆页

[主题]“我一信息”的构成要素

[片段来源]《P.E.T.父母效能训练》104-105页

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刚刚发给大家的原文拆页。看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

“我一信息”的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一信息”,孩子就更有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我—信息”的这个部分,主要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了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一个孩子上学时说好了,一放学就回家,但是她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

此处的关键是要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评判它。

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发出“你—信息”时,他们不需要确认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使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快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很懒”等。而当父母发出“我—信息”时却不是这样。现在,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是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

“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

当父母开始送出“我一信息”时,他们不仅会注意到孩子的变化,而且还会在自己身上发现巨大的变化。我所听到的父母的不同表达意味着更多的真实

“我不需要再假装了。”

“现在我比较能直接面对了。”

“能够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真好。”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老话在这里也同样适用。通过使用一种新的沟通方法,父母们开始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内在感觉,并用“我一信息”向其他人传递。“我一信息”的技巧让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他们内在真实情感的工具(在下一章中,我们还会更加详细地讨论感受)。

行为如何影响父母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困扰,而父母传递的“我一信息”没有能够影响孩子主动修正他们的行为时,这可能是由于父母送出了一个或多个不完整的“我一信息”。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对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已经足够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但是,一个有效的“我一信息”常常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就很重要了。

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

“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工作。”

当你送出一个完整的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时,就告诉了孩子整个事件——不仅说明她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并且同样重要的是,说明了这种行为为什么将会或已经给你带来了困扰。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大家都已经读完了,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拆解一下。

【what】

这个小片段讲的是当孩子有让我们不能接纳的行为时,一种能更好的表达我们的不满的表达方式——叫做“我信息”,它包含“三部分”要素。

【why】

当别人做了一些事,妨碍到我们,比如上了一天班,回家就看到客厅里到处都是玩具,是不是想说“你看你弄的这一地的玩具,天天还得跟着你屁股后边收拾,赶紧收拾了,要不就都给你扔出去!”——批评、指责、抱怨、威胁是我们早就习惯了的表达方式,一句话就是“你做得不对”(一般做法)而这样的表达方式,要么别人改变了行为,但心生怨恨或内疚。要么别人拒不改变行为,还跟我们对抗,发生冲突——总之“目的没达到,关系也完了”。(不这么做的坏处)

我想到一个案例,是我的一个学员,一名语文老师,他们学校的黑板擦完需要十分钟才能晾干,所以,上课前学生们不擦黑板,耽误上课时间,她告诉我,在没学习这种方法之前,她是这样处理的:“怎么又没有擦黑板,不知道那些需要晾十分钟吗,你们这么不尊重老师”——但显然这种方法没有受到任何的效果。(反例)

【how】

那“我——信息”的方法是怎么做的呢?

1、描述客观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他人“做了什么”妨碍到我们,去掉内心对行为的评价。比如,不说“你房间这么脏”,而说“地板已经半个月没擦了”。脏——是评价,半个月没擦——是客观事实。

2、表达内心感受。

表达最初的、内外一致的内心感受,不说头脑中的想法。比如,不说“我觉得你一点也不在意我”,而说“(你不记得我的生日)我很伤心”。“不在意我”——是想法,“伤心”——是感受。

3、告知直接影响。

告诉他人的行为给我们造成了怎样具体、明确、直接的影响。比如,孩子把自行车放在车库门口,对我的影响就是每次下班回家“我还得先下车把它搬走”——这影响是必然的、直接的。

4、尽量完整表达。

虽然只包含两个要素或一个要素的信息常常也有效,但包含“影响”的三要素俱全的“我信息”效果最好,非常值得实践。能让他人更明确他们的行为为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困扰。

(反例正解)说回刚刚那个案例,那位老师学习了这种方法之后,是这样表达的:“哎呀,我很烦躁”(感受),然后学生们就说了“老师你烦什么呀”,然后他就指了一纸黑板,其实就是在向学生们表达你的“行为”是——你们没有擦黑板。至于“影响”,因为孩子和他之间都很清楚“会耽误上课”,所以他没有表达。在她这样表达过后,学生们说“谁这么没有素质啊,不记得给老师擦黑板,这么不尊重老师”。最终学生们商量出来的结果,由语文课代表来负责提醒值日生去擦黑板。从那次过后一直到现在,学生们都记得提前擦好黑板——是不是效果很好?

【where】

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刚才我举的例子就不是亲子关系,是师生关系。所以说不仅是孩子,只要他人的行为对我们有直接的影响,我们有了不好的感受,都可以用。但如果他人的行为并没“直接”影响到我们什么,我们只是看着不顺眼,效果会差一些。如果对方处在非常强烈的负面情绪的时候,也不适用,容易让对方情绪更大,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不适合使用——比如,孩子在红灯时过马路,就不要“行为+影响+感受”啦,直接呵斥或者保护起来,越快越好。

【预防可能的异议】

听到这儿,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就这样表达,就有用?TA就能听我的?能改?嗯,坦率地讲——不一定。那疑问又来了——那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虽然这样的表达,对于TA人的行为是否改变,不是100%有效,但是比起指责、威胁、命令等等传统的方式来说,使用“我信息”的方法去表达,由于它描述的是客观的具体行为、客观的影响以及客观的“我自己的感受”,因此,能够减少情绪对抗、更有效。同时,由于它不包含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有助于建立平等、尊重的良好关系。而且,它不包含对他人的“要求”,也就是不包含“你要怎么样做我才满意”的信息,而是把是否改变、如何改变的权利完全交给对方,更有利于对方的责任心、成就感的建立。刚刚的例子就完美的展现了这个好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学习者应用1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尝试一下,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把这个“我信息”的表达方式运用起来。

请大家设想一下,在未来的两周里,有没有一些情景会用到今天学到的方法呢?比如说:早晨7点半了,孩子还不起床;晚上11点,熊孩子作业还没写完;结婚纪念日,老公忘了个一干二净,什么都没准备;紧急工作需要同事配合,结果不是一推六二五,就是漏洞百出……

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来想一想,你的脑海里首先出现的是什么情景?也可以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哈。请大家把这个场景的关键词写在白纸上,主要包括“谁”“可能会做了什么”,1分钟以后,邀请2位自愿分享一下你想到的那个情景是什么。

【学习者案例记录】

好,时间到。请两位自由分享,每人1分钟的时间。

胡胡分享:快期末考试了,学校留的作业特别多,复习也多,我挺害怕孩子的作业写不完,我可能会发火。

支帆分享:我分享一个工作中的事。我的顾客跟我一起做一项工作,材料由他准备,但是他经常来了以后说不知道该准备的材料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我和他的合作,我对他这样的行为会很生气。

【A2】催化学习者应用2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好,刚刚大家分享了未来很有可能遇到的让我们不爽的情景。那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刚才我们设想的情景真的发生了,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你会如何去跟对方表达不满?什么时间去表达?请大家思考1分钟,按照“1、行为是什么;2、影响是什么;3、感受是什么;最后一步,把前三步串起来,汇总成一句话”的步骤,把你的行动计划分步写在白纸上。大家可以讨论交流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好,时间到。请两位自由分享,每人1分钟的时间。

胡胡分享:如果他今天鉮还是没有写完,我用这个方法表达:1、行为是“你这么晚睡觉”;2、影响是“影响你的身体”;3、感受是“我很担心,很心疼”。

支帆分享:我可能会说“这个材料内容不是很清楚的话”(行为)咱们现在这个活儿干不下去了(影响),我挺担心(感受)这个活儿完不成,咱俩会挨骂(影响)。

【结束语】

非常感谢两位伙伴的分享。今天我们一起拆解学习了用“我——信息”也就是“行为+影响+感受”的方法来表达对他人行为的不满,我相信大家已经学会了,今天的拆页学习就到此结束。

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