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日子,也就是说我的拆书之旅从今天开始了。
非常开心能遇到大家,一群有智慧爱读书的伙伴们。也非常感恩能拜到一位资深的拆书家师父。我相信,有师父的指导,有大家的支持,有我自己的努力,我成为三级拆书家的愿望会早日实现。
首先,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叫高蓉晖
我的第一个标签是:跨国企业管理者
我的第二个标签是:轻资产创业者教练
我的第三个标签是:终身成长践行者
接下来和大家介绍一下“拆书” 和“拆书帮”是什么?
不知道现场的新伙伴,有没有和我一样,第一次听到拆书两个字,以为要把书拆开了呢?
其实,“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成人学习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提升能力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 我们可以把知识和学习者的经验关联起来,并且规划具体的运用。拆书法可以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两种。
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
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讲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拆书帮”的意义了吧。 “拆书帮”是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目前我们的社群越来越发展壮大,各地都有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 书帮分舵是公益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的拆页。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家都熟悉的赵周老师,也是我们拆书帮的创始人,教育实践家。
这是一本帮助父母全面解决孩子学习中所有问题,并提供系统培养孩子学习力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超实用手册。今天的拆页学习目标可以帮助父母们和孩子进行目标沟通,达到很好的效果。
【R:原文片段】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P010-P012
跟孩子沟通目标
我们在跟孩子就目标进行沟通时,要注意三个要点:
自主性,让孩子感觉目标是我选择的,一旦他对目标的难度,时限,达成方法等有了选择权,就会对目标更认同。自主性的根本是尊重孩子,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
“自主性”不意味着完全放手,由孩子自己制定目标,那样的话,孩子很可能会把目标定在自己的舒适区。以现在的能力不怎么费力气就能完成。要和孩子讨论目标,甚至鼓励孩子跟你谈判。
胜任感,让孩子面对目标,感觉“我能行”,努力一下是能做到的,而不会觉得太难,太累,太恐惧。让孩子对目标有胜任感的关键是难度调控。好多父母总觉得制定的目标不难实现,一天30道数学题不难啊,一天背20个新单词,同时复习旧单词不难啊。一星期写两篇作文不难啊,结果发现孩子已经抗拒了,已经恐慌了,不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些父母忘记了,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关键不是你觉得难不难,而是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舒适区原地踏步固然不好,但走得太远,孩子觉得太难,那就到了恐慌区,身处恐慌区更不利于学习的,孩子不仅看到那个高不可及的目标会恐慌,见到你也会恐慌,根本无心学习。学习通常发生在孩子现有水平往前走,一步两步的地方,也就是学习区,只要将目标定在“学习区”,孩子就会有胜任感。
价值感, 让孩子通过实践目标感觉“我有用”。注意这里的有用,不要说的太大,太远跟孩子讨论一下目标实现后会对他人(尤其是家人)产生什么帮助(他人需要),或者是否会增进和某人的关系(关系连接)
“数学每天要刷30道,然后出一页题考爸爸“。这样的目标就有点我们说的“价值感”。考爸爸这件事增加了关系连接,孩子就觉得这件事有价值感了。学英语有什么价值感,可以在母亲节给妈妈写一张英文卡片。可以给奶奶翻译生活中遇到的英文单词,可以给妹妹讲英文故事。
总结一下,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从制定一个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开始,之后一定要注意跟孩子就目标进行沟通,保证最终确定的目标让能让孩子感受到“我选择”“我能行”“我有用”。
【What】相信大家和我一起读完了。这个片段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自主,胜任,价值。告诉我们如何同孩子进行目标沟通,确保最终目标能够让孩子真正感受到
“我的人生我做主”。如果家长一味地压下来目标,容易导致孩子进入恐慌区,也就很难达成目标。
【Why】现在很多家长搞不清楚学习目标到底是谁的?是家长的?还是孩子的?
因此,很多家长在和孩子讨论目标时,往往会陷入误区,有的家长是听之任之,有的是强加给孩子,还有的家长只看分数。这些都是和动机理论背道而驰的。因此效果也不好。所以提前和孩子沟通目标非常重要,并且要得到孩子的认同,激发他们内心的动力。
【How】孩子是学习主体,因此沟通目标时要让孩子感受到:
1) “我选择的” 家长要发自内心尊重孩子,让孩子认同这个目标,真正觉得这个目标是他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家长要求的。同时,目标不要定得过于简单容易,要高于舒适区。
2) “我能做到” 给孩子定得目标也不要难度太大,以至于无法完成。这样孩子就会恐慌,对自己没有信心。就像爬山,虽然目标是要登顶,但是沿途也会有观景平台,让爬山的人有中途休息和欣赏美景的机会,享受一下暂时的成就感,并向着下一个目标出发。所以,孩子的目标也是这样,要有阶梯性的,要让孩子觉得努力一下就可以胜任。然后再走向下一个目标。而不是一下子登顶。
3) “我有价值” 只有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才会有幸福感。这才是学习的原动力。可以鼓励孩子将所学的知识分享给家人,当个小老师。这不但可以和家人连接,同时提升自我的价值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用之才。
【Where】这种方法可以用在亲子教育,甚至在企业带团队也可以用到。
【A1】
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的经历。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曾经是一个“虎妈”。因为我20多年的工作圈子都是医生专家等高知人群。因此也会让我很有压力感,觉得不鸡娃不行,希望孩子样样都要优秀。不仅要求孩子校内成绩优秀,就连校外考试都不放过。希望她能够比赛拿名次,拿证书。考完英语KET,考PET,考完PET考托福。家里英语,钢琴,演讲,空手道证书,奖杯很多。但是,有一次,女儿的英语考试成绩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有些失望,开始和她谈话,想定一个背英语单词的打卡计划。她不是很情愿打卡,说自己没时间,和我辩论了半天。 我一边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一边问她:“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没想到她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她说:“我好好学习,妈妈才高兴。” 这句话真的是让我意识到,原来她自己并不在乎那些证书,她只是按照我的要求做罢了。
我开始反思自己,从女儿幼儿园大班到上小学,都是我给她设定目标,但是我却忽略了她的内心感受。考级,比赛,是不是她自己选择的?每一个目标是不是她能够达到的?是不是我会把目标设置得太高,只顾让孩子一路爬坡,而没有给她留有任何欣赏沿途风景的机会。也没有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价值感。我好像更在意别人给孩子贴上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标签千万不要掉下来。所以一直催着她向我的目标奔跑,而不是她的目标。而她的目标好像就是为了满足我。
所以,这个片段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沟通目标的步骤,帮助我们和孩子达成一致,助力孩子完成她的目标,而不是我的目标。
【A2】
接下来,我制定了行动计划
女儿现在面临小升初毕业,进入中学后学业会更繁忙。我会和她沟通一下学习钢琴的目标。
第一,让她自己选择一下,是否决定要在学琴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希望自己达到什么水平?弹琴特别考验毅力,但是我希望能通过和她的沟通,让她自己意识到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自己要坚持下去,而不是为了妈妈而坚持的。我会和她一起把目标写出来,每天提醒自己练习。
第二,和她确定‘舒适区“ ,“学习区”和”恐慌区“的 界限。也就是,把每日练习定在她能够接受,并且可以提高的区间。而不是不顾一切的拔高要求,造成她内心的恐慌,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同时又看到自己的进步,更有助于达到自己最终的目标。
第三,以前因为考级,总觉得她自己弹流行曲目是浪费时间,现在我觉得可以让她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弹她喜欢的流行歌曲,还可以让爸爸唱歌,她来给爸爸伴奏。不仅激发她的兴趣,也可以让她感受到自己的成果和价值。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可以学以致用,用更好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达成目标。